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們的購藥需求急劇增加,包括日常的感冒藥、發燒藥、口罩、消毒液等等。在此期間,藥店企業也在不斷的擴張門店,依靠規模效應來提升業績。
數據顯示,全國零售藥店門店總數,在過去的 7 年時間裏激增了 50%,從 2017 年的 45.7 萬增長至 2024 年的 70.1 萬。
然而,2024 年開始,購藥需求回歸正常水平,過度的規模擴張也開始反噬藥店。
有專業人員指出,當藥店和參保人員服務比達到 1:6000 時,才能實現市場均衡。按照我國 14 億的人口規模,合理的藥店數量爲 23 萬家,而目前我國早已突破了 70 萬家。
如今,我國藥店的店均服務人數僅爲 2000,甚至有的地區隻有 1000 多人,已接近生存的臨界點。
除了服務人數的大幅減少,還出現了客單價下滑的現象。
2024 年 1 月 -7 月,實體藥店每日每店的銷售額均值不足 3000 元,同比下滑接近 10%。其中,平均客單價約爲 71.3 元,同比下降 8.58%。
此外,随着醫保上線了 " 藥品比價 " 功能,藥店的價格變得更加透明,客單價進一步下滑至 69.5 元。
另一方面,醫保個賬改革也影響了藥店的經營收入。
長期以來,醫保個賬收入是藥店收入的重要部分。2019 到 2023 年,個人賬戶在全國零售藥店的貢獻都超過 40%。
然而,2021 年醫保個賬改革之後,單位繳納和統籌基金劃入個人賬戶的比例減少,2023 年醫保個賬收入首次下滑,同比減少近 1400 億元。
藥店的消費群體以中老年人爲主,但醫保個賬改革之後,這類群體開始對藥品價格敏感,相應的客流量也大幅減少。
規模内卷、客單價下滑、醫保改革 ...... 凡此種種,對于每個藥店來說,去的人少了,消費的錢也少了,直接導緻銷售業績不佳。
據中康 CMH《2024 半年度藥店生存報告》,今年 1-5 月超過 70% 的門店生意下滑,保守估計超過 45% 的門店出現虧損。
藥店大企業也備受折磨。一心堂預計 2024 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滑 32% 至 48%。健之佳預計上半年淨利潤同比下降 50% 以上。
作爲特殊的零售行業,門店擴張是藥店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同質化競争之下,藥店的經營環境逐漸惡化,盈利能力下行。
藥店倒閉、産能出清也成了必然的結局。2024 年前兩個季度,藥店閉店數量遞增,Q1 和 Q2 分别閉店 6778 家、8792 家。
盡管今年上半年藥店數量仍然淨增長了 1.5 萬家,但同比增速早已創下近三年的最低數。
從 2024 年開始,藥店的門店數量将呈現下降的趨勢。在 " 淘汰賽 " 階段,藥店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減緩擴張趨勢,盡力活下去。
線下藥店競争激烈,線上還有美團醫藥、京東健康等 O2O 平台争搶醫藥行業的蛋糕。
根據建銀國際的研究,在過去 5 年,由于物美價廉和快速配送,非藥品種的銷售渠道逐漸從線下轉到線上。線下藥店因此被奪去了 2300 億的市場份額。
如今,美團醫藥累計交易用戶數超過 3 億人,覆蓋了 25 萬家藥店,提供了超過 8 萬種藥品。
京東健康在 2024 年第二季度的應收入達到 150.77 億元,環比增長 13.6%,淨利潤率已經超過了所有的線下藥店。
2023 年,線上醫保支付逐漸放開。未來醫藥電商的市場規模仍有 4-5 倍的增長空間。
内憂外患之下,線下藥店還有什麽出路嗎?
一方面,要嚴格控制擴張的規模,有序退出産能,恢複市場均衡;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興品類,減少同質化。
挖掘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興品類談何容易,最近甚至都有 " 女子到中醫館買十三香配料炖紅燒肉 " 的熱度搜了,抓藥都快要替代買調味料了。
各行各業,若隻想着以數量取勝,很容易就會陷入野蠻粗放的擴張模式,産能過剩、相互内卷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何做深做實業務、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對于任何一個市場參與者來說,都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