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旅行攻略
《狂飙》播完了,張頌文也徹底火了。
拍戲時的他嚴謹、認真、專業 ......
大家也不禁好奇:生活裏的他是什麽樣子的?
最近,張頌文在北京租住的農家小院照片流出。
我看到後的一感覺就是:
這就是張頌文生活的地方!
遠離城市的喧嚣,溫馨,惬意,有種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 的感覺。
難怪他的朋友曾用 " 人淡如菊 " 形容他。
真的實在是太符合了。
這個農家院在北京的順義。
順義屬于北京的六環,可以說是比較偏僻了。
但張頌文就是看中了這一點,才租了下來。
而且一租就是十幾年。
一是因爲其他地方房價太高了,二是因爲這裏能讓張頌文 " 做回自己 "。
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尤其是演員,一旦投入一個角色裏,有時會很難從中抽離出來。
燈紅酒綠,人情世故,很容易迷失自己。
而這裏可以讓他告别外界的紛擾,專心的做回 " 張頌文 "。
房子雖然是租的,但張頌文卻十分花心思。
閑暇時,他就會想辦法侍弄自己的小院。
今天種棵果樹,明天修修圍欄,後天栽幾株鮮花 ......
院子裏很多裝飾、擺件都是他用廢品做成的,别有意趣。
爲了讓院子更加有生機,他還養了幾隻鳥。
真的有幾分 " 晝永蟬聲庭院,人倦懶搖團扇 " 的意蘊了。
他自己也對這個院子非常滿意:
" 這個平房宅子雖然質樸,但被我收拾得十分舒适,滿園都是我種的花花草草,朋友也很喜歡來我們家做客。"
雖是著名演員,但張頌文從來沒有架子。
周圍的鄰居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位 " 名人 "。
大家經常互相送個瓜果、閑聊什麽的。
别看張頌文的院子很精緻,但這裏的花草樹木都不是什麽名貴品種,都是從附近市場選的。
就像老舍說的那樣:
" 牆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麽省錢省事而足以找來蝴蝶呀!"
品種不重要,院子裏充滿花香才重要。
因爲太接地氣兒,張頌文和周圍的小販也都成爲了 " 朋友 "。
花攤老闆有事兒了,他就替别人看攤賣花。
有時,還去炸雞店後廚和人家老闆學炸雞排。
某一天,炸雞店老闆的老婆在電視上看到了他,一臉震驚。
然後第二天老闆用質疑的語氣問他:你這樣也能成爲演員?
這句話讓張頌文哭笑不得。
想想也是,自己平時胡子也不刮,穿着拖鞋就滿大街的溜達。
任誰也不會想到這位 " 邋遢的大叔 " 竟然是著名演員吧。
不過,張頌文很享受這種自由的生活感。
當人紅了以後,看回這一些平凡的日子,就會覺得更加的珍貴。
所以這個不大的小院,就成了張頌文某種意義上的精神寄托。
每次工作完,他就會 " 躲 " 在院子裏,偷得浮生半日閑。
春天,院子裏的花競相開放,在一片芬芳中,吃着茶餅,看庭前花謝花飛花滿天。
夏天,院子裏的花都到了最嬌豔的時候,什麽顔色都有,放眼望去,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
秋天,庭院深深,有些花 " 零落成泥碾作塵 ",但是窗外紅葉茂盛,秋菊可餐。
天氣變涼,看着落葉稀稀疏疏的飄落,然後慵懶地靠在庭院的某個角落,熟睡。
冬天,花園裏枯萎的藤蔓無力地搭在屋檐上,卻也給生活增添了幾分素雅和幽靜。
坐在院子裏和朋友一起圍爐煮個茶,唠唠家常,閑适又溫暖。
這個小小的農家院,雖然不大,但是容下了春夏秋冬,塞滿了人情世故。
每個來過他家的朋友都說這裏是 " 向往的生活 "。
在忙碌的縫隙,在打拼的喘息間,有人可以一起喝茶聊天,有人可以互吐心事,有情緒可以發洩,有喜悅可以共享 ......
這不就是人生最大的樂事麽!
