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光子星球
" 你能感覺我在陪着你嗎?"
由斯派克 · 瓊斯執導,上映于 2014 年的科幻電影《她》的故事中,隻有聲音而無實體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統(AI OS)" 薩曼莎 " 這麽對男主說。作爲一部講述人與人工智能相愛的電影,内容如同預言了當下大廠押注 AI 社交一般。
自 ChatGPT 問世以來,以情緒感知爲代表的模型能力在大模型時代快速爬坡,AI 類人化後所能提供的情感和情緒價值開始被挖掘。百度、抖音、騰訊、美團等頭部大廠借道 AI 重回社交賽道,而切入點亦出奇地一緻,即真人與虛拟人工智能的交互。
以 8 月 31 日部分大模型開始正式向公衆開放服務爲分界,社交似乎成爲頭部廠商繼工具類應用後,面向 C 端開辟的第二曲線。
從目前已上線測試的百度 " 萬話 "、抖音 " 心晴 "、美團 "WOW" 等 App 來看,AI 社交以感知用戶情緒,通過伴聊形式提供情緒價值是目前的主流玩法。其中快手 "AI 小快 " 還同時提供文生圖、文案修改等早已爲我們所熟知的工具類功能。
也就是說,各家推出的産品在設計與功能上是高度趨同的。這不僅容易将競争下移至難以感知的模型能力層面,也可能導向既往社交産品 " 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 的困局。
目前看來,各玩家對産品的理解相對 " 統一 ",還未進入差異化的成熟期。而且對比海外 AI 社交的多樣玩法,集中推出測試又有了些趕工的意味。号稱要重塑千行百業的 AIGC 行至社交,可以講出一個怎樣的故事?
AI 與社交的相互奔赴
社交賽道早已進入增長困境。傳統 IM 構建的強鏈接社交領域,微信以 13.27 億的用戶量傲視群雄。至于依托 LBS 與遊戲、直播等泛娛樂形式而打造的陌生人社交,目前僅存的碩果中的 Soul、映客等也随着用戶增長乏力而進入精細化運營時期。
即使是當下相對集中的流量入口如支付寶、小紅書、抖音等平台,其社交功能更多隻是一個添頭。
以字節爲例,依托抖音流量池快速起量的 " 多閃 " 也沒能逃過 " 雷聲大雨點小 " 的命運。在今年 9 月弱化視頻功能,轉向熟人社交後,如今在 iOS 免費總榜上未見其身影,至于社交免費榜則排到 100 名開外。
" 人來了,人又走了 " 是社交賽道的普遍困境。依靠鏈接工具難以保障留存已是行業共識,開發新玩法勢在必行。
既然鏈接無用,那就先放在一邊;燒錢難以爲繼,那就靠玩法拉新。AI 伴聊的核心在于預設或用戶自設的 Chat Bot。與曾經被引入賽道的 AI 算法不同,AIGC 的加入并不是以此鞏固、強化如異地匹配、興趣社交等社交功能,而是自開始就革了社交根本——鏈接的命。
乍一看去,當下的 AI 社交似乎是移動互聯網紅利漸盡之下,社交行業試圖挖掘的新增長點。實際上,AIGC 也因缺乏 C 端落地的切實場景,需要社交這個大舞台來一展身手。
據紅杉資本于《生成式 AI 第二幕》的數據,包括 ChatGPT 在内的 AIGC 應用,在用戶的留存與活躍上可以說是完敗于我們熟知的移動應用。以首月留存爲例,即便是 OpenAI 都未能企及移動應用的中位數。
高粘性、高壁壘、高天花闆的社交賽道天然是新興技術的耦合對象,這一點在 2021 年元宇宙興起之時便已有驗證。在 AIGC 缺乏 " 落腳點 " 的時候,社交自然成爲衆矢之的。
和當下的 " 雙向奔赴 " 不同,曾經 AI 與社交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多是後者的 " 單相思 "。
騰訊、網易、阿裏等大廠成立的 AI Labs 以及獨角獸中的 AI 四小龍均未在社交方面投入太多關注,更多研究在于技術攻堅與改造自身業務。
畢竟彼時的 AI 還未通過 GPT 類應用展現其普适性,對話機器人的場景更偏向于客服,業界也将 AI 商業化的聚光燈放在移動互聯網業務中更寬廣的 " 搜廣推 " —— AI 隻是讓業務深入用戶的手段,而不是業務本身。
顯然,兩者之間相互拯救的時候到了。
一起催熟 AI 社交
據公開消息以及光子星球體驗整理,目前的 AI 社交産品尚處于集體測試階段,且打法上存在細微差别。
帶有社交基因的玩家們偏向将 AI 社交内置于既有應用中,相當于是對應用的 AI 重構,如騰訊音樂 " 未伴 "、抖音 " 心晴 " 以及微博 " 明星 AI 情感伴聊 " 等。未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打下社交陣地的百度、美團則推出獨立 App,其中百度更是前後推出四款應用形成矩陣。
前者依托既有産品,便于對用戶既有關系鏈的沉澱。後者另起爐竈,雖失先機卻更偏向 AI 原生。目前難言兩者孰優孰劣。
具體到産品層面,玩家之間的差異開始縮小,基本在圍繞 AI 虛拟角色的細分功能性做文章。
抖音心晴定位情緒關懷機器人,以抖音賬号的私信功能爲表現形式。其在正式使用前還需要用戶确認 " 無法代替心理咨詢 " 的免責協議,有安慰情緒的功能但是也有限,爲用戶提供的作用與移動互聯網初期的樹洞相似。目前尚看不到鏈接真人社交與商業化的可能性。
