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
姐姐們回來了,豆瓣 7.7,國産高分新片,Sir 的朋友圈紛紛給它豎起大拇指。
然後就 ……
沒了消息。
上映 9 天,票房 1300 萬,也看不到什麽讨論的熱度。
票房遇冷的國産片不稀奇。
但是這一部 Sir 格外好奇,該有的熱門元素都有,怎麽就熱不起來呢——
愛很美味
老實說,Sir 一度覺得它可能是本月的小黑馬。
有靠譜的班底。
導演陳正道,《催眠大師》《記憶大師》《重返 20 歲》《盛夏未來》都有過不錯的成績。
有粉絲基礎。
2021 年劇版《愛很美味》豆瓣 26 萬人打出 8.1,是當年的一部小爆款。
有話題性。
順應輿論的呼聲,都市女性題材,情感、婚戀、職場 …… 幾乎微博上自帶流量的話題。
也就是這樣一部片,沒砸起水花。
不合理?
期待總是美好的,但也是時候面對骨感的現實了。
01
總結《愛很美味》的故事很簡單,因爲它就沒什麽複雜的情節。
就是劉淨(李純 飾)、方欣(張含韻 飾)、夏夢(王菊 飾)三個三十歲女生的都市情感生活。
首先,Sir 得肯定一下《愛很美味》的最大優點。
那就是" 正常 "。
看完了 Sir 都不免要感動下,多久沒在國産影視中看到正常的年輕人了?
導演陳正道擅長拍年輕人的故事,姿态真誠,視角多元。
比如《盛夏未來》裏,他就能把 Z 世代中學生的特質拍得非常生動。
他們是怎麽交朋友的,怎麽面對情感萌動的,怎麽網上沖浪的,他們的流行文化 ……
電影《愛很美味》也一樣。
能讓都市年輕人覺得,很多地方就是在拍自己的生活。
導演,懂我,尊重我,不意淫我。
比如非常真實地還原了如今交友軟件的生态。
方便到可以地圖找人,打招呼清一色先 " 看看你 "。
有的都市青年不談戀愛就是不想談戀愛,沒有那麽多刻骨銘心的傷害。
再比如 " 遊戲社交 " 融入同類圈子,還要謹防那頭的小姐姐是另一個死宅開了變聲器。
直播探店套路,網紅人設打造,都能讓你會心一笑。
姐妹相處的呈現非常自然,不會拍的用力過猛。
片子裏的笑點和梗不尴尬,是當代年輕網生文化孕育出的幽默感。
陳正道借角色吐槽大方自黑。
-《訪客的秘密》我沒看懂
- 觀影門檻有點高
- 豆瓣 5.3 的高門檻?
夏夢找男友代打王者,呼叫隊友 " 殘血 " 變 " 産檢 "。
它在親近當下互聯網流行生态的同時,又以一種聰明的姿态觸及了現實。
要知道,輕喜劇這一類型,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就 " 輕 "。
即對現實問題呈現 " 度 " 的把控。
淺了,懸浮。
深了,容易苦大仇深。
《愛很美味》在這點上平衡得不錯。
一個情節。
方欣開會時孕吐,上司一計眼刀飛來。
啥話都沒說,啥話也都說了。
另一個懷孕的同事安慰她,不然咱就請假,沒事兒,都理解。
下一秒,這姐們兒," 嘩—— ",羊水破掉。
都不需要别人幫忙,自己打個車就去醫院生産。
她剛走,上司就安排方欣接替了她的工作。
兩分鍾,一個 unjuanable 的職場氛圍出來了。
不僅如此,電影更進一步,用自我反動的方式,消解了深刻。
張總(倪虹潔 飾)找方欣談話,劈頭蓋臉,一通感情牌。
我既想要事業,又想要家庭,爲什麽這麽難呢,身爲準母親的你,明白我的苦衷吧?
Sir 正祈禱着千萬别來什麽獨立宣言。
下一秒,剛剛還苦瓜臉的張總,狡黠一笑。
嘿嘿,就知道你懂我,那什麽,我兒子有個課外手工作業,需要家長完成,我太忙了,不然你就幫忙做了吧。
女人最懂女人,張總知道,用 " 将心比心 " 這一招,對付同樣處于困境中的女下屬,最靈。
女人有時也最願意裝作不懂女人,不然的話,她怎麽會不體諒懷孕女同事之難。
還有一個情節的真實感,在 Sir 看來也難能可貴。
疫情期間,都市年輕人被不确定裹挾的生活,被陳正道以一個看似輕松的橋段記錄了下來。
方欣的男友張挺在陪她去醫院産檢時,因爲嚴格的掃碼 + 限流,再加上兩人鬧矛盾,方欣一個人進了醫院。
張挺趁這個空當去了附近一家商場的珠寶店,想買一個婚戒驚喜求婚。
誰知,來了一個更大的驚喜。
珠寶店店員突然被通知是密接,商場立刻拉起警戒線,張挺也穿上大白被轉運隔離,求婚泡湯。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在主旋律電影之外,我們幾乎看不到其他電影對過去三年生活一點反映。
這樣一部情感喜劇,反倒讓我們感到了生活的實感。
02
《愛很美味》不錯的口碑,爲何沒能像劇一樣成爲黑馬?
