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一天,齊國國相晏子走進一家旅店之中,前腳剛進門,後面就有人對着晏子喊道:" 我要跟你絕交!"
晏子感到很奇怪:" 我明明對他有恩,爲什麽要跟我絕交呢?"
百思不得其解,晏子就派人去問問這個人,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他跟自己這個恩人絕交?
這個人是誰?他的名字叫越石父,是晏子在趙國贖回來的一個奴隸。
按理說,這個越石父應該要感恩啊,人哪能沒有感恩心呢?
故事還得從齊國國相晏子說起來,晏子出使趙國,出差回國的路上,看到一個穿着破破爛爛的人,他背着一捆柴坐在路邊休息。
晏子在往車外那麽一看,不由感到奇怪,眼前這個背着柴的人,從相貌來看,不應該是淪落到這種地步啊。
于是,晏子下車,走到這個人跟前,很好奇地問他:" 我看你相貌不凡,怎麽會淪落到這個地步呢?你是哪裏人呢?能說說你的故事嗎?"
這個人一聽,果然,金子就算扔到沙堆裏都不會被埋沒,他對晏子如實相告:" 我是齊國的越石父,三年前,被人賣到這裏做奴隸。所以,就失去了自由。"
晏子跟他簡單一聊,不由得歎息,越石父可惜了,一表人才,談如不凡,有才華的人,不應該被這樣對待。
于是,晏子問越石父:" 我可以用錢幫助你嗎?"
越石父回答:" 當然可以。"
于是,越石父恢複了自由,當然,他獲得自由的代價,是晏子用一匹馬換來的。
越石父也沒有地方可去,就決定追随晏子。
但是,晏子因爲想着别的事情,沒有在意越石父的想法。
這不,晏子趕路累了,決定休息一下,晏子前腳剛走進旅店,越石父就在後邊揚言 " 要跟晏子絕交 "。
晏子的仆人帶着一臉的不解來問越石父:" 丞相看到你在趙國當奴隸,受苦受難,于是,用一匹馬把你贖回來了,讓你獲得自由。難道你不應該感恩嗎?難道丞相對你不好嗎?你爲什麽不僅不感恩,還要跟我丞相絕交呢?"(《史記》:嬰雖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絕之速也?)
越石父知道是晏子派仆人來問的,就對這個仆人說:" 麻煩你回去告訴晏丞相,你說得沒錯,是他用一匹馬的代價給了我自由。但是,他并沒有把我當朋友看待,作爲一個有自尊而且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面對那些陌生人的輕慢,我是不會理會的。但是,晏丞相作爲一個有才學的齊國國相,我卻沒有得到他平等的對待,所以,我感到非常憤怒。"
( 《史記》:吾聞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
" 晏丞相對我有恩,這是事實。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因爲自己施恩于人,就可以對别人傲慢,就可以輕視對方。同樣的道理,一個受恩的人,也不能因爲受過别人的恩惠,而變得卑微。"
" 晏丞相把我贖回來,給了我自由,我内心感激他,但是,一路上他沒有給我座位,我一開始覺得這是他對我的疏忽,并沒有去計較。但是剛才,他一聲不吭地自己進了旅店,對我不管不顧,說明他依然隻是把我當成奴隸看待。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在哪做奴隸不是奴隸?我何必要做晏丞相的奴隸呢?"
仆人聽完越石父的話,一路小跑回去向晏子彙報,晏子聽了之後,頓時感到非常慚愧,馬上跑出旅店,找到越石父,向越石父道歉:" 非常抱歉,我爲我的失禮感到慚愧,謝謝你警醒了我。我先前在趙國路邊看到的隻是你的不凡相貌,卻沒有想到,你還有一顆如此高貴的内心。你說得太對了,我現在正式向你道歉,請你留下來幫助我,好嗎?"
從這以後,晏子再也沒有忽視過越石父的感受,把越石父當作上賓,以禮相待,兩個人成爲了關系很好的朋友。
這是《史記 · 管晏列傳》中的一段晏子的故事,這個故事又何嘗不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就算你在做好事,就算你在施恩于人,也不能因爲自己給别人施恩,就可以傲慢無禮,就可以輕視别人。
而受人恩惠的人,也沒有必要覺得自己受人恩惠,就低人一等、矮了一截、過于卑微。
對這個故事的點評,《晏子春秋》也有一句,子霄翻了幾遍,感覺不太好,就不獻醜了,大家自己品一下原文:俗人之有功則德,德則驕,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遠矣。此全功之道也。
子霄覺得:跟人相處,我們隻需本着一顆真誠平等的心,這就是最高明的處事智慧!你覺得是這樣嗎?
參考資料:《史記 · 管晏列傳》《晏子春秋》。
關注我,每天爲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