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1990 年,彩色電視機在中國的家庭裏剛剛開始普及,一部叫做《渴望》的國産影視劇在那個冬天登上了央視,并瞬間引起了全民的熱議,人們與劇中女主人公的命運深深地共情,從此," 好人一生平安 " 成爲了中國家庭一個樸素的願望。
如今時過境遷,或許是在全球化的進程裏,日益流行起來的 " 精英與逆襲 ",讓人們對 " 普通叙事 " 再也提不起興緻;又或許是因爲我們時常遭受到失望和挫折的打擊,因此漸漸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和積極。
于是像傳統的 " 堅韌、努力、做個本分的好人 " 這樣柔軟發心的價值觀,似乎已經鮮少出現在我們日常的語境裏。
當觀念在極速的進步,現實卻又極度的蜷縮時,人們開始感到孤獨、焦慮、空心化。
這讓我想起了梭羅在《瓦爾登湖》裏說過的一段話:
一個人若是活得誠懇,那他一定是活在遙遠的地方了。
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像果實上的霜粉一樣,是隻能輕手輕腳,才得以保存的。
然而,人與人之間,就是沒有能如此溫柔地相處。 人們關心的,并不是真正應該敬重的東西,隻是那些受人尊敬的東西。
但當我們爲開山鑿路的華爲而歡呼,爲網紅警犬 " 巴頓 " 的成長而流淚,爲落坡嶺百姓爲受困乘客傾盡所有而感動,這無一不折射出人們對努力、堅韌、本分這樣的美好品格,始終心懷認同。
或許正是因爲世界并不美好,所以美好才真的存在,也才顯得彌足珍貴。
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個全球狀況都不算太好的時代裏,人們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壓力。然而在一個充滿風險和未知的社會裏,其實我們更需要擁有一套穩定的自我價值觀體系,否則很難在一個資源支持十分有限的客觀條件中去獲得人生的快樂。
那些刻意迎合情緒的言論,抱怨、憤怒、破罐子破摔等消極抵抗,在流量的狂歡之外,或許也隻能夠緩解我們片刻的疼痛,卻解決不了任何實質性的問題。
人生終究是無法向外求的,生活如同一片風浪橫行的大海,生命是行在其上的一艘小船,寄希望于大海的風平浪靜,注定是荒唐的。
我一直固執地認爲,普通人的人生應該是大道至簡。就像曾公說過的那樣:"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世間那些看起來最笨拙的東西,往往能夠勝過那些最巧妙的東西。就像人生中那些真正受用的可能就是那些看起來很土、很笨、很不知變通的堅守,比如堅韌、本分、專注、努力……是這些在物質以外,支撐起了普通人豐盈且安甯的一生。
一、逆境中的堅韌
步入社會後重讀《基督山伯爵》,與學生時代的感悟總是有所不同,同一個複仇故事,年少時的眼裏滿是埃德蒙複仇時的江湖快意與酣暢淋漓,中年時則不禁感歎世事無常,同情命運對埃德蒙的毫不留情。
這個清貧且天真的水手,原本前途無量,能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成爲船長,娶那個美麗善良的卡塔盧尼亞姑娘。然而,婚宴上憲兵隊長的第一下敲門聲,如同敲響了他生命的喪鍾,所有的幸福在觸手可得之際,又刹那間戛然而止。
身陷黑暗地牢後,他曾日夜向上帝虔誠祈禱訴說冤屈,卻也沒有等到檢察長的良心發現,也沒有等到典獄長的大發慈悲,直到法裏亞神甫的出現,這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給埃德蒙帶來了勇氣和希望,最終他忍耐、堅定且平靜地走上了複仇之路。
故事似乎無時不刻地在提醒我們,生活是不可靠的,人生總會遇到各種令人措手不及的改變,而寄希望于外界的力量也不靠譜,無論我們是否情願,最終都隻能靠自己挺過去。
就像這些年裏,很多行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比如曾經風光無限的電視台,如今一直在走下坡路,很多地方台已經入不敷出,薪資發放都成問題,這時當上有老下有小、柴米油鹽這樣具體的問題擺在普通人的面前,不迎難而上尋找新的出路又還能有什麽其他的辦法?