原因當然是多樣的。
首先,本質上,它相當于一部網劇的 TV 版。
必須承認的是,雖然《愛很美味》挺火,口碑也不錯,但它隻是一部年度内佳作,也算不上是經典。
它不會有柯南、灌籃高手出 TV 版時那樣擁有一代人的基本盤,深刻情懷。
也沒有《想見你》劇版的現象級火爆。
這個 IP 的受衆是有限的。
它可能隻是城市年輕人,特别是女性觀衆的心頭好。
這種精準受衆的作品放在網劇上沒有問題,但在院線電影上就不行了。
最淺顯的理由——
花錢。
Sir 在廣州,買一張《愛很美味》的電影票,花了 68 元。
算上交通費,可能專門去看這一場,一百塊就沒了,更别說去電影院一趟的時間成本。
很實際的問題擺在面前。
《愛很美味》或許很美味。
但。
在點完外賣後打開一包美味的電子榨菜下飯是一回事,專門出一趟門去電影院打開電子榨菜就是另一回事了。
也就是說《愛很美味》提供的小心動、小美好,有趣以上,買票未滿。
《想見你》同樣是銀幕飯制版。
但這部劇本身是一部懸疑劇,男女主依靠強大的執念穿越見到對方,而且哪怕完結了編劇依然有些坑沒填上。
這些都給了觀衆要去電影院畫上句号的理由。
而《愛很美味》呢?
見過了,但未必有再見的強烈執念。
電影版更像是把劇版第二季的頭兩集搬到了大銀幕上。
保持着劇集的水準,延續着劇集的劇情,那就和網劇就沒有什麽不同。
那不如等到下映,在網上看,讓它回歸本質。
對看過劇的觀衆如此,沒看過的就更不用說。
因爲《愛很美味》就連節奏都是網劇式的,人物和故事高度依賴原劇情線,不交代什麽前史,也沒有太大轉變。
沒看過劇的路人,恐怕會有點進入困難。
除此之外,不得不考慮到現在院線越來越凸顯出來的——
社交屬性。
春節檔,陪家人是剛需;情人節檔,小情侶約會的流程;《灌籃高手》上映,叫上兄弟們走一波。
而《愛很美味》。
姐妹?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
雖然《愛很美味》的姐妹情很暖心。
但想想看這部劇最初的觀看場景——大多是女生自己一個人拿着手機或平闆看劇,也不是和閨蜜一起煲的。
大家都很忙,都很累。
姐們們約出來喝杯咖啡逛個街,都未必能對得上時間,何況電影還得挑場次。
一到休息時間,就隻想倒在家裏,刷劇,補覺。
當年《小時代》爲什麽賣那麽好,想想看,有多少是學生的功勞?
