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整理自筆記俠過往内容。
音頻錄制 | 李鹽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7319 篇深度好文:8430字 | 18 分鍾閱讀
時間管理
筆記君說:
今天是世界睡眠日,保持好睡眠,是做好精力管理的基礎。
尤其是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忙,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來做事,但時間是有上限的。不過,我們能調動的精力卻不是這樣的,隻有精力充沛,效率才會高。
所以,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才是高效、健康與快樂的基礎。故舊文重發,希望能幫助大家~
一、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
管理精力,首先要認識精力的構成——精力金字塔。
1.金字塔第一層:體能
體能決定精力的儲量。
世界五百強企業的CEO,不是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最多,而是西點軍校。
爲什麽?
很多西點軍校畢業的大企業CEO在一次采訪中提到西點對他們的影響,其中提及最多的是以下4點:
第一,懂得了戰略;
第二,懂得了紀律性和團隊意識;
第三,培養了目标感;
第四,體能的嚴苛訓練。
而從生理學的角度看,精力來源于氧氣和血糖的化學反應,兩者都是大腦活動不可缺少的"原料"。
體能不僅是敏銳度和生命力的核心,還影響着我們管理情緒、保持專注、創新思考甚至投入工作的能力。
2.金字塔第二層:情緒
情緒決定精力的質量。
現代心理學通過大量的實驗證明:情緒對人的認知、記憶、決策都會産生影響。
比如,早上起來遇見一件不爽的事,覺得很窩心,可能一天都覺得不爽,幹什麽事都沒有心情,甚至頻繁做錯事情。
從精力角度來看,負面情緒代價昂貴且效率低下。此外,負面情緒極易傳染。
反之,正面情緒可以更有效地支配個人表現,所有能帶來享受、滿足和安全感的活動都能夠激發正面情緒——快樂本身便是獎賞,也是維持最佳表現的重要因素。
3.金字塔第三層:思維
思維決定精力的專注度。
米哈裏·契克森米哈賴曾提出"心流"這個概念:人一旦進入"心流",便能夠完全集中注意力,在處理任務/工作上發揮極大的效率。
積極的、正向的思維能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并不斷獲得正反饋,進一步優化自己的認知與行動。
它如同我們的大腦與外部世界建立的一條通道,能夠塑造世界,也反過來塑造我們自己。
4.金字塔頂端:意志
意志決定精力的強度。
簡單來說,意志就是控制自己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
心理學家把意志力的控制作用分成3類:
我要:面對有益、該做的事,即便不情願也依然堅持,比如我要減肥。
我不要:面對有害、不該做的事,即便很誘人也堅持"Say No",比如我不要熬夜。
我想要:時刻牢記遠期目标,并以此作爲決策第一法則,比如我想變得更出色,想要努力學習。
但是,意志力也是有限的。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提出了意志力的"肌肉模式":意志力就像肌肉力量,儲備有限,用多了就會消耗殆盡。
凡是需要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難的事情都會消耗我們的意志力;
從早到晚,随着時間的推移,意志力逐漸減弱;
越是疲勞,就越感到難以自控;
如果短期内感到疲憊,補充少許糖份就能恢複意志力;
