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3 月即将迎來一年一度的兩會。按照慣例,兩會響應億萬退休人員的期盼,出台 2023 年養老金上漲計劃。有的年份是 3 月底,有的年份是 5 月中旬,人社部正式下發通知。比如,2022 年養老金上調 4% 的方案,就是在 2022 年 5 月 16 日公布的(下圖)。
從 2023 年 1 月至 2 月傳來的多種信息源分析,2023 年養老金上漲已成大局,闆上釘釘!考慮到 2023 年經濟需要提振、民心需要激勵,2023 年養老金漲幅回升至 5% 也是可能的(看下圖的分析)。
養老金統一上漲,利好所有退休人員。但是,當前養老體系的矛盾有兩個:一個是養老金水平總體偏低;一個是養老金水平差距過大。從 2005 年至 2022 年,養老金連漲 18 年,全國平均水平也隻有 2900 元左右,還有七八千萬退休工人的養老金低于 2500 元的中位數,依然存在貧富差距過大的現象。
所以說,統一漲幅,并不能縮小貧富差距,反而會擴大貧富差距。養老金 10000 元漲 5% 是 500 元,養老金 1000 元漲 5% 隻有 50 元。所以,退休老工人建議:在 2023 年普調 5% 的基礎上,對養老金水平低的退休老工人,按照 " 工齡 " 要素進行 " 提檔補差 ",滿 30 年工齡多漲 10% 漲至 15%,讓低收入的快速追漲,縮小貧富差距,慢慢共同富裕。
當然了,這是退休老工人單方面的呼聲,信奉市場化的社保專家是不認同的。他們認爲養老金的計發模式和上調機制裏,隻有社保繳費年限的概念而沒有工齡的概念,工齡并不代表繳費年限。養老金執行 " 多繳多得、長繳多得 " 的市場法則,上調機制是定額、挂鈎、傾斜三結合的模式,跟工齡沒有關系。養老保險繳費基數是平均工資的 60%-300%,如果引入工齡的概念,有錢人就不願意多繳社保了。
退休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反駁意見:
【1】工齡代表爲社會做貢獻。工齡特指工作年限,繳費年限可以不工作就繳費,所以,工齡更加代表爲社會做貢獻的時間。比如,在以前的國企裏,工資表裏有 " 年功 " 的标準,每年工齡 20 元,代表了 " 每年的工作功勞 "。
【2】工齡也是一種曆史貢獻。傳統老國企是中國制造和中國經濟的基石,尤其是那些 30 年以上工齡的退休老工人,爲祖國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尤其是那些拿着低工資、付出艱辛的老工人,尤其是那些響應号召下崗分流、買斷工齡的老工人,曆史虧欠他們。
【3】工齡代表着曆史的奉獻。我國經濟起飛得益于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而這個優勢是廣大産業工人犧牲 " 個人利益 " 換來的。當年産業工人的工資隻有每月一二十元元,還沒有社保和勞保的概念,而發達國家工人的工資高出 300 倍,從而早就了成本優勢,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現在他們富起來了,應該回饋那些老工人。
【4】這是共同富裕的實踐。1921 年的初心就是讓人民富裕,2022 年 10 月的 20 大再次強調 " 共同富裕 "。承認工齡的價值,認可退休工人的曆史貢獻,在養老金上漲中給予體現,這不是 " 劫富濟貧 ",而是共同富裕,兌現初心和使命。
【5】養老體系不能搞市場化。社保專家強調養老金要符合市場法則,多繳多得,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社保不是市場,而是社會保障和國家兜底,這是貧困的退休人員的安全底線。比如說法國,即使沒有繳納社保,到了 65 歲也享受最低養老金保障線政策(每月合人民币 9000 元)。按照工齡要素上調養老金,符合社會保障的初心。
PS:給年滿 30 年工齡、養老金低于 3000 元的退休老工人多漲 10% 至 15%,主要的矛盾是養老基金缺錢,沒錢支撐如此的漲幅。這是社保專家的思路太狹窄,養老基金主要來源于年輕人繳納的社保是遠遠不夠的,解決養老金問題不能用存量改革的方式,必須采取增量改革的模式,不動别人的奶酪,才是王道。
【1】改善 GDP 中一次分配機制。2022 年 GDP 達到 121 萬億元,這麽多熱錢,卻流不進養老基金的大池子,說明分配機制有問題。所以,要從一次分配機制中入手,比如,在生産經營環節就 " 計提 " 出養老基金或進行 " 轉移支付 "。
【2】對高消費征收 " 養老稅 "。既然有燃油稅、機場建設費、教育附加費等幾十種稅種和費率,爲什麽不能開設 " 養老稅 "?爲了不損害低收入群體的利益,可以面向高消費環節進行征收。比如,超過兩套房的征收 " 房産稅 " 進入養老基金,高檔餐飲、娛樂、飛機、遊艇、煙酒等高消費環節按照 1% 征收 " 養老稅 ",就可以解決養老金不足的問題了。
【3】從央企國企加大劃轉力度。2022 年,全國 46 家國企營收占 GDP 的 75%,既然國企是全民所有制,利稅就應該造福全民,所以,從央企、國企的利稅中劃撥更多的錢進入養老基金,就能解決養老金不足的根本問題。
PS:你贊同嗎?多多轉發,讓更多人看見,共同呼籲政策更加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