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9 月,Apple 正式發布了 iPhone 14 系列手機。和以往的 iPhone 不同,Apple 在 iPhone 14 上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這是 Apple 第一款采用雙 eSIM 方案的 iPhone,用戶無須、也不能使用實體 SIM 卡,必須通過 eSIM 載入号碼的方式入網。
從好的方面看,這種設計對多卡和經常國際出行的用戶非常友好,且手機丢失後也不用擔心自己的 SIM 卡被插到别的手機裏接收驗證碼。但另一方面,不支持實體 SIM 卡的設計也讓部分不提供 eSIM 服務的運營商備受打擊。
當然了,備受打擊的還有國内的美版水貨市場。
圖片來源:Apple
從 iPhone 3G 開始,美版 iPhone 就是國内 iPhone 市場的 " 重要組成 "。由于某些原因,中國聯通引入國行 iPhone 3G 的時間落後了接近一年,直到 3GS 發布前夕才正式發售。這将近一年的空檔期爲國内空出了巨大的水貨手機市場,也掀起了國内美版 iPhone 的浪潮,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消費者認爲美版 iPhone 質量更好。
但到了 iPhone 14 系列,美版 iPhone 在國内可以說真正遇到了挑戰:eSIM 的寫号機制和過去 V 版 CDMA 手機的寫号機制并不相同,而斷卡行動後運營商也收緊了關于查詢手機五碼的審核。而在前段時間推出的 iPhone 15 系列中,Apple 直接爲美版 iPhone 配備了沒有 SIM 卡座的主闆,在國内使用美版 iPhone 搭配國内手機号似乎成爲了不可能的事情。
但很顯然,在絕對的差價面前,國内水貨商的創意是沒有極限的:前段時間,一款爲美版 iPhone 15 Pro 外挂 SIM 卡的設計就将美版改卡這個話題重新帶到大衆眼前:商家在 iPhone 左側中框處打孔并安裝了五個金屬觸點,并将外置卡槽嵌入到手機殼當中,讓美版 iPhone 也能用上實體 SIM 卡。
SIM 卡、外置、手機殼,不知道這三個字有沒有喚醒一些 Apple 老玩家的共同回憶——這不就是 13 年前的蘋果皮嗎?
2010 年前後,一款名爲 " 蘋果皮 520" 的配件在國内 iPods Touch 玩家群中流行。簡單來說,蘋果皮 520 是一個配備 SIM 卡卡槽、麥克風、聽筒、電池和數據接口的 " 手機殼 ",可以讓 iPod Touch 擁有最基本的電話、短信功能。從現在的眼光來看,蘋果皮的誕生和使用場景可能讓人有些困惑,但考慮到當前 iPod 與 iPhone 間巨大的價格差異,不少預算有限的數碼愛好者依舊選擇用 " 物美價廉 " 的蘋果皮方案。
而這次的 "iPhone 15 蘋果皮 ",四舍五入也算是蘋果皮的 " 精神續作 ":兩者同樣将手機殼和外置 SIM 卡結合在了一起,但在細節上,蘋果皮 2.0 顯然有更多的創新之處。
圖片來源:衍生科技
首先,蘋果皮 2.0 不再需要挾持系統 App:從結構上講,蘋果皮 1.0 本身就是一台功能完整的手機,通過挾持 iPod 的撥号界面獲取對應的手機号,實際通話短信等功能都在蘋果皮中運行。而蘋果皮 2.0 則是以外置轉接的方式,讓外置的 SIM 卡通過 iPhone 注冊入網,在系統層面上和原生 SIM 卡沒有區别。
這麽做的好處有兩個:首先,和獨立 SIM 卡設備相比,原生 SIM 卡方案擁有更高的系統穩定性,長時間使用也不容易 " 掉卡 "。其次,原生 SIM 卡也意味着 iPhone 可以直接利用 SIM 卡上網——沒錯,蘋果皮 1.0 中的 SIM 卡是無法爲 iPod Touch 提供數據網絡的,想上網還得靠 Wi-Fi。
事實上," 蘋果皮 2.0" 并不是 " 華強北 " 對 iPhone SIM 的第一次嘗試。抛開 " 卡貼機 " 不談,早在 iPhone 6 時代,國内線下市場就出現了外置熱切換的 iPhone" 雙卡單待 " 方案,iPhone 8 時代更是有能插 4-6 張 SIM 卡的外置 SIM 卡模塊。不過因爲這種多卡設備常被用于電信詐騙等黑産,所以很快也被有關部門取締,改卡行業也暫時銷聲匿迹。
