國産科幻片,厲害了。
前有《流浪地球 2》票房破 40 億;
後有《宇宙探索編輯部》口碑狂飙,16 萬打出 8.4,其中八成的人都給出好評。
講真,這還是以前那個沒人敢拍,萎靡不振的 " 科幻題材 " 嘛?!
看過的都知道,該片和 " 小破球 " 走的是不一樣的路子。
一個是技術流,一個是軟科幻。
片中,取代看起來很貴的特效、震撼大場面的是,僞紀錄片的鏡頭和無厘頭的故事。
《宇宙探索》編輯部主編,經過多年研究後,終于接收到了外星文明的信号。
在查明信号地點後,他率領幾個夥伴一行人,前往一探究竟 ......
看到最後,宇宙的盡頭是愛,是尋找生命的意義,溢出屏幕的浪漫與深情。
可以說,導演用荒誕、接地氣的設定,卻帶來了奇妙的觀感,有種當年第一次看《中邪》時的 feel~~
尤其全員 " 神經病 " 的設定,讓電影院的笑聲此起彼伏。
比如主編用電視天線接受外星信号,脫口而出一句名台詞——
這不是普通的雪花點,這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晖。
比如頭頂鍋蓋,想和宇宙合二爲一的少年;
再比如四處亂竄的獵人。
沒一個正常人?
不不不。
眼鏡店老闆秦彩榮是 " 幸存者 "。
她是唯一的正常人,是觀衆的嘴替和笑替。
盡管她在尋找外星人信号的行動中,宛如一個打醬油的,但她語出驚人,單憑一句 " 有個鍋跑進去了 ",就讓人牢牢地記住。
同時,也讓人知道了飾演秦彩榮的艾麗娅。
剛看過《有風》的朋友都知道,艾麗娅的演技是多麽自然,以至于 " 民間 " 已經給她預定了獎項。
以防劇透,在此廠長不對影片過多描述,因此帶領各位欣賞下艾麗娅過往的經典作品。
提起艾麗娅的名字,90% 都不熟。
可我告訴你她是《大宅門》裏的玉芬,你一定知道。
想當年,白玉芬是廠長在劇中最喜歡的女子之一。
相比黃春的賢淑、楊九紅的嬌媚,從小跟随二奶奶長大的玉芬,身上有股子幹脆爽快的辣勁兒。
在家裏,她掌管夫家的大院,天不怕地不怕的七爺,在她面前大氣不敢喘一下。
在外面,她少奶奶的氣勢更是足足的。
比如七爺在濟南的當鋪裏受了氣,玉芬便帶着他再次登門。
隻見她邁着大步,吆喝一句 " 有喘氣兒的沒,出來一個 ",當鋪老闆聽了立馬低頭哈腰出來接待。
玉芬往那一坐,下巴微微擡起,眼睛稍微眯縫着,說話吐字輕微拖長後音。
得嘞,這眼神、動作,就和北京胡同裏走出來的大戶人家一模一樣。
當然了,女強人也有柔軟的一面。
當她看到老七和媳婦住在又小又破的 " 豬窩 " 裏,心疼地都要哭出來了。
可以說,玉芬這個角色被艾麗娅徹底給演活了。
其實,除了玉芬,艾麗娅還演過很多,是熒屏上的 " 活躍分子 "。
像是《二嫫》裏的農村婦女二嫫。
《将夜》裏滿肚子心眼兒的大師。
《迷霧追蹤》裏經曆坎坷的殺豬婆吳小梅。
《去有風的地方》裏善良堅韌的鳳姨。
艾麗娅是當之無愧的 " 劇抛臉 ",配得上從導演到演員對她的一緻評價:" 她的确是個好演員。"
而回顧她的演繹之路會發現,艾麗娅最早連台詞都不會說。
現在的艾麗娅,在影視圈的成績稱得上星光閃閃。
30 歲獲金雞獎最佳女配,3 年後又摘得長春電影節影後,之後又 3 次提名金雞影後。
但說起她能入行,隻能說是命運使然。
艾麗娅出生在内蒙古一個平凡家庭,家人和演藝圈絲毫不沾邊,她本人從小也是按部就班考學。
直到後來被老師推薦學舞蹈,偶然進了内蒙古歌舞團。
正當她以後這輩子都要在這紮根的時候,又是經老師建議,她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考上學是第一步。
艾麗娅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普通話。
對于從小就說方言的她來說,剛到北京連溝通交流都是問題,更别提背大段的台詞,再賦予感情給講出來了。
爲此,艾麗娅沒少費工夫。
她沒日沒夜地練嘴皮子,寝室的同學看了都感到震驚。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艾麗娅之所以能成爲演員,熱愛占一半,認真占一半。
" 對電影的愛時常讓我忘我,我想隻有愛意能夠讓人堅持長久地做一件事。"
這份匠人精神,一直伴随着她到劇組。
她人生第一部重要的電影《二嫫》,那時她剛 30 歲,就要蓬頭垢面,穿着破花襖,演個沒文化的村婦。
二嫫是個幹家子。
當丈夫落下病根幹不了重活,她便扛起了養家的重擔,靠賣麻花面維持生計。
片中有大量二嫫做麻花面的鏡頭,爲此,艾麗娅愣是提前兩個月,練成了用腳揉面的功夫。
從此,不少人不敢再吃江米條兒哈哈哈哈哈哈
是的,她樣樣兒都親身上陣。
包括導演覺得無礙的喝水鏡頭,她也是連幹三大碗,直到拍得效果滿意爲止。
值得一提的是,這番苦工讓她在那年的金雞頒獎典禮上,大放異彩。
同樣的細膩、生動,在《有風》的鳳姨身上再次體現地淋漓盡緻。
随手舉例就有她當客服那段,非要和客戶斤斤計較的樣子,就像是上一輩窮怕了的人,浪費一分一厘都要肉痛。
但,就是這樣一個老戲骨,在一次活動上,被主持人介紹是 " 新面孔 "。
這般措辭,擱誰都不會高興。
而艾麗娅聽罷,則語氣溫和地糾正" 我不是新面孔了,我都拍了近一百部戲了。"
其實,可以理解,艾麗娅拍過的戲不少,角色百變,而除了演戲,關于她的消息幾乎爲零。
她沒有社交平台,不做直播。
不拍戲,她便回歸家庭,是平凡的母親和妻子。
仿佛,她和娛樂圈是有隔閡的。
她可以爲了送女兒上學,放棄去國外領獎;
她上節目,參加活動,面對鏡頭仍會害怕和緊張。
正如艾麗娅說的——
演員是有一個角色擋在你面前的,你正視它的存在,但是你不追求它的存在。
是的,對于她來說,演員是一份職業,是她終身的熱愛和追求。
離開片場,她才是艾麗娅。
她希望觀衆看到的是角色,而不是艾麗娅。
這個名字不重要,更不需要被人記住。
不得不說,戲骨就是戲骨。
真心希望年輕演員們都能夠懂得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