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整理自網絡公開資料。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 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339 篇深度好文:6780 字 | 17 分鍾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上一年,任正非一句 " 讓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 ",刷屏網絡。
華爲都這麽悲觀,其他企業的日子一定也不好過。很多人的信心一下跌倒谷底。
今天(3 月 31 日)下午,華爲在坂田基地發布 2022 年年報,報告顯示,2022 年營收 6432 億元,同比增長 0.9%,淨利潤 356 億元,利潤下降 68.7%。
華爲 CFO 孟晚舟表示,2022 年利潤下滑,但是年末淨現金 1763 億元,足夠支撐未來幾年的投入。
" 我們依然存在,未來依然存在,這是财務穩健的最好诠釋。面向未來,我們有壓力,更有信心。"
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2023 年,是華爲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之年。今天的華爲,就像梅花,梅花飄香是因爲它經曆了嚴寒淬煉。我們有信心戰勝艱難困苦,實現可持續生存和發展。"
偉大的華爲,再一次從困境中,向前邁出了一步。
梅花香自苦寒來。
今天這篇文章和你一起聊聊,任正非如何帶領華爲走出困境。
一、任正非的 2 個 " 底層邏輯 "
克勞塞維茨在《戰争論》中講過:" 偉大的将軍們,是在茫茫黑暗中,把自己的心拿出來點燃,用微光照亮隊伍前行。"
華爲之所以具有很強的轉危爲機、化險爲夷的能力,主要是因爲任正非有兩個底層邏輯:
1. 向死而生:" 華爲明天就會死亡 "
任正非經常講,比爾 · 蓋茨說微軟離死亡永遠隻有 180 天,但是華爲明天就會死亡。
在他的邏輯裏,企業的死亡是必然的。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隻有 2.5 年,世界 500 強的平均壽命也不超過 20 年,一個企業想長期地活下去是很難的。
任正非:" 過去我們說,活下去是華爲的最低綱領;現在變了,活下去是華爲的最高綱領。"
正因如此,華爲的核心員工都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當一個企業對死亡這個命題有了深刻解讀,危機到來時就不會感覺那麽痛苦了,會坦然應對。
2. 苦難倒逼:燒不死的鳥是鳳凰
這句話源自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再生的鳳凰跟以前已經大不一樣。
火就是痛苦、考驗、磨砺,在任正非看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可以倒逼企業前進、激發企業活力,可以把華爲逼得更強大。
任正非在答記者問的時候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已經 33 年,企業的活力在減退,但是這次美國讓我們的活力又燃燒起來了。
下面這張是華爲經典的 " 芭蕾腳 " 圖,圖上寫着羅曼 · 羅蘭的名言 " 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這句話用在華爲等追求卓越的企業身上非常合适。
組織進化跟生物進化的原理幾乎一樣,一旦環境發生巨變,就會發生兩件事:一是誕生新的物種;二是老物種加快進化速度。
放到組織環境下來看,危機是組織的轉化器與加速器。無論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颠覆,還是原有業務的加速進化,都與危機直接相關。
比如,華爲在戰略布局裏,早已就芯片和操作系統做好了準備,知道早晚有一天會用到,但沒想到會這麽快,正是美國的行動讓它們得以加速落地。
二、任正非的 " 逆境領導力 " —— 5 大舉措