平時多做些意志力訓練,可以持久提升意志力。
總結一下,好的精力=充沛的體能+正面的情緒+專注的思維+堅定的意志。
因此管理好以上四者,才能較好地管理個人精力。
二、體能管理:
管住嘴,邁開腿,睡好覺
1.正确的飲食
體能的第一個重要來源是食物。
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主要有7大類,分别是碳水化合物(糖類)、蛋白質、脂類、維生素、水、無機鹽(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纖維素)。
其中能爲我們提供能量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
進食不足的代價——不能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糖原轉化爲能量——是明顯的。
要想精力充沛,吃的方面,有3點需要着重關注的。
① 合理攝入
a.種類
蛋白質:一般來說,動物蛋白的評分高于植物蛋白(部分氨基酸隻在動物蛋白當中有),魚、蝦、豬、牛、羊、雞、牛奶中的蛋白都是動物蛋白。
單純從蛋白質的角度來說,魚蝦和豬牛羊的蛋白質區别不大,但是因爲豬牛羊的肉中含有更多脂肪,因此更推薦食用魚蝦。
而牛羊肉中的脂肪也要低于豬,而且同質量的豬肉,蛋白質僅爲牛羊肉的四分之一,但脂肪卻是牛羊肉的兩倍以上(牛羊肉是發物,食用應注意)。
脂類:盡量攝入優質脂肪。大家可以盡量攝入含不飽和脂肪酸更多的優質脂肪或食物,比如三文魚、金槍魚、魚油、核桃、亞麻仁油、芝麻油、椰子油等。
碳水化合物:總體上粗糧如南瓜、地瓜、燕麥等,要比細糧如精米、白面的熱量低,而且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多攝入一些。
蘇打餅幹和粗糧餅幹很多時候隻是看起來很健康,因爲他們本身口感并不好,因此在制作過程往往會加入大量的油分和糖分來提升口感。比如100g蘇打餅幹裏就含33g脂肪。
b.劑量
第一步,我們先計算自己每天的基礎代謝率(BMR):
男性BMR=66+(13.7*體重 KG)+(5*身高CM)-(6.8*年齡);
女性BMR=655+(9.6*體重 KG)+(1.8*身高CM)-(4.7*年齡)。
第二步,我們可以計算每天需要的總熱量:
幾乎不運動=BMR*1.2
稍微運動(每周 1-3 次)=BMR*1.375
中度運動(每周 3-5 次)=BMR*1.55
積極運動(每周 6-7 次)=BMR*1.725
第三步,根據成年人的"燃料"比例爲碳水化合物55%、蛋白質15%、脂肪30%這一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我們日常所需的總能量,分别對不同的食物攝入進行分配。
比如:幾乎沒有體力活動的人,建議每千克體重攝入0.8-1.2克蛋白質。運動人群、體力勞動者,建議每千克體重攝入1.2-1.8克蛋白質。
運動量和勞動強度越大,需要的蛋白質也就越多,但是最好不要高于每千克體重攝入2克蛋白質這個标準,否則會增加體内的含氮量,給腎髒造成壓力。
② 吃低糖高營養的食物
用NQI(營養質量指數)表判定——即食物的營養占比與食物所含熱量占比比值。
比如,NQI小于1,說明該食物營養較低,熱量較高,就不屬于"相對健康"食物。一般情況下NQI大于2就OK。
耶魯大學格裏芬健康研究中心
③ 多喝水
人體70%都是由水構成的,包括大腦。
多喝水,既能減少疲勞,還有助于健康和長壽。
澳大利亞的研究員在一項2萬人的調查中發現,每天喝5杯230ml水的人比喝2杯以下的人死于冠心病的幾率更小——可能是因爲缺水會升高血液黏稠的風險。
攝入咖啡和咖啡因飲料并未被證明對心髒有益。與高糖食物一樣,咖啡因飲料如咖啡、茶和健怡可樂能瞬間提升精力,但由于咖啡因利尿,長期飲用依舊會導緻缺水和疲倦。
如何判斷自己喝水喝得夠不夠?
