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走出去的中國汽車,将會成爲中國制造的一張新名片。
作者丨張之棟
責編丨曹佳東
編輯丨靳鵬輝
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超日本,成世界第一。相對于國内日益内卷的車市環境,海外市場的廣闊,令各大車企逐漸看到了 " 外卷 " 的良機。
顯而易見," 走出去 " 已經開始成爲中國汽車品牌強大與否的又一衡量标準。但又必須承認的是,在别家地盤上做生意,必然隐含着諸多風險。這其中可能包括法律法規的不同,消費者文化認知的差異,甚至可能涉及到 " 價格戰 " 海外市場的蔓延。
所以,我們應該從什麽樣的角度,去看待中國汽車的出口呢?《四車道》直播攜手汽車公社衛金橋,大衆侃車郭登禮,天天汽車徐峰,以及汽研社賀球輝四位老師,對諸多相關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與解答。
" 今年汽車出口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中國汽車單車的出口價格從去年的 1.8 萬美元,提升到現在的 2 萬美元。如果說算上到岸價格和實際零售價格的話,有非常大的增長。"
基于現有數據,汽車公社衛金橋率先提出了今年中國汽車出口的 " 華點 " 所在。對于此,汽研社賀球輝也進一步補充道:
"1 到 7 月份汽車出口的總值是 3800 多億,同比增長 118%,比銷量增長要大很多。你銷量增長隻有 70% 了,而産值增長可是 118%,這個還算是比較良性的狀态。"
簡單來說,如今的中國汽車不僅出口量成爲世界第一,出口質量、價格也實現了強力提升。而且可以看到的是,在新能源、電動化、智能化的沖擊之下,逐漸走在市場前列的中國汽車,撐得起 " 汽車世界第一出口國 " 的稱号。
關于中國汽車出口規模飛速壯大的原因,衛金橋總結了三大要素:
第一,新能源市場在 2020 年開始進入井噴,中國汽車尤其是自主品牌,站在了整個汽車行業變革的先鋒位置。
第二,中國汽車制造的質量和中國汽車制造的單車成本占優。以 ID 系列爲例,同樣的産品,大衆汽車在中國和歐洲制造的成本和質量,中國擁有明顯的優勢。
第三,随着中國汽車包括吉利、奇瑞、長城、上汽等在出口市場上,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沿途國家汽車市場的深耕,中國汽車在海外的影響力,一路走高。
當然,除了對中國汽車出口發展的 " 刨根問底 " 之外,我們還需要清晰地認知到一點——中國汽車出口不僅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就連車型的分類,也很值得考究。
"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油車占比大概 70. 5% 左右,電車的比例占了 28%,插電混動僅占了 1.5%。其中,油車出口以 SUV 爲主,占到 70% 以上;新能源汽車出口,SUV 和轎車的比例是在 6: 4。"
大衆侃車郭登禮對于中國汽車出口數據進一步剖析,并表示:" 歐洲出口占 39%,東南亞 + 中東占到 32%,北美洲占到 11%,南美洲則隻占到了 8%。"
值得注意,中國汽車之所以能在歐洲地區的出口量占到整個大盤的 39% 之多,俄羅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此外,這種出口車型、出口地區分布不均的情況,也在暗示着,中國汽車出口正在,或将要面臨的各種問題。
天天汽車徐鋒舉例表示:" 最近法國出台一系列針對中國汽車,尤其新能源車的政策。而更大的問題在于,原來隻是排放法規、品質法規、碰撞法規的問題,未來會随着中國新能源車智能化功能的注入,信息安全、數據的這種合規,将面臨更大的風險。"
那麽問題來了,當面對汽車出口各種 " 大坑 " 的時候,中國汽車如何才能實現戰略性轉身?