回顧華爲的發展史,2002 年在三重打擊之下跌入谷底是華爲成長階段遭遇的最大危機。從 1987 年成立到 2001 年,華爲一直保持正增長,2003 年之後至今也一直是正增長,隻有 2002 年出現了增長拐點。
2002 年,華爲遇到三重打擊:
一是 " 港灣事件 "。任正非與李一男之間的 " 父子 " 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
二是内外交困。華爲主營産品在國内市場的占有率基本已在 35% 以上,增長空間有限;2001 年華爲才開始大舉進軍國際市場,2002 年與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等巨頭正在進行拉鋸戰,仍處在虧損階段。
三是美國幹預。2002 年起美國做出重要的戰略調整,由此前主要靠商務部施壓,改爲由國防部爲主、商務部爲輔,正式警告跟華爲合作的美國企業并對相互交易進行審查。
今天我們看到的打擊,早在十八年前已經露出端倪。
任正非是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但當他第一次看到企業往下走的時候,同樣會産生恐懼與擔心,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症加焦慮症,但是他的應對方式讓他與一般人有了區别。
我們可以用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 羅斯福的一句話來歸結逆境領導力法則:" 恐懼最大的問題就是恐懼本身。克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内心所恐懼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
要主動飛越危機," 勇敢去做 " 是最重要的,以下是華爲飛越危機的五大關鍵舉措。
舉措一 | 止血:确保現金流安全
爲了确保現金流安全,任正非當時主要做了三件事。
1. 瘦身:任正非并非簡單地裁員,而是三段論:減員、增效、漲工資
減員本身不是目的,增效才是,因此減員包括兩個基本套路:一是結構化,減掉的人員是與企業價值觀不符的、與業務發展需求不匹配的人;
二是要有配套舉措,比如裁員的同時要調整組織架構,并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或者與其他公司合作等手段讓減員的同時增強能力。
減員的目的是增效,任正非提出人均産出要持續提高。一旦人均産出提高,就可以漲工資。華爲有一個口号,5 個人的活 4 個人幹,發 5 個人的工資。
2. 收緊:即砍掉或減少現金流貢獻弱的業務支出。
以華爲收緊的一個核心策略爲例。
當時華爲有一個中低端數據通信的産品線,不斷投入但很難賺錢,2002 年就與美國的 3Com 公司洽談,雙方成立了合資公司,拿到了 3Com 給的 10 億元人民币現金。
舉措二 | 提氣:激發團隊奮戰勇氣
現金流是企業經營的物質基礎,一個企業在面對危機時,更可怕的是精神垮掉。
李一男 2000 年成立港灣公司之後,兩年内就挖走了華爲 600 多名核心員工,當時華爲的軍心渙散,許多人對公司的未來感到悲觀。此時此刻,任正非的領導力成爲提振士氣的關鍵,他采取了三個重要舉措。
1. 領導垂範
任正非帶領中高層管理團隊做了三個以身作則的動作:
一是沖鋒在前,比如 2002 年任正非親自挂帥,主抓了資本運作拿 " 棉襖 "、戰略性業務突破、核心業務成長三項工作。
二是管理層下沉,許多原本坐在後方機關裏的管理者都到一線去,多位營銷副總裁到國際市場去做國家代表,直接帶兵打仗。
三是減薪,這一點不建議效仿,當年華爲管理層的減薪動作很小,不久又恢複了,更重要的是表明以身作則的态度。
2. 激發團隊
單單領導層有活力還不夠,還要激發團隊。
一是信心傳遞。
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員工會聽信謠言或隻看負面,必須鼓舞他們正向思考和行動。
比如當時任正非講過兩句話:
" 戰争打到一塌糊塗的時候,高級将領的作用是什麽?就是要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發出的微光,帶着你的隊伍前進 ";
" 現在是我們發展的最好時期,因爲我們的對手都已經殘了,我們還能活着前進,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光明。"