兩個方法:用體重(KG)除以32,得出每天攝水量(L);根據你的尿液顔色深淺來判斷。
2.适當的運動
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
人在運動的時候,會大量地耗能和耗氧,進而導緻血液流速加快,身體分泌大量的激素(腎上腺素和生長激素等),同時清理血液中的代謝的廢物。
特别是有氧運動,對大腦十分有益。
美國運動醫學會曾提出一套"運動金字塔"理論,它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運動分爲:生活形态的體能活動、伸展運動、有氧運動(休閑運動)、肌肉适能運動和靜态活動這五類。
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一層,主要由生活中的運動組成。比如,走路、爬樓梯、家務勞動及遛狗等,每天都可進行多次。
第二層,伸展運動。比如,雙手"爬牆運動";雙手在身後握拳拉伸背部等。
第三層,中低強度有氧運動。低強度有氧運動包括:跑步、騎自行車、遊泳和快走等,綜合性運動包括:籃球、網球、登山等,這些以每周3~5次爲宜。
第四層,肌肉運動。比如,重量訓練、仰卧起坐、俯卧撐、拉力帶等。
第五層,靜态活動。比如,看電視、玩電腦、工作等,雖然坐着也能消耗能量,但量很小。最好坐1小時就起來活動一下。上班族可以規定自己每次上完廁所回來後站3分鍾,或做上一組伸展運動。
尤其要注意的是,提升心肺功能非常重要,這個指标代表着我們泵血和供氧的能力強弱,用以維持大腦等身體各器官和肌肉的正常活動。
心肺功能差的人,往往會面臨各種疾病的挑戰,心髒衰退和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的風險就會更大。
30分鍾左右的勻速慢跑、遊泳、自行車和跳繩對于提升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幫助。
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10年發布的指南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鍾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即最大心率的60%-70%時的運動,最大心率爲"220減去年齡")。
比如,如果你是30歲的人,每周用五天時間來運動,每次運動30分鍾,運動期間心率達到120左右即可,可通過智能手表/手環檢測。
3.睡得香
除了進食和運動,睡眠是人類最重要的精力恢複來源。
"精力旺盛的人,睡得少"絕對是個錯誤的認知。
即便少量的睡眠缺失——我們稱爲精力再生不足——也會深刻影響力量、心血管能力、情緒和整體精力水平。
大約有50項研究表明,思維能力——即反應時間、專注力、記憶力、邏輯分析及辯證能力——會随着睡眠不足而衰退。
在一項大型的研究中,心理學家丹·克裏普克與同事追蹤了100萬人在六年間的睡眠模式,每晚睡7~8小時的人死亡率最低,睡眠不足4小時的人死亡率較前者高出2.5倍,而睡眠超過10小時的人死亡率相比高出1.5倍。
睡眠需求随年齡、性别、基因體能而異,但普遍的科學共識是:人體每晚需要7至8小時的睡眠才可以運轉良好。
從生理學上看,睡眠本身就是一個修複過程。
我們平時産生的一些代謝過後的廢物,會在夜晚被大量地清除掉,免疫系統會得到增強,大腦和肌肉會進行生理性的修複,甚至記憶力也會得到加強。
比爾·蓋茨就說過,自己犯的最大的決策失誤,都是在缺覺的情況下做出的。
① 睡眠時長
醫學上,睡眠有五個不同階段的周期,分别是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和快速動眼期。
入睡期就是我們昏昏欲睡的時候。睡眠良好的人,入睡期隻占整個時間的5%。
淺睡期是我們剛剛入睡時,占睡眠時間的50%。這個階段很容易被喚醒。
熟睡期和深睡期合稱爲深睡眠,熟睡期主要是過渡作用,占睡眼時間7%左右,深睡期占睡眠時間15%左右。
睡眠的最後一個階段叫做快速動眼期,又叫異相睡眠期,通常占睡眠時間20%左右。眼球在這個階段會出現快速地跳動,井且身體會有翻身的動作,很容易被驚醒。如果這個階段我們被人叫醒的話,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剛剛正在做夢。
一個完整的睡眠周期大概會持續90至120分鍾的時間。而我們一個晚上會經曆四到五個周期,總共睡6至9個小時。
比如,當你不清楚自己一晚上要睡幾個睡眠周期時,就按5個周期的平均值開始睡。