郭登禮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品牌必須要進行整個工業制造能力,包括供應鏈、研發技術的強大整合,這樣強大起來以後,它的對外出口才會持續,才會穩定。如果是中國汽車出口像國内這樣打價格戰、打技術戰,或者打供應鏈戰,對我們自身是不利的。"
毋庸置疑的是,現在中國汽車出口,已經來到了關鍵時期。但 2 個概念不能混淆,一種是各車企在國内生産制造完成之後,以貿易的形式發往世界各地。另外一種則是,車企通過國外各地區建廠,實現本土化制造。
也正是因爲這一原因,有的車企會宣稱自己的海外累計銷量,有的車企會換一種口徑,比如出口量等。
對此,徐鋒表示:" 尤其是海外銷量數據,未來會做一個重要指标,隻有海外銷量數據達到一定的量,整個國際化的程度才會高。而貿易形式,随着各個國家的壁壘、準入資格的提高以後,中國的這種所謂的大批量出口的曆史時刻,未來三五年之内肯定會出現一個大的變化。"
與此同時,郭登禮對中國汽車出口的發展,表達了擔憂:在油車領域的出口,産品質量能否與日韓一個 level 達到很高的質量?國外售後服務,能不能像歐美、日系達到一個完善狀态?海外運輸如何保障安全?歐洲、美國關稅擡高怎麽辦……
顯而易見,想要繼續擴大出口優勢,國内的車企都将直面上文提到的這些問題。而車企們也必須打好提前量,或一步步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或者 " 曲線救國 " 從其它 " 友好 " 國家地區市場入手,如:俄羅斯、東南亞、南美、中東等。
盡管國外市場廣闊,但優質的市場出口依舊是一片 " 紅海 ",那麽中國車企們究竟應該大打價格戰,還是協同戰?
對此問題,徐鋒如是說道:" 用一句話概括,自主品牌打架是難免的,但是合資品牌協同戰的可能性比較大一些。合資企業未來會面臨一個全球再合資的契機,這個契機如果中國能抓住,中國車企與全球車企之間,可能會避免一場你死我活的競争,能夠實現一個大家雙赢的局面,這是我個人希望看到的一個局面。"
如果可以雙赢,當然是皆大歡喜。可是話又說回來,市場哪有完全意義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都是利益分配的不斷變化罷了。我們可以看到 " 再合資出口 " 的優勢,但也必須做好 " 打鐵還要自身硬 " 的準備。
回望曆史,豐田、本田、寶馬、奔馳一直是把美國市場的突破,作爲自己國際化的起點,因爲他們具有相同的社會制度,相同的價值觀,不存在所謂的壁壘問題。然而即使這樣,本田和豐田,現代和起亞等,都遭受到了美國政府的多次捶打。
而隻有改變環境、蓄勢待發,才是真正的 " 強者 " 風範。
中國汽車出口量确實成爲了世界第一,但随之而來的除了各種恭維聲之外,還有更加殘酷的市場考驗。比如郭登禮說到的本土化制造問題,賀球輝提及的國外營銷、品牌樹立問題,以及徐鋒提到的出口同質化問題……
換言之,中國汽車在産能儲備、新能源的發展上取得了飛速的發展,甚至憑借這種電動化、智能化優勢向全球市場輸出自己的技術和産品,但這種 " 空窗 " 紅利,正随着疫情的全球放開,以及全球汽車集團重新 all in 到電動化和智能化,逐漸削弱。
毫無疑問,殘酷的競争将不僅僅在中國市場展開,同樣還會在他們更具優勢的美國、歐洲、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地區,上演一場聲勢浩大的阻擊戰。這是新舊王位更叠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汽車通往偉大的必然之路。
事實正如衛金橋所說:" 如果在本土市場,我們仍然深陷于價格戰,深陷于内卷,深陷于沒有利潤情況之下的生死搏殺,這對于整個産業鏈的破壞是非常大的,而外資品牌會在 2023 年、2024 年、2025 年利用自己的産品研發進步,與中國電動化的優勢形成正面的碰撞。"
或許到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考驗中國汽車出口含金量的時候吧。
|張之棟|
多偉大的作家,
也不過是在書寫自己的片面。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