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正的世界城市?
日前,世界知名評級機構 GaWC 發布《世界城市名冊 2024》,爲全球城市進行評級。
根據在全球網絡中的位置和能級,GaWC 将世界城市分爲 Alpha(一線)、Beta(二線)、Gamma(三線)、Sufficiency(自給型)四大層級。
這一榜單迄今已有 20 多年曆史,每隔 2 年左右發布一次,已發布 10 多次榜單,經受住時間考驗,可作爲城市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參考指标。
在 2024 年榜單中,全球 300 多座城市入圍,中國共有 40 多座城市跻身其中。
北上廣深、香港、台北 6 城位列 Alpha 級,成都、天津、重慶、南京、武漢、廈門、沈陽等 17 城位列 Beta 級,福州、海口、甯波、哈爾濱等 7 城跻身 Gamma 級。
哪些城市晉級?哪些地方進步最大?
一、世界城市排名,哪些城市晉級了?
與 2020 年世界城市相比,一衆城市層級和排名實現大幅躍升。
其一,Alpha 級城市中,廣州、深圳排名雙雙大幅上升,分别位居第 22 位、30 位,廣州更從 Alpha- 級上升到 Alpha 級。
不過,全球最頂尖的 Alpa++ 級城市,仍爲紐約、倫敦所霸榜,這是世界城市的金字塔尖。
與之對比,我國的香港、北京、上海都是 Alpa+ 級,而廣州晉級爲 Alpha 級,台北、深圳位列 Alpha- 級。
這與最新批複的 2035 總體規劃一緻,廣州被定位爲 " 綜合性門戶 ",就是基于其作爲國際交往中心、國際商貿中心、國際綜合性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而來。
與之對比,深圳更大優勢在于 " 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 "、" 國家創新型城市 ",強調其科技創新的領先優勢,而非在全球化網絡中的影響力。
但是,深圳一衆科技企業,逐步有了世界級的影響力,也帶動深圳在全球生産服務網絡中的地位得到全面提升,未來不乏再次晉級 Alpha 的可能。
其二,Beta 級城市中,多數強二線城市全球排名都有所提升,蘇州、青島、昆明、合肥完成從 Gamma 級向 Beta 級的跨越。
具體來看,天津、杭州從 Beta 級升到 Beta+ 級,而武漢、廈門、濟南、鄭州、沈陽、大連則從 Beta- 級升到 Beta 級。
這些城市,本身就是 Beta 城市,在全球與意大利羅馬、美國達拉斯、西班牙巴塞羅那、越南胡志明市、印尼雅加達處于同一梯隊。
而蘇州、青島、昆明、合肥,則完成從世界三線城市向二線城市的躍級,蘇州更是從 153 位上升到 92 位,爲進步最快的城市之一。
其三,Gamma 級城市,福州、太原升級爲 Gamma+ 城市,甯波、南昌、長春則從四線(Sufficiency)向上躍升,晉級爲世界三線城市。
如果說一二線城市的整體排名,與我們對國内城市的認知基本相符,那麽世界三線城市(Gamma 級)則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城市。
諸如 GDP 總量位居全國第 12 名的甯波,在世界城市矩陣中,僅僅位列 Gamma 級,整體排名落後于大連、昆明、合肥等地。
更令人意外的是,作爲萬億級經濟強市的佛山、東莞、無錫、南通等城市,都未能跻身世界三線城市。
二、世界城市排名,與經濟實力并不一緻
可以看到,廣州明顯高于深圳,成都力壓杭州重慶,廈門超過蘇州,沈陽超過西安、合肥。
尴尬的是,工業強市佛山、無錫僅僅位列四線(Sufficiency),而萬億城市南通、泉州、煙台、常州都未能入榜。
究其原因,GaWC 世界城市,不是簡單基于 GDP 總量或工業規模而來,而是衡量其全球影響力,确認其在全球網絡中的地位。
根據《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分析,GaWC 關注的是全球連通性及全球化經濟的融入度,衡量的是生産性服務業(金融、廣告、法律、會計、管理咨詢等)的發達程度,以此來定位一個城市世界影響力。
就此而言,誰的高端服務業更發達,誰的跨國公司總部更多,誰的國際知名度更高,誰具有國際交通樞紐優勢,誰的國際交往地位更突出,誰就能獲得更多青睐。
與之對比,一些生産性服務業欠缺,而國際交往功能付之阙如的傳統重工業城市、制造業城市,在這一榜單中并不占據優勢。
廣州排名之所以高過深圳,在于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還是國際交往中心,無論是跨國公司總部、領事館數量還是國際航線,都位居全國前列。
成都與廣州類似,作爲西部經濟中心,無論交通樞紐、使領館機構、國際航線還是跨國公司、文化傳媒等領域,綜合表現都相對突出。
廈門也是如此,即使不是萬億城市,經濟實力不及二線省會,但其全球連通性更強,在全球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供應鏈網絡中都有一席之地。
沈陽之所以位列前茅,與其國際化能級相對較高不無關系,在最新的 2035 總規上,沈陽拿下 " 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 " 的定位,其意義絲毫不亞于追求多年未果的國家中心城市。
因此,抛開 GDP 論英雄的單一思路,GaWc 世界城市爲我們提供了衡量全球影響力新的視角。
三、該怎樣評價一個城市的實力?
近年來,一二線城市之争如火如荼,各類榜單層出不窮。
到底該怎樣評價一個城市的實力?
抛開形形色色的評比,一個城市究竟地位如何,起碼有以下幾個判斷基準:
一是經濟競争力,包括 GDP、工業、外貿、資金總量等一系列指标;
二是國家戰略定位,是國家中心城市,還是區域中心城市,抑或普通副中心城市。
三是區域輻射力,能影響的是一城之地、一省之地,還是整個地區。
四是優勢性主導産業,這些産業在區域甚至全國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五是有無一個強大的都市圈或城市群作爲依托,城市群爲其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腹地。
六是有無經濟含金量,是不是經濟大盤、财政大盤、養老金盤子的主要貢獻者。
這些指标,我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由此不難明白,爲何一直隻有北上廣深這四大城市堪稱一線城市;而以成都、武漢、杭州爲代表的省會能夠脫穎而出。
當然,任何排行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對于城市隻有錦上添花之效,在曝光度和人才吸引力方面或有助益,但這并非城市發展的關鍵。
可以說,一二線城市排名,隻是發展的結果,而非發展的原因。
指望通過呼籲或者規劃,乃至生造 " 新一線 " 之類的概念,來創造更多一二線城市,顯然本末倒置。
無論是 GaWC 的世界城市排名,還是國内機構形形色色的競争力排名,回到各大城身上,都應當是砥砺奮進的目标,而不是沾沾自喜的資本。
畢竟,城市競争,不進則退,這樣的教訓太多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國民經略,作者: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