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華爲 Mate60 系列的熱度可以說是相當高,各種各樣的讨論、技術分析、猜測都不少。我們三易生活同樣也被不少朋友問到," 你們爲什麽還不測 Mate60 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因爲目前的許多測試工具,包括日常的軟件、遊戲還沒能對其硬件做好适配,所以現在測出來的各種成績、包括用日常 App 實際的體驗,并不一定能夠真正反映出相關硬件的真實水平。
另一方面,我們暫時還不能排除等到該系列機型正式發布的時候,其系統、驅動會随着更新發生較大變化的可能。所以站在對消費者負責的态度來說," 讓子彈飛一會兒 " 未必是件壞事。
好在,随着日前 Mate60 Pro 越來越多的相關信息陸續現身,在有了更多的可靠信源的佐證後,關于華爲 Mate60 系列機型也确實有了一個值得一說的話題。
國産化率超 90%,SoC 進步超預期
近日在央視《新聞 1+1》的相關報道中顯示,TechInsights 在對該系列中的 Mate60 Pro 進行拆解分析後發現,其一共包括 1 萬多個零部件,其中 90% 都源自國産供應商。而這,也使得 Mate60 Pro 成爲了目前這個時間階段上,國産化率最高的智能手機産品。
這些國産零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屏幕保護玻璃、屏幕面闆、屏幕驅動芯片、快充控制芯片、衛星定位芯片、以及機身内外部的結構件、散熱部件、按鍵和接口等等。
當然,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自然是備受關注的麒麟 9000S SoC 了。據 TechInsights 副主席 Dan Hutcheson 透露,麒麟 9000S 所使用的半導體制程,與目前行業在售其他芯片的制程差距大約在 2-2.5 個節點範圍内。
這是什麽概念呢?根據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傑的說法,"2 到 2.5 節點意味着我們跟先進制程的 5G 芯片還有 3 到 5 年的差距。不過這裏的 "3 到 5 年 " 是按照一般經驗進行的估計,而按照此次麒麟 9000S 的情況來看,實際的追趕速度有可能更快一些。"
并且呂廷傑還表示," 我們也很吃驚,我感覺這比我們想象的要快了很多。"
國産 5G 元器件立功,一個肯做、一個敢用
除了麒麟 9000S 之外,Mate60 Pro 的另一大備受外界關注的亮點,就在于它實現了對 5G 網絡制式的支持。
然而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造成此前一段時間華爲手機 " 缺 5G" 的原因,其實并不在于 SoC、天線,或是軟件層面的限制,而是由于 5G 射頻前端濾波器件的缺乏。
但到了 Mate60 Pro 上,支持 5G 網絡背後的最大功臣之一,便是來自國内廠商賽微電子的 BAW 濾波器。
值得關注的是,其實早在去年 6 月,賽微電子在回複投資者時就曾表示,BAW 濾波器性能優異,但工藝複雜、造價較高。這也一度被認爲是國産 5G 射頻前端關鍵器件在研發、銷售兩方面均遭遇困難的一次 " 自白 "。
但當時間來到今年 7 月,賽微電子發布了一張言簡意赅的海報,正式宣布實現國産化 BAW 濾波器的量産。
這意味着什麽?簡單來說,這說明他們沒有畏難放棄,而作爲客戶的華爲也敢于信任國産供應鏈,願意掏真金白銀支持國産替代,而雙方的共同努力才換來這一重大突破。
産業鏈日趨成熟,但 " 信心 " 無疑将非常關鍵
其實如果追溯近年來整個智能手機産品的發展曆程就會發現," 國産供應鏈 " 并不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概念,而是有一個很明确的、穩步增強市場競争力的過程。
比如就拿手機屏幕來說,最開始的時候," 國産屏 " 曾因爲顯示效果不佳、品控水平有限,而被許多消費者 " 避之不及 "。在當時,許多相關廠商甚至都不敢公開宣稱自己産品所使用的是國産屏。
但到了最近幾年,随着部分手機品牌開始大力與國内屏廠合作," 國産屏 " 的實際品質也很快開始趕上行業一線水平。甚至如今像華星光電、京東方等頭部國内屏廠的最新面闆,在亮度、色深、調光等等多個關鍵技術參數上,已經實現了對傳統韓系面闆方案的 " 反殺 "。并且手機廠商也開始高調宣傳 " 國産屏 "、甚至競相首發國産的全新顯示材質。
又比如說在手機影像領域,2020 年我們首次見到了高調配備國産 CMOS 方案作爲主攝的旗艦機型,而它的最大意義,就在于有力提振了消費者對于國産方案的信心。在這之後,在更多、價格更高的機型上,國産 CMOS 也開始被大衆所廣爲接受。
這些都說明一個什麽問題呢?一方面我們必須要承認,國内供應鏈本身的技術進步、産品成熟才是一切的基礎。畢竟隻有産品競争力上來了,手機廠商才會更願意去采用、或者說用了之後才會高調的進行宣傳。而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也隻有通過體驗到實際産品的優秀表現後,才能對國産手機、國内供應鏈産生更多的信心,從而更願意掏出真金白銀去支持,從而促進整個産業長期、健康的發展。
從這一點來說,華爲 Mate60 系列的意義也同樣在于此。當它獲得如此多的關注,并且憑借着 "90% 國産化率 " 收獲更多贊譽的時候,實際上也給其背後的國内手機産業鏈賦予了良性的背書。而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購買了該系列機型,并覺得用起來感覺很不錯的時候,這種購買行爲和口碑本身,自然便會成爲對于中國手機産業上遊廠商的又一次有力激勵。
那麽它是否會意味着,這将會促使越來越多的廠商參與進來,并努力去補足那最後的 "10%" 呢?或許,時間就會爲我們給出答案。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