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南北差距的關鍵,還是在于不斷提高北方地區的市場化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撰文丨熊志
" 北方第二城 ",懸了?
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爲 12673.87 億元,甯波爲 12644.3 億元,和天津的差距縮小至不到 30 億元。
而 GDP 增速方面,前三季度甯波爲 5.3%,領先天津 0.6 個百分點。照此趨勢,到 2024 年年底,甯波的經濟總量,大概率會曆史性地超越天津,GDP 排名上升到第 11 位,向十強城市發起沖擊。
直轄市天津是 " 北方第二城 ",也是北方經濟的典型代表,近年來遭遇持續下滑壓力,先是被南京趕超,擠出 GDP 十強城市陣營,如今即将被甯波超越,排名進一步下滑。
天津的掉隊,南京、甯波的上位,是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的一個縮影。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麽?今後又該如何提振北方城市的經濟發展勢頭?
01
" 五千年曆史看西安,千年曆史看北京,百年曆史看天津 "。
作爲京畿門戶,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在近現代的中國經濟版圖上,天津長期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它的經濟總量一度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前三甲。
當然,這樣的高光時刻并沒有持續。改革開放後,東南沿海城市加速崛起,天津的經濟排名逐漸下滑,2017 年則成爲轉折點。
這一年,天津對經濟數據進行擠水,不再重複統計注冊在當地、但未在當地生産的企業的産值,萬億規模的濱海新區,GDP 直接縮水三分之一。經過慘烈的擠水分之後,天津的經濟排名滑落到第 10 位,并在 2020 年被南京反超,掉出了十強行列。
最近幾年,甯波對天津的追趕不斷提速。2021 年到 2023 年,二者的經濟總量差距,分别爲 1100.15 億、607.04 億、284.5 億,呈逐漸縮小的狀态。
而 2024 年一季度、上半年,甯波的 GDP 一度趕超天津,隻不過到三季度被天津重新反超。但長期來看,甯波超越天津是大概率的事情。
相較于受北京虹吸的天津,甯波有更爲卓越的港口條件,并且依托長三角城市群,通過錯位分工發展,有效吸納并利用了周邊豐富的資源。
而且,無論是市場化程度,民營經濟的發展水平,還是總體的産業結構,甯波都更具有優勢。
比如産業結構方面,甯波是制造業重鎮,盛産專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業。這顯示出其在産業轉型升級,激發創新活力方面的優勢。相對來說,天津的産業結構偏傳統,直到今天,重化工産業在經濟總量的占比依然較高。
而甯波一旦超越天津,意味着天津重回 GDP 十強,短期内希望更加渺茫了。
如果天津不能重整旗鼓," 北方第二城 " 的地位甚至也可能保不住——今年前三季度,青島和天津的 GDP 差距,已經縮小至不到 300 億元。
02
自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憑借其地理位置優勢,率先與國際市場接軌,深度融入全球産業分工體系。通過引進外資、先進技術以及高效管理經驗,實現了快速發展,并逐漸與内地形成了發展差距。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在探讨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時,大家會首先想到沿海和内陸,東部和中西部。
爲應對這一問題,此前推出的一系列宏觀政策,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都是旨在通過行政手段調控資源配置,以縮小東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
但事實上,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或者說,經濟增長速度的地域差異,并不隻是體現在沿海和内陸維度上,南北經濟之間的差距,在過去數十年間同樣顯著存在,隻不過被快速拉開的東西差距所掩蓋了。
以 " 秦嶺—淮河 " 作爲南北分界線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多數年份,南方經濟的增長速度都領先于或者不弱于北方。數據顯示,在 2010 — 2021 年,北方經濟占全國總量從 42.8% 快速下降至 35.2%。
而人均 GDP 方面,南方與北方人均 GDP 的比值,在 1993 年左右開始超過 1,即南方已開始領先北方。2008 年南方與北方人均 GDP 的比值是 1.06,到 2020 年已經上升到 1.26。
南北經濟差距日益拉大,直觀地體現爲南、北方代表省市之間的差距的擴大。
如北方經濟第一大省山東,與南方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的差距,由 2008 年的 5860 億擴大到 2017 年的 1.72 萬億。對此,彼時的山東主官還一度發出了 "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 的感歎。
在城市競争層面,沈陽、大連、哈爾濱和長春等東北頭部城市的掉隊,就不用多說了,天津、青島等傳統北方經濟強市,在經濟增速上,同樣被南方城市甩在了後面。
以青島爲例,作爲中國最早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青島一度和上海、天津并列,并統稱爲 " 上青天 " 的存在。改革開放初期,還誕生了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知名的 " 五朵金花 " 企業,然而此後排名也是一路下滑,被成都、武漢、南京、甯波等城市接連超越。
随着頭部城市的逐漸掉隊,在全國經濟重點城市的排名中,北方城市的身影愈發稀少。如今,全國經濟十強城市中,僅剩北京一個獨苗,而在三十強城市中,北方城市也僅占 10 席。
03
南北經濟的差距,本質上是市場化程度的差距。
北方的很多經濟強市,其繁榮的基礎主要是計劃經濟時期打下的,它們的崛起,固然有自身區位優勢、資源禀賦方面的因素,但更離不開行政力量的強力支持。
比如不管是蘇聯援建,還是三線建設時期,國家的一些重點工業項目,都是優先布局在北方地區。
行政主導下的資源配置,爲北方城市帶來了蓬勃的發展動力,但也造成了兩個顯著影響。
一方面,北方城市的所有制結構,呈現出國企占比較高的特點,比南方城市更爲突出;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依賴行政之手進行資源配置,這種強幹預的思維遺留,使得北方地區在市場意識與開放意識方面相對滞後。
以天津和甯波爲例。
今年前三季度,天津市民營經濟增加值 4798.3 億元,同比增長 6.0%;民營經濟占天津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爲 37.9%。
筆者沒有查到甯波今年公布的前三季度的相關數據,而 2023 年全年數據則顯示,甯波民營經濟占全部市場主體量的比重達到 96.7%,民營經濟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六成。
民營經濟更活躍的地區,市場競争更公平,低效國企擠占民企發展資源、生存空間的情況會少一些。同時,地方政府面臨着更爲激烈的招商引資競争壓力,這促使它們不斷提升營商環境質量,完善市場規則,服務好企業,以此吸引企業前來投資。
這種招商引資的競争機制,實際上爲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提供了正向的激勵與反饋。
從這個角度來看,緩解南北差距的關鍵,還是在于不斷提高北方地區的市場化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少一些官本位的作風。
04
當然,盡管南北差距在近年來有所擴大,但區域發展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具體的人。
對于南北或東西之間的差距,我們不應以靜态的視角去審視。當前,随着人口自由流動障礙的不斷減少,北方或者内地城市的居民,可以前往東南沿海地區就業,從而分享其發展的成果。
正如區域研究專家陸銘所指出的," 人口的自由流動會帶來地區間人均 GDP 的趨同 "。緩解經濟發展成果分配的不平衡,關鍵在于進一步促進人口流動,解除不必要的戶籍限制,讓更多人能通過自由流動,享受不同區域的發展紅利。
需要提醒的是,平衡區域發展落差,要避免陷入一種誤區——一旦北方地區發展滞後了,就急于增強政策扶持力度,加深行政幹預的程度。這種行政主導資源配置的扶持思維,隻會讓北方地區的發展更加被動。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