2018 年,Apple 正式支持 eSIM,部分美版 iPhone 也還是使用實體 SIM+eSIM 的組合,比如美版的 iPhone XR 就采用了單面 SIM 卡卡槽 +eSIM 的設計。這也是國内改卡行業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挑戰:在這些單卡 +eSIM 的主闆上,Apple 并沒有安裝背面第二個卡槽與讀卡設備,改卡需要以換闆的方式 " 補上 " 缺失的第二個卡槽,同時對系統基帶配置文件進行修改,讓系統 " 承認 " 新安裝的卡槽是正常可用的卡槽。
但對 iPhone 15 來說,這些方式都不适用。
首先,美版 iPhone 15 沒有了 " 卡槽 " 這一概念,商家想要改卡,首先需要在手機中框上開出安裝相關硬件的孔位。但開孔隻不過是 iPhone 15 改卡的第一步:在 iPhone 15 系列中,Apple 首次在雙 eSIM 機型中應用了不同的主闆布局,将原本放置在 SoC 背面下方的 ROM 轉移到其他版本主闆 SIM 卡座的位置。
電路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飛線解決,而如何在寸土寸金的 iPhone 中找到容納卡座的空間,卻成了改卡的新挑戰。有的人看上了手機背面的空間,在手機頂部開槽放置卡座;有的人看上了 iPhone 的電池空間,想通過更換小體積電池的方式從手機中 " 偷 " 出卡座空間。
圖片來源:微博用戶 @搞機王騰霄
但從完成度的角度來看,@搞機王騰霄 發布的這個外置觸點 " 蘋果皮 " 方案顯然更勝一籌:不僅有更高的空間利用率,同時對手機外觀的影響也最小,甚至換卡操作也更加方便。
隻不過這麽費盡心思給美版 eSIM iPhone 改實體 SIM 卡,真的有必要嗎?
從技術或炫技的角度,小雷我個人還是很喜歡這個觸點連接的外置 SIM 卡方案的,畢竟這種 " 魔改 " 手段确實太有意思了。但話說回來,從實用性的角度考慮,至少我自己是肯定不會考慮這種 " 魔改 " 的美版 iPhone。
首先,這些 iPhone 改裝肯定不受 Apple 承認,同時也是名副其實的 " 私改 ",這意味着這台 iPhone 無法申請任何原廠保修,無論保内、保外還是全球召回。不過考慮到有這種需求的 iPhone 一般都是賣到國内的美版手機,本身對售後的需求也不怎麽強,所以 " 失去保修 " 這樣的代價也還可以接受。
其次," 私改 "iPhone 很可能會對手機帶來更多不可控的風險。" 魔改大師 " 的焊接、飛線手藝我們暫不評價,但這種将 SIM 卡排線直接外漏在手機殼裏的做法在我看來極有可能對排線造成損壞。
沒錯,壞了我們隻要重新買一個手機殼就好,但除非你有穩定的手藝,能在自己買來的手機殼上準确開出對應的凹槽,否則你就隻能将排線和卡座放在并不 " 合身 " 的手機殼裏,萬一哪天排線再拆殼時斷了,那重新等排線的時間成本就隻能由你自己承擔了
另外價格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和過去的改卡方案相比," 蘋果皮 2.0" 因爲引入了更多的工序,改卡的價格自然也更高,此外這種 " 硬件改造 " 也會顯著影響手機二手出售時的殘值。爲了美元和人民币之間不足 600 元的彙率差,買一台二手殘值 " 打骨折 " 的手機,這一切真的值得嗎?
當然了,考慮到成本問題,大多數店家也可能拿公開版的美版 iPhone 改卡,需要經曆改卡的一般也都是有網絡鎖的機器、官換官翻機和 BS 資源機。但在我看來,考慮到近幾年 iPhone 的提升确實不明顯,要是真的預算有限,上一代的國行 iPhone 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再加上 Apple 和中國聯通也開始在國内試點用于 iPad 的 eSIM,說不定在未來國行 iPhone 也會全面支持 eSIM 生态。當我們不再使用實體 SIM 卡時,改卡這手藝也是時候 " 失傳 "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