假設你的固定起床時間是7點半,那往前推5個睡眠周期,入睡時間就是午夜12:00,如果你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入睡,那麽你需要提前半個小時,也就是11:30分就上床睡覺。
② 睡眠用品
要說最能影響我們睡眠質量的物件,那一定非床莫屬了。
《睡眠革命》的作者認爲:首先,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内,購置一個相對不錯的床墊。
除此之外,應該更頻繁地更換床墊——購買能夠經常換洗的床墊,或者多買幾層床墊,每隔幾年更換掉其中一層就可以了。
其次,要判斷一張床墊是否合适,有如下方法。
當你采用側卧的睡姿時,背部要伸直,不能像蝦米一樣蜷縮着身體,這樣才不會傷害到你的背部和頸部。
至于是向右邊躺卧還是向左邊躺卧,這就取決于你習慣用哪隻手了。
保證頸部、脊柱和臀部形成一條平滑的直線時,如果你的頭和床墊之間的空襲超過6厘米、幾乎等于雙手交疊起來的高度,那隻能說明這張床墊太硬了。
如果你的整個臀部都陷入到床墊中了,那就說明這張床墊太軟了。
最後,盡量使用低敏性、透氣舒适、清潔幹淨的床墊套、床單、羽絨被、被套、枕套和枕頭。
③ 睡眠環境
首先,卧室是用來睡覺休息的地方,保持樸素、簡單是最好的。
其次,牆壁盡量刷成白色,并且不要在牆壁上挂任何東西,因爲色彩會造成刺激。
第三,注意光線與溫度。
如果你的卧室,能在關燈後達到一片漆黑,那是最理想的。當然,如果你怕漆黑,或者有留燈習慣,也可以給自己留一盞光線柔和的小夜燈。同時,房間保持在16至18攝氏度最理想。
最後,營造安全感。畢竟人類數萬年進化依然沒改變這個習性。比如,睡前做好安全檢查,鎖上家中所有的門窗,在床頭放一張愛人的照片,或者抱着你最喜歡的玩偶睡覺。
④ 睡眠治療
當下,睡眠質量是更讓人頭疼的問題。
中國睡眠研究會2020年的調查顯示:近3億人中國人睡眠質量差,67.24%的人出現失眠症狀。
目前,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睡眠問題的首選療法是認知行爲治療(CBT-I),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睡眠衛生教育、刺激控制、睡眠限制、松弛療法、認知治療。
a.睡眠衛生教育
隻需睡到第二天恢複精力即可;
規律鍛煉,規律進餐,且不要空腹上床;
确保你的卧室很舒适、夜間的溫度适宜,且不受光線和聲音的幹擾;
夜間避免過度飲用飲料,避免飲酒、吸煙,減少咖啡因的攝入;
别把問題帶上床,不要試圖入睡;
把鬧鍾放到床下或轉移它,不要看到它。
b.睡眠刺激控制
将卧床僅僅當作睡覺與性生活的地方;
隻有晚上有睡意或者到了規定的睡眠時間時,才上床休息;
如果卧床後感覺到大約20分鍾内無法入睡時(無需看表),應離開卧室,進行一些放松活動,直到感覺有睡意再返回卧室睡覺;
如果再次感覺到大約20分鍾内仍然無法入睡時,重複上條策略,如果有必要,整晚都可重複該過程;
無論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時間多少,第二天早晨都在同一時間起床(包括周末)。
c. 睡眠限制
在過去兩周主觀平均睡眠總時間的基礎上加多15分鍾,但每晚睡眠總時間不能少于4小時30分鍾;
每天同樣時間起床;
白天不能有午睡或打盹;
每天定時記錄上床、起床時間和估計睡覺總時間;
當過去5天睡眠效率達85%後,可以提早15分鍾上床睡覺;
以上程序反複重複,直到睡眠時間達8小時或自己理想的睡眠時間。
d.松弛療法
肌肉放松(按照頭臂部、頭部、軀幹部、腿部的順序);
呼吸放松(通過呼吸感受軀體緊張、氣流進出以達到放松狀态);
意象訓練(通過想象放松每部分的肌肉);
正念放松(通過接觸當下,專注感覺,減少思維、判斷等認知活動);
放松可以增強大腦對神經系統的控制,降低焦慮,緩解緊張等情緒,使自己從白天的壓力中放松下來,提高睡眠質量。
三、情緒管理:将威脅轉換爲挑戰
從心理學上來講,負面情緒包括但不限于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
由于進化的原因,我們面臨幾個事實:
第一,負面情緒沒法消除,也沒有必要消除。
第二,負面情緒是我們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要識别它,然後利用好它。
第三,我們隻需要控制負面情緒的表現方式就行了。
日常生活工作當中,我們最常見的情緒就是:憤怒、焦慮和抑郁。
1.如何緩解憤怒?