二是鼓勵參與。
危機之前,華爲的管理方式更多是領導在上面決策,下面執行,但到了這個階段一定要大家參與進來、一起戰鬥,管理模式從命令式逐漸調整爲參與式,由此帶來巨大的集體能量。
三是直面現實。
危機時刻不要忽悠、不要唱高調,更核心的是直面現實。華爲當時做了三件事:
一是告訴員工,市場到底是怎樣的、環境到底是怎樣的,雖然不好,但不用擔心;
二是告訴員工,競争局面是怎樣的,友商的情況是怎樣的,大家半斤八兩甚至有人更慘;
三是告訴員工,我們有前進的機會和方向,隻要大膽努力地去做,就有活路。
3. 上下同欲
危機到來之前的 2001 年,任正非發表了《華爲的冬天》一文,當時在公司每個團隊内部組織了三個主題的大讨論,即:在華爲的冬天裏,我自己應該怎麽行動、我的團隊或我的部門應該怎麽行動、你建議公司怎麽行動。
讨論激發了大家的共創熱情與内在動力,将自上而下的推動變成了上下聯動。
舉措三 | 突破:聚焦城牆口飽和攻擊
有了現金流做棉襖、提振了精氣神之後,要做的是賺錢、成長、走出危機。華爲的舉措可以總結爲三個方面。
1. 壓強原則
所謂壓強原則,指在看準的戰略業務上投入 " 範佛裏特彈藥量 ",即飽和性打擊,聚焦關鍵目标投入超過正常時期數倍的兵力和炮火資源。
2002 年,華爲發現國内業務确實沒有增長希望、必須在國際業務上突破之後,采取了一系列堅決的措施。
比如,将國内市場的一二流人才全部放到了國際市場,用二年時間使國際市場從相持階段快速進入到戰略反攻階段,實現了盈利性成長,使對手來不及反應。
2. 組織裂變
面對危機時,要嘗試新的業務、試驗新的商業模式,但不要在老的組織内部孵化,要用尖刀班、小分隊的模式獨立突擊。
爲了降低華爲隻有運營商業務帶來的風險,2002 年起,華爲在鄭寶用的領導下啓動了企業網絡業務,由獨立的小分隊負責開拓,不受傳統業務規則流程的約束,實現了快速成長。
3. 即時激勵
爲了取得戰略業務、新業務的突破,常規的激勵模式面臨挑戰,季度獎、年終獎等等都存在時效性不夠的缺點,不利于實現快速突破。
在開拓國際市場時,華爲做了一些短平快的節點獎,不以必須産生利潤爲标準,在此之前就設置一些獎勵的節點。
比如:搞定關鍵客戶就能獲得 " 客戶關系獎 ";能進入戰略市場、在城牆上找到突破口,實現從零到一,不管做多大單,都能獲得 " 市場準入獎 "。
舉措四 | 綁定:打造利益共同體
危機時期可能還會出現一種麻煩的情況:當業務普遍受到沖擊後,很多部門開始自掃門前雪,甚至出現 " 見死不救 " 的情況。華爲采取了兩個方面的措施。
1. 力出一孔
華爲打造了三項協同:橫向協同(業務關聯方協同)、前後協同(前方與中後台協同)與内外協同(與供應鏈或生态鏈上的相關方協同)。
比如,美國的一系列行動對華爲的供應鏈産生了巨大的沖擊,華爲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間與供應商的溝通頻繁高效,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更好地協同、共渡難關。很多合作夥伴從中看到了自己發展的好機會。
2. 利出一孔
僅有 " 力出一孔 " 是不夠的,還要 " 利出一孔 "。2002 年前後,很多員工想離開華爲自己做生意,甚至有員工拿着公司的資源在外面開公司。
危機爆發之後半年,華爲出台了一項重大舉措,将核心管理層、核心專業層的股權激勵加碼,關鍵人才甚至翻了好幾番。
另外,華爲甚至提出了上市計劃,很多員工爲此放棄了離開公司的打算,隻是上市該計劃在公司轉危爲安之後發生了改變。
隻有将 " 利出一孔 " 與 " 力出一孔 " 加在一起,才能實現真正的綁定,用利益共同體來支撐事業共同體。
舉措五 | 練功:增強肌體的免疫力
曆史不斷地警示我們,今天的危機往往源自過去埋下的種子,即便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也不能忘記長期主義。
1. 找準根源
中國有句話叫 " 患難見真情 ",其實患難不僅見真情,患難更顯大問題。在危急時刻,正好把退潮時發現的 " 裸泳 " 的問題拿出來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找出危機真正的根源。
如果進行最簡單的歸因,危機的根源往往是兩個方面:一是文化,二是領導力。
危機過後,是文化建設的大好時機。
提升領導力有一些方法:
一是調整核心團隊,實現優勢互補,讓把握人性的能力更強的人承擔更大的責任;二是引入咨詢公司進行系統變革。
但是,關鍵還還是核心領導者的自我提升,普通培訓的效果一般,可以嘗試兩個關鍵動作,請好教練指導與精讀好書,這是任正非領導力提升的二大法寶。
2. 策略見效
在文化和領導力兩項長期工作之外,要想短期策略見效,任正非的 12 字方針可供參考:系統思考、重點突破、持續叠代。
3. 三面賦能
組織賦能、人才賦能與開放合作三個方面都非常重要。
人才賦能容易理解,比如關鍵人才的培養、團隊的吐故納新等;
關于組織賦能,比如你的中台或者某些平台做得好,其實對前台人員的能力要求就會降低,一些 AI 技術的應用可以減少低端勞動力并提高高端勞動力的效益;
關于開放合作,指我們需要擁有生态的觀點,與相關方互補借力、合作共赢,危機不是一個企業的事情。
基于以上的舉措,任正非帶領華爲一步步走出困境。
但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任正非的逆境領導力再強大,也需要一支訓練有素、意志堅定的團隊來支撐。平時不練兵,到了戰場上也隻能做逃兵。
三、将軍是打出來的
華爲的将軍,都是從一場場大戰中 " 打 " 出來的,而不是 " 培養 " 出來的。比如,孟晚舟。
在回國 500 多天後,52 歲的孟晚舟将正式掌舵華爲,在未來六個月裏當值華爲輪值董事長,把握華爲最高領導權。
回想 2021 年 9 月 25 日,那時孟晚舟剛結束加拿大一千多天的禁足,回到了祖國。今天,孟晚舟宣布其 " 個人案件已經畫上句号 ",同時她也有了新的身份——華爲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
孟晚舟僅是華爲人才任命的一個縮影,華爲獨特的管理文化,幫助華爲培養出了一個個能打勝仗的将軍。
1. 組織要有傻勁,要聚焦戰略
華爲是沿着戰略方向,憑傻勁,做傻事,傻投入的公司,反而這種傻,這種阿甘精神,成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華爲。這是任正非在戰略上堅定不移,不急功近利的結果。
任正非基本上是用半輩子的時間隻做一件事,而這件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對我們很多的企業,尤其是創業型的企業,也有幫助,就是聚焦,聚焦,再聚焦。
2. 猛将必發于卒武,宰相必取于州郡
華爲的幹部隊伍非常龐大,目前大約有 1 萬 2 千多名幹部,有非常多的具有全面綜合能力的人才。
華爲強調,幹部一定是要從基層一線來的,沒有基層一線成功實踐經驗的人員是不能被選拔成爲幹部的。
這是華爲選拔幹部的鐵标準。
從而引導優秀員工不畏艱險、不謀私利,走上最需要的地方,促使優秀員工長期保持艱苦奮鬥的犧牲精神,永遠堅持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在不同的崗位,不同的地點加速成長,接受公司的選擇。
3. 将軍是打出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
在華爲,必須多産糧食才能拿高工資,多産糧食才能當将軍。華爲鼓勵自我學習,但更強調員工首先要把本職工作做好。
不是因爲學習了就可以當将軍,但是不學習肯定不能當将軍。華爲不是在教科書紙上談兵,不能以技術标準來考核任職。将軍應該是打出來的,是選拔出來的。
隻有積極努力,踏踏實實提高本職工作能力才能獲得機會。華爲幹部選拔沒有年齡、資曆标準,隻以責任結果貢獻爲考核标準。
4. 幹部要能上能下
華爲 " 幹部能上能下 " 制度能順利實施,與華爲幹部管理的崗位輪換制、末位淘汰制是相輔相成的。
華爲的崗位輪換制給 " 幹部能上能下 " 制度打下了基礎。
華爲 " 幹部能上能下 " 制度,保證華爲的進攻性,在思想上打破終身雇傭的弊端,讓屍位素餐者和碌碌無爲之輩難以找到立足之地,讓很多優秀的員工時刻反省自己、否定自己,以獲得更多的前進壓力與動力。
5. 團隊一起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在華爲,連續不能實現管理目标的主管要免職,主管被免職的部門的副職不能提爲正職,不能與團隊一起成功的副職要接受連帶責任。
任正非強調,副職與正職要團結一緻,共同把部門績效做好。