很多人喜歡張頌文老師演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 " 他演什麽像什麽 "。
尤其是對細節的把控,有時候讓導演都拍手稱贊。
在《隐秘的角落》裏,他飾演一個剛剛失去女兒的父親。
有一次,他獨自來到一家常去的馄饨店吃飯,老闆照常一次性做了一家三口的量。
張頌文面對這三份馄饨時,埋頭吃起了自己面前的這碗。
這個時候桌子不平的突然晃動,一下子打破了他内心最後的平靜。
一場戲沒有一句台詞,卻能從鏡頭語言裏讀懂 " 白發人送黑發人 " 的悲涼。
其實桌子晃動這個細節是張頌文老師自己加的。
他還考慮到一個失去女兒的父親怎麽能吃得好睡得好,于是他在這場戲開拍前禁食了三天。
在影片《1921》裏,他飾演爲革命犧牲的英雄何叔衡。
爲了展現出人物疲憊不堪的狀态,他在泥土裏打滾,把指甲縫裏弄進泥土,還将落葉扔在身上,隻爲讓自己的角色更加真實。
還有最近大熱的《狂飙》。
僅僅在 " 電魚案 " 裏,張頌文就提出了五個細節。
細節 1 :
" 用這麽大的卡車殺人,是不現實的。"
" 用小面包。"
細節 2:
" 給我拍牛的主觀 "
" 沒有人。水牛在向我 " 嘎嘎 " 着。"
" 我隻有一頭老牛看到了我的殺人現場。"
細節 3:
故意把那張照片弄得皺巴巴的,弄髒了。
細節 4:
爲徐雷的人尋找并設計合理的電魚設備。
" 前面的 ( 電魚設備 ) 太小了。"
" 這樣的話,既然每個人都不懷疑,爲什麽要用這麽大的電機呢?"
" 因爲真正的電魚的人不會這樣使用。是挂着小背包的東西。像電池一樣的電。"
細節 5:
指導演員開機後的姿勢。
" 人在水裏,開始漂浮起來。"
" 你可以掙紮。你可以掙紮着發抖。馬上就動不了了。"
都說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不假。
正是因爲這份細膩,張頌文才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角色。
看到這裏,有人不禁好奇:
他怎麽知道這麽多的事情啊?
藝術源于生活。
這是因爲他幾乎每天都紮根在煙火氣裏啊。
還記得那個質疑他 " 你都能當演員 " 的炸雞店老闆麽?
張頌文還曾經 " 演 " 過他呢!
演戲演什麽?
不就是演相逢、相知、相愛、分别 ......
所以,他每天都在觀察生活,觀察身邊的每個人。
就像《狂飙》裏的高啓強最開始是一個賣魚的。
有一個細節是,他習慣用魚池裏的水洗洗手,然後在圍裙上擦幹。
這幾個動作就是他觀察市場裏賣魚的得來的。
黃渤也說過:
" 真實的演員表演的目标,将生活中觀察到的人物與表演貼合在一起,以體驗和觀察爲路徑去靠近真實。"
觀察人物生活不但是表演學習的一部分,更是演員要終生投入的一項基本功。
像倪大紅年輕時下過鄉、趕過馬車、會種菜,他知道怎麽分辨雜草和韭菜,記得黃豆苗紮手的痛感,覺得農民割麥子的姿勢很優美。
豐富的生活經驗的記憶都刻在他的腦海裏,成爲表演素材。
爲什麽現在很多年輕演員演什麽都不像。
因爲他們的生活裏更多的是燈紅酒綠,粉絲的贊美,華服美食 ......
沒有辦法沉下來,放低姿态,融入生活的演員,怎麽能塑造一個豐滿的角色呢?
這亦是爲什麽明明爆紅了,張頌文卻還守着這個 " 農家院 " 的原因吧。
他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現在的他依舊會 " 撿 " 劇組的衣服穿,依舊侍弄花草,依舊胡子不刮的和鄰居閑談家常 ......
當然也有人勸他:應該對自己好點了!
可什麽是好呢?
是大房子?豪華的車子?還是美酒佳肴 ......
現在太多的人把樸素誤認作淺顯,又把華麗誤認作豐富。
如果把這些當成生活的标準,那麽這輩子都不會滿足。
相反,如果一個人不再被欲望裹挾,始終堅守堅守簡樸内心,那麽他才能擁有真正富足的人生。
就像對張頌文來說,一個農家院足矣。
花做籬笆,詩意爲牆,嗅一院子的芬芳。
世界如此喧嚣,還有一處可以讓身心安放,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