大學生有閑。
中學生課業忙,但課業越忙,到了周末就越想出去放松一把,和姐妹約着一起在電影院 " 我們說好不分離 "。
隻有成年人才最懂得——
累了,宅在家煲劇是休閑,出門找休閑反而是受累。
非要出門,那都是有過硬的理由。
除了鐵杆影迷,大概隻剩下——
情侶。
這就是爲什麽每年節假日,特别是情人節檔的愛情爛片,就算再爛,也能輕松過億。
去年,2.7 分的《十年一品溫如言》在情人節檔拿下 1.6 億,4.4 分的《我是真的讨厭異地戀》在五一檔拿下 1.6 億。
這些片子哪怕是些無人認識的糊糊主演,隻要在起名和營銷上突出 " 愛情片 " 就夠了。
節假日情侶去看愛情片,已經成了種儀式,圖個氛圍。
質量不重要,電影院就是個極好的約會場所,那些 PPT 一樣精美空洞的愛情片,充其量是個視聽香薰。
《愛很美味》顯然也不屬于這個範疇。
雖然叫《愛很美味》。
但" 愛情 ",其實并不是它的重點,更不是它的宣傳噱頭。
它要講的,其實是 "生活 "。
甚至它說的是女性要學會看輕愛情,看重自我。
這就導緻,即使它仍是一部商業小妞電影,但與曾經強愛情屬性的《失戀 33 天》《北京遇上西雅圖》相比,缺少了對情侶這一群體的吸引力。
種種原因疊加起來,導緻了《愛很美味》口碑與票房的錯位。
03
但說了這麽多,還有最後最重要的一點。
當下,普通電影正在失去吸引大家走進影院的能力。
也就是說,中等偏上的電影,越來越難達到過去中等偏上的票房。
二八效應進一步凸顯。
其實若放在前些年,這樣一部不錯口碑的小妞喜劇,不會如此之慘烈。
雖然今年電影市場看上去回暖,各種各樣的新片紛紛上映。
可是,觀衆好像不回影院了。
就像現在都說《灌籃高手》有多爆,其實不過是打平了過去的常态罷了。
數據說話,就拿每年的 4 月比。
今年 4 月快結束了,總票房目前 19 億,刨去中間疫情三年,19 年 4 月是 47 億,18 年是 39 億。
這個差距幾乎是難以彌合的定局。
如今什麽樣的電影,還能吸引大家走進影院?
就說今年以來票房稍好的幾部。
新海誠的《鈴芽之旅》票房 7 億,學生群體貢獻了不少票房。
《灌籃高手》,IP 實在過于強大 +30 年等一回 +9.1 分現象級口碑。
這樣對比來看,中等體量的《保你平安》拿下 6.8 億,放到今年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像《愛很美味》一樣。
有黑馬的潛質,結果隻是慘淡收場。
不完全是因爲看走了眼。
而是" 爆 " 的标準,今時已經不同往日了。
比如《不止不休》《風再起時》千辛萬苦得以上映後,卻可憐地失去了大家原本期待的力度。
18 年《我不是藥神》那樣意外現象級的讨論度,不會再發生。
再看好萊塢爽片,今年更是在内地票倉慘敗。
超級英雄片口碑票房雙崩,還有《龍與地下城》這樣質量相當不錯的爆米花大片,也成績慘烈。
就連去年底的《阿凡達 2》,都沒有引發預期中的觀影狂潮。
那麽,什麽樣的電影還能吸引大家走進影院?
去電影院觀影,對普羅大衆來說,本質還是一種文化娛樂消費。
大多數影院都建在商場裏,就是爲了大家在商場消費累了,去順便看場電影。
前幾年中國電影最火熱的時候,再爛俗的喜劇,也有不少路人願意花點錢去看個熱鬧。
但如今,這樣的需求在減少。
商場本身的消費率就持續疲軟,如何能帶動影院?
再加上水漲船高的票價。
當你沒錢又沒時間。
看電影就從一種日常消費,成了一件值得三思的事,成了越來越往後排的次要選擇。
就像《愛很美味》自己這一段吐槽 " 分子料理 " 想盡辦法吸引客人。
吃個東西還要各種反轉
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感覺
當然,這并不代表人們的需求在減少。
相反,當人覺得現實疲累無望時,更需要文化娛樂産品撫慰焦慮。
人們不愛踏進影院的同時。
追劇的熱情卻絲毫不減。
今年,爆款電影沒怎麽出現。
但爆劇、話題劇隔三差五出來。
從《狂飙》,到《暗黑榮耀》這樣的全民熱追級别,再到《最後生還者》《重啓人生》這樣引發大量讨論的熱門劇。
是的,大家依舊需要。
但是更願意以低成本,甚至無成本的方式。
除非電影提供了非走進電影院不可的理由:
比如,一場熱血沸騰的民族主義主旋律教育,一次國産科幻的标杆式的工業升級,一部 " 真敢拍 " 的大尺度批判現實題材 ……
然而這三者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第一個,随着數量的增加容易呈現出遞減的邊際效應;
第二個,需要多年磨一劍;
第三個,沒有做夢來得靠譜。
在國産片多年的狂飙,感覺什麽片都有機會撈一筆,什麽人都能 " 某而優則導 " 整一部電影處女作的時代結束後。
△ 吳克群《爲你寫詩》;嶽雲鵬《瘋嶽撬佳人》;何炅《栀子花開》;張歆藝《泡芙小姐》;王寶強《大鬧天竺》;小沈陽《猛蟲過江》
國産電影市場或許正要進入一輪極緻的瘦身。
最極緻、最核心的電影和需求,才能留存下來。
這個消息,是好還是壞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阿莫多瓦尼雅、M 就是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