我們經常發現這種将事情往壞處想的想法:對我這麽不公平,我不能忍受......
我們可以通過伯恩斯情緒療法解決。
激發趨利避的欲望:利用雙欄表格列出生氣報複的好處和壞處,權衡利弊,問問自己如果讓你憤怒的事一時改變不了,你是否願意控制自己不發脾氣?
比如,發怒的好處是:感覺很好、表達不滿。壞處是:毀掉彼此關系,更加抗拒交往與溝通。
重寫規則法:把你腦海中給關于"應該"的規則全部換成"如果……則會更好"
比如,我對你好,你也要對我好vs.如果别人心存感激會很好,但沒有我也不那麽強求。
還有,冷卻憤怒想法、想象替換法、整理思路,認知預演/複盤等等。
2.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焦慮是資源不足,急着想要調動資源解決問題的表現。
它的好處是幫助我們對這個世界更加警覺,但一般的焦慮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一般情況下,隻有一個解決方法——行動起來,即告訴大腦"我已經在工作了,不需要再分泌激素了"。
實在不行,就采取放松呼吸練習和情緒标簽法。
首先,專注于你的呼吸,把你的注意力錨定在你的呼吸上,通過這個練習可以讓你精神更放松注意力更集中。
其次,你可以在内心對自己說,這個感覺就是焦慮,我焦慮的時候會覺得心跳加速、手掌出汗。
如果你能在意識上去認知到焦慮的感覺,那你也就不那麽焦慮了。因爲你已經從這個感覺裏跳出來站在旁邊觀察它了。
如果焦慮持續地擴散或者出現急性的驚恐,有時候還會伴随着植物神經功能的失調,比如手抖、出汗、尿頻、心悸或者運動性的不安。
這可能就是焦慮症,一定要去就醫。
3.如何預防抑郁症?
和焦慮不一樣,抑郁主要的表現是情緒低落,感覺不到快樂,也沒有動力。
嚴重的話可能悲觀厭世,甚至産生自殺的想法。
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抑郁症相關的100多個風險因素,發現:社交聯系是抑郁症最強的保護因素之一。
因此,他們提出以下幾個方法:
第一,建立可靠的人際關系。
不僅你的知心朋友,其它各種人際關系都可能會支持你的。
可靠的人際關系決不應該是溺愛式的關系。我們不僅需要支持,還需要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獨立性和意志自由。
第二,要設法睡好覺。
隻要能睡好覺,就能預防抑郁症。長期失眠可能會導緻抑郁症,如有失眠的困擾,要設法解決。
第三,多到戶外活動。
适度的戶外運動是對抗抑郁症最有效和天然的藥物。
從事室内工作的人,平時每天要有兩小時在室外活動,雙休日最好安排兩個下午到戶外活動。
第四,适當作些保護。
對會惹你生氣的人敬而遠之,以避免生氣,對于不可抗拒的刺激,要提高承受能力。
一般情況下,抑郁的狀态如果持續超過了兩周,在臨床上就會被診斷爲抑郁症。這就不是預防問題,而是需要治療了。
四、思維管理:
保持專注,心無雜念
注意力在哪兒,精力就流向哪兒。進入"心流"狀态,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專注力。
那我們如何才能做到?
