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晚年,丙吉冒險結下了善緣,救下了漢武帝的曾孫,而這個孩子,後來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漢宣帝。
丙吉對漢宣帝那是救命之恩啊,漢宣帝自然也投桃報李,讓丙吉當了丞相。
丙吉雖然成為了丞相,但是,他依然一副和和氣氣的樣子,就算是對待下屬,也沒有居高臨下的樣子,在大家眼中,丙吉如同一個寬厚的長者形象。
就算是下屬犯了錯,丙吉也不會抓住不放,而是盡量寬大處理,如果下屬立功了,那就更是多多鼓勵,讓下屬更加努力。
丙吉的丞相府,有一個給他駕車的車夫,沒事喜歡喝兩口酒,酒這個東西,愛喝的人,往往是喝起來就控制不住自己了,這個車夫也是這樣。正是因為這個習慣,也讓他偶爾犯錯,丙吉想出行的時候發現這家夥喝醉了,丙吉卻沒有懲罰過這個車夫,所以,這個車夫酒瘾上來的時候,總是管不住自己。
有一次,這個車夫又開始喝了,喝起來沒控制住自己,一下子醉得一塌糊塗,還吐了一車。
這下大事不好了,管理車隊的官員一看,事大了,丞相府的車夫不好好幹,天天惦記着喝酒,這樣的人,辭退了還省心了。
于是,上報給丙吉:" 丞相,這個車夫,不是第一次犯錯了,工作時間喝酒,很容易影響您的出行和安全,讓他卷鋪蓋走人吧!"
丙吉卻擺擺手說:" 算了,他隻是把車墊子弄髒了,清洗幹淨就可以了,不是什麼大事。如果因為這件事讓他沒了工作,他連個安身的地方都沒有,原諒他這一次吧。"
就這樣,這個車夫因為丙吉的寬容,這才免于流離失所。
丙吉的寬容,讓車夫非常感動,駕車更加盡心負責了。
有一天,車夫在城門附近看到,邊關來的信使身上,挂着紅白相間的口袋,從小就在邊塞長大的車夫立馬就意識到,這是一封緊急公文,就跟着信使到衙門去探聽情況,得知準确信息之後,車夫馬上跑回丞相府,把這件事告訴了丙吉:" 丞相大人,匈奴進犯雲中和代郡,您要盡快準備好處置方略,以備朝堂應對。"
丙吉聽到後很意外:" 這種軍國大事,你怎麼知道的?"
車夫回答說:" 小人自小在邊境長大,知道緊急軍情都是用紅白相間的袋子,剛才看到信使拿着這樣的袋子,所以去打探了一下,情況屬實。"
丙吉聽了之後,認可地點了點頭:" 你做得非常對。"
車夫又提建議說:" 丞相大人,還應該注意一下邊關一些官員的情況,有的官員年紀大了,有的官員可能生病了,别出什麼纰漏才好,應該重點派人查驗一下,做好應急策略。"
沒過多久,漢宣帝召集大臣們開會,讨論應對邊關危機的策略。當漢宣帝問到邊關的官員情況時,朝堂的大臣們都一問三不知,這讓漢宣帝大為惱火。
隻有丙吉上前答對,把雲中、代郡兩地的官員情況做了彙總,一一彙報給漢宣帝。
漢宣帝沒想到真有大臣做這麼詳細的功課,所以,對丙吉的應對非常贊許,當着群臣的面,大大地誇獎了丙吉一番。
後來,丙吉對周圍的人深有感觸地說:" 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和短處,沒有什麼錯是不能被寬恕的。如果不是車夫給我提建議,我又怎麼能得到皇上的贊賞呢?"
【子霄讀史感悟】
越往上走,越知道高處不勝寒的道理,對下面的人也就越寬厚。丙吉也是如此。這既是明智之舉,也是明哲保身之道。
對下級,對他人,寬容一些,更容易赢得人心,對你的事才會更加盡心盡力,甚至不計回報地額外為你付出。
這就是複雜的人心,你說它逐利吧,但是,為了某些微不足道的恩情,有人甚至願意放棄生命,你說它無私吧,你越計較、吝啬,它對你越冷漠越敵視。所以說,在 " 人心 " 的投資上,不妨少一些計較,多一些寬容,回報往往是超預期的。
當然,寬容并不是毫無原則,而是不要抓住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放,更不是随便就上綱上線。
就拿丙吉這個故事中的車夫來說,醉酒這種事情,可大可小,說大就是沒有把丞相的安全放在心上,說小,他确實也沒有造成什麼危害,簡單教育一番也就可以了,甚至呵呵一笑,也就過去了。或許,我們覺得丙吉的做法有些過于寬容了,但是,正是這種寬容,也讓車夫在工作之外的事情上,也比較上心,給丙吉出來力。
說起來管理,可能現在的手段、技術、原理各方面的信息大爆炸大融合,古人确實不及我們。但是,說到對人心細緻入微的體察和影響,古人比咱們所謂的管理技術高明的多。說得簡單點,隻要人心向着你,你做事就會容易得多。
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