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之家 12 月 2 日消息,重慶大學官方公衆号周五發文宣布,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黃曉旭團隊及其合作者利用自主研發的三維透射電鏡技術在納米金屬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12 月 1 日,重慶大學作爲第一完成單位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據介紹,傳統的電子顯微鏡技術隻能觀察樣品表層,或者觀察材料内部三維結構的二維投影,這大大限制了人們對材料微觀組織的認識。在過去 20 多年内,全球廣大科學家都緻力于開發三維表征技術,空間分辨率在微米尺度的三維表征技術研發已取得重要進展,其應用促進了材料科學領域的重要科學發現。
但是,更多更深層次的材料科學問題需要納米級甚至原子級的三維表征技術,将空間分辨率從微米級提高到納米級又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黃曉旭團隊成功開發了一系列基于電子衍射的三維透射電鏡技術,填補了納米級三維電鏡取向成像技術的空白,将大大促進三維材料科學的發展。該團隊曆經 10 餘年努力,且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 圖爲金屬中位錯界面的三維透射電鏡成像,圖源重慶大學,下同
該研究利用三維取向成像技術,首次實現了納米金屬塑性變形的三維電鏡研究,且發現納米金屬塑性應變可恢複的反常現象,并揭示其物理本質。
▲ 圖爲
據介紹,這一新發現發展了納米金屬塑性變形理論,将爲先進納米結構材料研發、納米材料使役行爲的預測和控制以及微納器件功能優化提供理論指導。
IT 之家附研究成果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