第一,設定具有挑戰性的活動。
絕大部分最優體驗都出現在一連串有目标、遵循某些規則、有一定挑戰的活動之中,這些活動需要投入精神能量,并且必須具備适當的技巧才能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挑戰和技巧之間存在着黃金比例——當行動的動機和當事人的能力恰好相當的時刻,樂趣就會出現。
第二,知行合一并全神貫注。
一旦處于心流,我們便會把生活中的瑣事忘得一幹二淨,這時心靈完全沒有容納不相幹資訊的餘地,精神熵根本無法趁虛而入,人與行動完全合一。
第三,明确目标與即時回饋。
心流體驗之所以能達到完全的投入,是因爲目标明确,而且能得到即時的回饋。
最終,隻要回饋與我們投入精神能量追求的目标有着合理的關聯,就能産生樂趣,就有可能進入心流狀态。因爲目标主導着回饋。
除此之外,培養專注力,還有以下幾個方法。
方法一,設定盡可能清晰的目标。
其次拆解目标(短期和長期),然後再将各個目标細化成具體的任務,并設定時間點。每(未)完成一個時間點的任務,就适當給予自己獎勵或懲罰。
當然,在這一系列操作之中,一定要有儀式感,儀式感能爲實現目标帶來更大的意義感和榮譽感,幫助我們堅持下去。
方法二,控制你的思維,最麻煩的任務最先做。
在完成一系列的任務時,将難的任務放在第一個,因爲最開始做一件事時,我們總是會更加專注和富有能量。
當你就快要放棄的時候,告訴你自己:我還可以再堅持五分鍾。
完成這五分鍾之後,再來一輪新的五分鍾。如此一來,你的大目标就在這樣的每一個五分鍾的過程逐漸完成。
方法三,把最好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
大腦會對困難或者不熟悉的事有一種天然的抗拒感。
比如寫一篇文章、學習新技能等等。
而腦子很容易自然而然地去做一些簡單、重複,滿足好奇心的事。比如刷抖快、看頭條。
但是如果你想成爲高手,一定要改掉自己的這種習慣。
你每天需要鎖定一段時間,通過一些儀式感進入心流的狀态,專門用于處理複雜和困難的事。
你需要仔細觀察一下,自己在哪一段時間是最有效率的,要把這段時間留給重要的事。
五、意志:活出人生的意義
尼采說:知曉生命的意義,才能夠忍受一切。
任何能夠點燃人類精神的事物,都有助于全情投入,促進最佳表現。
維克多·弗蘭克在其神作《活出生命的意義》表達了如下觀點:
人要尋求生命意義是其生命中原始的力量。這個意義是唯一的,獨特的,唯有人能夠且必須予以實踐;也唯有當它獲至實踐才能夠滿足人求意義的意志。爲自己創造意義,才能更好地支撐我們的人生。
意義療法提供了三種途徑來讓你自己來發現生命的意義:通過創造一種工作或做一件實事;通過體驗某件事或遇到某個人;通過我們對于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态度。
一個人最大的意義可能就是幫助他人實現了意義,進而實現自己的意義。
那麽,又回到那幾個經典的問題:我擅長什麽?我做這些是爲了誰?Ta能得到什麽?
換句話說,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熱愛的、且擅長的,以及社會(他人)所需求的這三個東西中間的交彙點,很大程度上你就找到了意義。
而當一個人找到了意義感,人生就有了燈塔業就有了方向,做決定也就不再糾結了。
總之,要想成爲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從體能、情緒、思維到意志,每一個"關卡"都需要加以鍛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之後,接下來就要交給持之以恒,并形成習慣。
精力充沛不僅僅是爲了工作、學習、生活更加有效率,而是爲了從這些我們離不開的活動之中,獲得幸福。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