正職必須要敢于進攻,文質彬彬、溫良恭儉讓、事無巨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越抓越細的人是不适合做正職的。
6. 領導者的責任是,要使自己的部下成爲英雄
許多人有強烈的個人成就感,華爲也支持。
既要把社會責任感強烈的人培養成領袖,又要把個人成就感強烈的人培養成英雄,沒有英雄,企業就沒有活力,沒有希望,所以企業既需要領袖,也需要英雄。
7. 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用什麽樣的價值觀就能塑造什麽樣的一代青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奮鬥,創造價值是一代青年的責任與義務。
華爲的各級主管都要有發展人才的責任,更是要求各級主管必須不斷地培養後備人才。
8. 利出一孔
華爲從最高層到所有的骨幹層的全部收入,隻能來源于華爲的工資、獎勵、分紅及其他,不允許有其他額外的收入。
從組織上、制度上,堵住了從最高層到執行層的個人謀私利,通過關聯交易的孔,掏空集體利益的行爲。
9. 力出一孔
華爲平凡的十八萬員工,30 年聚焦在一個目标上持續奮鬥,從沒有動搖過,就如同是從一個孔噴出來的水,從而産生了巨大大的成就。這就是力出一孔的威力。
華爲聚焦戰略,就是要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世界競争力,也從而證明不需要什麽背景,也可以進入世界強手之列。
10.20% 關鍵員工,要讓他們成爲事業共同體
組織中 20%的關鍵員工,決定了企業的成敗,這就是韋爾奇的 "27l" 比例。
我們要努力把 20%的關鍵員工,變成事業共同體成員,變成利益共同體成員。
這一部分成員,他們是被組織久經考驗的。
11. 朝着熵減的方向發展
爲了提高組織活力,華爲堅持人力資源政策要朝着熵減的方向發展。
華爲在組織結構上炸開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實現全球能力中心的人才布局。
其次,華爲幹部流動和賦能機制制度化,培養未來領袖。
最後,華爲人力資源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吐故納新,淘汰惰怠員工。
12. 末位淘汰永不停止
華爲在末位淘汰制度上堅定不移,裁掉那些不努力工作的員工或不勝任工作的員工,每年各部門 5% 的比例不會動搖。
目的就是爲了激活整個組織,消除 " 沉澱層 ",讓一個大公司始終保持着小公司的活力。實行末位淘汰走掉一些落後的員工也是有利于保護優秀的員工。
以上是華爲另一張經典圖片。華爲的魂魄就是永遠的奮鬥精神。
以下是任正非一封内部信節選,同樣送給你。希望你在走過了無比艱難的 2022 年後,在 2023 年迎來自己的 " 梅花香 "。
" 今天你們桃李芬芳,明天就是時代的棟梁,要肩負起生産自救與蓬勃振興的重擔。
不要辜負了時代對你們的期望。
沉默不是懦弱,忍耐不是麻木,善敗者不亡。青春泣血,生命綻放光芒。
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同時又遭遇百年聞所未聞的風暴打擊。翻滾的黑雲,夾着電閃雷鳴、山崩地裂般地席卷我們。
我們一時驚呆了,手足無措。
當我們清醒過來,要像海燕一樣,迎着雷電,迎着暴風雨嘶叫着飛翔,朝着一絲亮光,朝着希望,用盡全身力量搏擊,奮鬥,前進,再奮鬥,再前進,嘶喊着勝利。
歲月不負有心人。"
參考資料:
1.《任正非:我最擅長的,就是不裁員渡過危機》,正和島;
2.《任正非内部演講:星光不負趕路人》,筆記俠;
3.《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華爲如何讓千裏馬跑起來?》,筆記俠;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同行者看這裏 ~
筆記俠推出 2023 年度會員服務
①兩次 / 月新模式案例分析
②兩次 / 月名師教學或嘉賓私密分享
➕城市線下沙龍報名資格
③每年兩次線下會員年會(資源有效連接)
現在加入可以享受創始會員價 999~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會員吧 ~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