堅韌,就是在這樣的逆境中生存的一種能力。當我們在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和大量不确定因素所帶來的焦慮時,如果足夠的堅韌,就能夠維持一個好的狀态,不被壓垮。
《肖申克的救贖》裏的安迪,他最終能夠重獲自由,除了不可置否的才華之外,我想還有他那麽多年裏周複一周堅持不懈的申請信、用那 "600 年也挖不出隧道 " 的石斧日日不懈挖出的隧道、雷電聲中用石塊砸破的下水管道、邊吐邊匍匐爬過的 500 米惡臭下水道……這一切無不是在诠釋着 " 堅韌 " 的意義。
很多人會錯誤地把 " 堅韌 " 理解成 " 死扛 ",又或者是 " 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 " 這樣的 " 大道理 ",但其實不是,堅韌是人在困境中的一種自我修複。
當我們身處困境時,它讓我們快速恢複到一個正确的心智和認知,重新找回從前那種積極、向上的狀态,繼而整合資源主動出擊,向内重拾信念,向外尋求社會支持,是一股難能可貴的韌勁兒。
二、尋常日子中的本分
在一個複雜的人生和時代洪流中,普通人想要平穩地度過這難以順遂的一生,我覺得是要堅守 " 本分 "。
" 本分 " 這個詞包含着世間最樸素的道理:做自己該做的事,盡自己應盡的義務,既不無所作爲,也不胡作非爲。
電視劇《人世間》裏的周秉昆和鄭娟就是本本分分地過了一輩子,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可能都跟秉昆一樣平淡。他是家裏三個孩子中最普通的那個,哥哥周秉義當上了幹部,姐姐周蓉也成了大學教授,隻有他留守在了家裏,一生全是苦難,從來沒有過逆風翻盤。
因爲是家裏 " 最沒出息 " 的那個孩子,于是總被父母忽視,也總想做出點成績讓父母看看,奈何卻始終也沒有成功過。
當父親帶着一家人給鄰居拜年,無意間炫耀哥哥周秉義和姐姐周蓉的成功時,他和鄭娟兩口子就像透明人一般的存在。
但周秉昆和鄭娟這一生都很 " 本分 ",就是踏踏實實地把自己的日子過好,遇到一個麻煩解決一個麻煩,守住自己所愛的人,不離不棄。
這個過程沒有絢麗的理想榮光綻放,隻有普通人潤物細無聲的日常。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容易被外界的紛紛擾擾擾亂心智,手上做着一件事,心裏卻想着另外一件事,還覺得自己是迫不得已而爲之,給自己平添了很多的煩惱和辛苦。
正如《觀普賢行法經》有雲: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機會,但在選擇完之後,就應該恪守本分,踏踏實實的做好分内之事,是一個老師,就好好地教書育人;是一個花匠,就好好地施肥澆水;選擇了爲人夫父、爲人妻母,就應該盡職盡責。
在《人世間》的大結局裏,周秉昆和鄭娟走在林蔭小道上,秉昆對鄭娟說:" 我求你件事呗,下輩子咱們還在一起。" 鄭娟嗔怪他 " 想得美 ",秉昆滿足地說 " 想想都美 "。
這畫面是真的深入人心,他們演繹了普通人平凡卻又美好的一生,诠釋了《圍爐夜話》裏的那句話:"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
三、專注難而正确的事
王陽明講的 " 知行合一 " 之所以備受推崇,是因爲真的受用。
懶惰、趨利、糾結都是人的本性,我們總覺得好像還是需要再準備一下,好像還有更好的選擇……事實上,普通人既沒有很多的選擇,也沒辦法把準備真的做到萬全。
其實現在想堅持做一件難而正确的事并不容易,所以能做到格外的難得。因爲有太多能夠搶走我們注意力的東西,我們用很低的成本就能夠獲得多巴胺式的快樂,導緻那件最有意義的事情反複被擱置。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自認爲還是個比較自律、靠譜的人(上學上班赴約幾乎從不遲到,答應别人的事情印象中也很少食言),但每周例行寫的這篇公衆号我也會反複拖,拖到實在快要違背諾言的時候才打開電腦,但你以爲我打開電腦了就會立馬開始寫了嗎?
