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聯社 12 月 26 日訊(記者 徐昊)特斯拉 FSD 不斷升級的版本和入華傳聞,不僅助長了市場情緒,也讓 " 苦熬 " 了多年的智能駕駛相關企業,在 2024 年紛紛站上了資本市場的風口。
據财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截止 12 月 26 日,共 14 家智能駕駛相關企業在港交所或納斯達克完成上市或提交上市申請。其中,既有地平線、黑芝麻等智駕芯片供應商,也有 Momenta、小馬智行等智駕解決方案供應商,還包括如祺出行等 Robotaxi 運營商,幾乎涉及智能駕駛全産業鏈。

如果說特斯拉 FSD 的相關消息,是催熱智駕賽道的一顆火種,那麽市場對汽車智能化轉型的需求和高階自動駕駛相關政策的落地,則成爲資本市場接納智能駕駛企業的兩大重要推手。
從市場需求來看,智駕能力已經成爲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重要因素。工業和信息化部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乘用車 L2 級輔助駕駛及以上新車滲透率達到 55.7%,其中具備領航輔助駕駛(NOA)功能的新車滲透率達到 11%,預計全年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将超過 1700 萬輛,滲透率超過 60%。爲搶占市場,主機廠無疑需要進一步加速與智駕企業進行合作。
在政策層面,今年 6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發布《進入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聯合體基本信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 7 個城市展開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試點産品涵蓋乘用車、客車、貨車三大類。這意味着,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在高階智能駕駛的規模性應用上邁出關鍵一步,進一步推動了高階智能駕駛的商業化落地。
" 今年以來,特斯拉、Waymo、百度等領軍企業在 Robotaxi 方面的商業化取得積極進展,智駕賽道的關注度顯著提升,相關企業的估值和市場認可度相應得到提升。" 辰韬資本執行總經理劉煜冬表示。
盡管智能駕駛相關企業紮堆進入資本市場,但其中的過程卻絕非一帆風順。當前行業内部普遍面臨的資金短缺和業績虧損問題,是智駕企業争相尋求 IPO 的關鍵因素。" 虧損是這些自動駕駛企業選擇上市的一個原因。"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
以在 12 月 23 日剛剛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的賽目科技爲例,在此之前,賽目科技曾經曆過三次遞表,時間分别爲今年 5 月、2023 年 10 月和 2022 年 12 月。招股書顯示,賽目科技是一家專注于智能網聯汽車(ICV)仿真測試技術的公司,主要從事 ICV 仿真測試産品的設計及研發,并提供相關測試、驗證和評價解決方案。從業績表現來看,2019-2023 年及 2024 年上半年,賽目科技的收入分别約爲 806.6 萬元、7120.3 萬元、1.07 億元、1.45 億元、1.76 億元和 5556.0 萬元;淨利潤分别爲 559.4 萬元、5157.9 萬元、3757.1 萬元、4868.6 萬元、5343.1 萬元和 -459.9 萬元。
數據表明,賽目科技收入增長放緩,淨利率從 2019 年的 69.4% 下降至 2021 年的 35.1%、2022 年的 33.5% 和 2023 年的 30.4%,且 2024 年上半年出現虧損。
不隻是賽目科技,智駕領域的多家頭部企業也都面臨着虧損現實。其中,地平線 2021 年到 2024 年上半年累計淨虧損超過超過 226 億元;文遠知行 2021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累計淨虧損超過 51 億元;小馬智行 2022 年到 2024 年上半年累計淨虧損超過 23 億元。
" 自動駕駛極爲燒錢,這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研發和市場推廣,上市可以開辟必要的融資渠道。" 張孝榮認爲,自動駕駛相關企業普遍面臨盈利挑戰,但通過上市可以獲得資金支持,推動技術發展和商業化進程。
市場回暖、需求增加、政策推動,面對回暖的高階智駕賽道,IPO 大門外的等候者依然絡繹不絕。" 預計(公司)明年更新年報,會繼續推進相關 IPO 進程。" 此前曾三度遞表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縱目科技,給出了下一步計劃。
除縱目科技,毫末智行也已在排隊進入資本市場。" 毫末智行将在明年繼續推進 IPO 計劃。" 在行業傳出暫停 IPO 的消息後,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予以了否認。
麥肯錫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或成爲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将創造超過 5000 億美元的收入。在市場火熱的背後,則是更加激烈的市場競争。
" 中國智能駕駛市場競争将進一步白熱化,企業能否确立競争優勢,将有賴于其在智能駕駛技術研發上的持久投入、對智駕數據資産的有效管理和高效利用,以及不斷提升自身産品在安全性能與可靠性方面的卓越表現。"IDC 中國高級分析師洪婉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