閱文旗下的築夢島則是以 AI 爲基礎建立一個 AI 原生的 UGC 社區,主要滿足用戶的娛樂需求。用戶可以輸入設定創作虛拟角色,在此基礎上,其還推出了用戶共創角色故事、設定的 " 小劇場 " 玩法。
作爲推出較早的應用,築夢島的内容相對完善許多,商業化上也走的更遠。其每日會贈與用戶 400 星光值,可支持 AI 角色 400 次回複,之後就必須付費獲取星光值來繼續對話。此外,付費内容還有角色的記憶專注能力提升與聊天氣泡等。隻是 400 次回複的限額,非重度用戶難以觸及,聊天氣泡付費亦略顯常規,可見其商業化嘗試的審慎。
與之相比,美團旗下的 WOW 則相對稚嫩。我們體驗後發現,WOW 支持語音聊天,用戶創建角色,但語音相對缺少人類情感,預設欄目較少導緻 UGC 角色有些 " 立不住 "。更重要的是,其 UGC 平台基本的 " 推薦 - 搜索 - 體驗 " 鏈路并不完善,用戶想與新角色對話隻能在發現欄中,通過左右滑動撞運氣。商業化目前也是無從談起。
我們由以上三款應用管中窺豹,不難看出雖然 AI 社交的大幕已然拉開,但無論是哪家的産品似乎都還差口氣。
AI 社交應用作爲基于大模型打造的産品,其能力必然受其限制。例如築夢島依托閱文版權小說爲主的語料庫,在角色拟真度與細節上領先數個身位,甚至可能轉動數據飛輪。其他廠商則可能一步慢步步慢,因而更加需要讓産品盡快問世,獲取用戶端的數據。
這既是大廠于近段時間一窩蜂似得殺入 AI 社交賽道的原因,也是其産品有待完善,存在趕工嫌疑的佐證。
值此情況,商業化步伐稍慢也在情理之中。考慮到國内 C 端的付費語境,在規模化前的 AI 應用都不大能走出順暢的商業化路徑。甚至在産品逐漸完善後,AI 社交可也能不足以産生足夠的商業化空間。
以上半年全球下載量最高的 AI 社交産品 Character.AI 爲例,作爲目前海外最成功的 C 端應用之一,其功能包括偏向智能體(Agent)的助手、心理醫生、明星、虛拟人物、UGC 定制等 AI 角色,玩法上也推出了 AI 群聊模式,帶有評價打分功能的原創 UGC 社區等。
自其功能看,我們能輕易理出國内 AI 社交模仿的痕迹。但 Character.AI 火爆如此,其以訂閱制爲主的商業化路徑也不算順遂。這家獨角獸迄今爲止未曾披露營收,反而是多次融資以求擴大規模,亦有報道稱其有意在擴大團隊規模後考慮開拓 B 端業務。
微信之父張小龍曾在飯否日記上發布動态稱:" 每個公司都出一個微博是讓用戶精神分裂的行爲。" 可以預見的是,AI 社交很可能複現 10 年前移動互聯網的微博大戰。
即使考慮到賽道正在日益擁擠,時間窗口緊迫的情況,僅以 " 能用 " 爲産品标準也是不夠的。
伴聊到連接的距離
通訊方式如紙筆、手機、郵件、IM 等随着軟硬件而變,不變的是連接人的基本功能。
傳統 IM 工具是爲既有關系鏈提供通訊工具的叠代,基于 LBS 的陌生人社交是快速建立和沉澱新關系鏈的常規手段之一,内容社區、平台則提供 UGC 内容的 " 展台 ",沉澱粉絲關系鏈。可見目前一個完善的社交産品,其落點仍然跳不出陳規。
嚴格意義上來說,AI 社交産品隻能算是 AI 賽道中的細分品類,而不歸屬于社交賽道。或因如此,AI 社交其實也承載了未能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分到社交蛋糕的廠商的希冀,能否在 AI 時代跑出一個微信、微博這樣的入口級産品。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人與 AI 交互存在演變成一個未來關系鏈的可能。
從 AI 社交目前的 UGC 内容密度與偏向公域的展示空間看,AI 社交相比微信,更偏向于微博。而且,相比于微博中,明星進駐後與普通用戶間形成的單向關系鏈,AI 角色與用戶間的關系鏈是雙向的。這意味着更高的交往質量與高粘性的潛力。
況且,大模型微調而成的智能體 " 無所不能 ",憑借 AI 處理複雜任務與自我學習能力充當用戶現實需求的某個主體是完全可行的。如果選擇在精調中淺嘗辄止,在保持虛拟角色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以 AI 爲前期内容再另做人與人之間的匹配和鏈接也未嘗不可。
前者如 Character.AI 目前提供的健身教練、心理輔導等虛拟角色,借此來爲用戶提供更爲沉浸的信息服務。後者則需要廠商在産品設計上爲用戶做好引導,走完自伴聊到連接的這段路。
當然,AI 社交産品究竟能否像海外市場一般在國内打響,還是需要打一個問号。
就算 AI 伴聊是社恐人的福音,但市場上也不乏爲此需求而創造的不同品類産品。更别提國内消費者對軟件服務的付費意願問題,以及 AI 應用本身在國内監管環境下經受着更爲嚴格的審視。
" 社交隻是投資者幻想出來的藍海 ",人人網創始人陳一舟的警世之言猶在。IM、LBS、興趣、AI,一個個細分賽道與概念随着時間湧現,社交賽道 " 時看時新 "。或許,孤獨确實是人類永恒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