不,我放不下手機。一會兒拿起來看幾分鍾資訊、一會兒再拿起來刷幾分鍾視頻、過一會兒說不定還要去群裏吃一個瓜……結果一兩個小時就這麽過去了,文章一段都沒寫完。
人就是在這種虛幻的愉悅感中,時間和精力一點點被悄無聲息地蠶食掉了,然後逐漸失去行動力和對生活的掌控感。
尼爾 ·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
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在于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的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在于被輕佻的文化環境培養成了既無知又無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這種多巴胺式的娛樂成瘾,除了說在日複一日的消磨裏,人變得愈發的懶散消沉之外,它也在無形中瓦解着我們的意志,因爲信息繭房的存在,扭曲了我們的三觀,加劇了人的負面情緒。
而那種深刻的、高級的内啡肽式快樂,比如讀書、寫作、健身、學一門技能,這樣正确的事情,是需要自驅力、智慧、勇氣和能力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和不想去做正确的事情,其實就是害怕付出,害怕自己沒有足夠的勇氣投入到戰鬥,害怕自己的智慧不夠,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擔當,所以就退縮了。反而用另一種現象來解釋和安慰自己,以顯示自己并沒有因爲無所事事而虛度時光。
但是人生越往後,遇到的問題會隻多不少。真的隻有手裏的牌多一些,比如有錢、有能力,這樣做選擇的時候主動權才會大一些。
壓力是公平的,真正在入世過活的人,沒有誰能夠置身事外。永遠都應該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應對壓力源,拖延和迂回隻會讓壓力越來越大。
不要颠倒夢想的順序,動手去做具體的事,少想,多做。早晚你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别人,你所看到的都是你自己的認知模式所創造出來的鏡像。
沒有誰能夠預測未來到底會做什麽,大家都是邊走邊看,就像我大學畢業去醫院做了護士,後來又誤打誤撞進了大廠做市場品牌,現在我又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寫文章,那未來我會去做什麽職業呢?我不知道,但也不重要。
因爲至少現在的寫作,讓我重新學會了思考,我看待周圍的事物比之前平和得多,把我從那種無所事事的焦慮中拽了出來,這就是正确且有意義的。
四、不辜負活着本身
人總是迫切地渴望得到幸福,或許是因爲我們在苦難中生活了太長的時間。
在去年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曾一度真正放下了 " 努力奮鬥 " 的執念,抱着一種 " 吃不飽也餓不死 " 的狀态,在 " 溫水煮青蛙 " 的狀态中沉淪,但後來發現生活也并沒有因此而變得輕松,我甚至開始懷念之前那種 " 有事做 "" 拼命争第一 " 的狀态。
我們以爲自己在對抗世界,然而世界并沒有在乎過我們,我們能夠對抗的隻有自己。今天要不要好好讀一本書,要不要獎勵自己一塊美味的蛋糕,隻會影響我們自己的心情,影響不了世界。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選擇了重新 " 跑起來 ",去考研、去讀書、去寫作。
很多人可能會說,努力也不會有結果的,這些都沒有意義。是啊,高中學過的等比數列後來再也沒有用到過,大學學會了打排球後來也再也沒有上場過,北漂了十年說不定最後還是得回老家……
但這些經曆真的就沒有在你的生命中留下過印記嗎?隐而不現和完全沒有存在過,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努力生活就是這麽一回事,他不一定持續地在你的人生中發揮作用,讓你直接看到那個收獲的結果,但卻豐盈了你的一生。
在《西西弗神話》中,西西弗因爲觸怒衆神,被處于可怕的懲罰,永不休止地把一塊大石頭推到山頂。到了山頂,石頭又因爲自身的重力,而滾落到山底。努力成爲了看不到希望的徒勞,想想都覺得可怕。
但加缪卻說,人們應當想象西西弗是快樂的。
正是這種不斷向上追求的苦意,這個不斷被打破又不斷被重塑的過程,讓一個人的心靈充實,讓活着本身不被辜負,變得有意義。
普通人的生活哲學是樸素的:不過就是在逆境中堅韌、在尋常日子中本分、做難而正确的事、不辜負活着本身,從而一生豐盈且安甯。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知趣同學(ID:liuzhiqu7788),作者:劉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