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全網都在罵一部片:
《紅樓夢之金玉良緣》。
因選角、劇情、服化道、置景等方方面面的問題,被痛批「毀經典」。
人們懷念起陳曉旭版的林黛玉。
早年,她在大學演講的視頻也被重溫。
如今,87 版《紅樓夢》的經典地位,以及陳曉旭對林黛玉一角的入境演繹,自是無需多言。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在當年,陳曉旭其實也遭受着巨大的質疑。
而且,陳曉旭的人生,不止一個林妹妹可以完全概括。
今天,不妨撥開角色的面紗,試着重新走近她——
陳曉旭
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影視改編至少已有 20 部。
但提起它,無數人腦海中浮現的還是 1987 年劇版的影像。
其中,陳曉旭飾演的林黛玉,尤其深入人心。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
活脫脫從書裏走出來的女子。
從初入榮國府時的羞怯、矜重。
到與寶玉、寶钗的感情糾葛中,那股尖刻、率直之氣。
再到驚覺「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
愁緒滿懷,紅消香斷。
她将文學史上這一經典角色的聰穎早慧、多愁善感和清冷孤高表現得淋漓盡緻,成了無數人心中無可替代的林妹妹。
以至于後來的翻拍選角,都有意無意拿陳曉旭當模版。
陳曉旭離世後,無數網友簽名反對重拍《紅樓夢》。
直到今天,很多人還在說,陳曉旭之後,再無林黛玉。
但很多人可能難以想象,當年這部劇開拍時,陳曉旭并非理想人選。
導演認爲,她一來演技不出彩,二來外形不好看。
當時很多人挑剔陳曉旭鼻子高、三白眼、還有點龅牙。
相比之下,同時作爲林黛玉候選人的張靜林(後來是晴雯扮演者),演技、外形都更被看好。
導演最後還是選擇陳曉旭,主要是看中了她的才女氣質。
陳曉旭和林黛玉很像,說話細聲細語,身形瘦弱,思慮很多。
她自小喜愛并熟讀《紅樓夢》,尤愛林黛玉一角,也受其影響喜愛寫詩。
導演曾突擊考她「書中妙玉的判詞是什麽」,她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能脫口而出。
當時其他演員都面試了好幾個角色,隻有她堅持隻演林黛玉。
她說,「如果演其他角色,觀衆會認爲林黛玉演了其他角色。」
足以看出她對林黛玉的喜愛。
劇播出後,當時也受到了很多批評聲。
受到質疑最多的,當屬陳曉旭。
很多紅學研究者批評,演員演得過于直白、小家子氣,未能把握角色的内在深度,誇大了林黛玉尖酸刻薄的一面,對其純潔率真、聰明靈秀的一面表現不夠,喪失了這個人物所具有的強烈美感。
當年,這部劇獲得飛天「特殊獎」,不是因爲評委會看好這部劇。
恰恰相反,他們認爲這部劇沒拍出原著的韻味,但看在劇組辛苦了 5 年,需要鼓勵一下,就給了個安慰獎。
獲獎的演員,也隻有飾演王熙鳳的鄧婕。
當時外界的苛刻,也是因爲有珠玉在前。
歐陽奮強在《1987,我們的紅樓夢》一書中提到,那時人們已經接受了越劇電影版的《紅樓夢》(1962 年)。
王文娟演的林黛玉已經深得人心,著名唱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更是無人不曉。
作家王安憶,也對比過王文娟版和 87 版的區别,認爲王文娟飾演的林黛玉更有大家閨秀的氣派,性子乖張,一舉一動卻是持重。
可見,陳曉旭的林黛玉,在當時并不被看好。
如今,87 版《紅樓夢》的口碑徹底翻身。
一來,是因爲電視劇對于 8090 後的影響極其深遠。
相比之下,更早的戲曲電影現在已經很少再提,新一代年輕人也鮮少去碰觸這類題材。
豆瓣上兩部作品條目,雖然評分都很高,但标記人數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
二來,也是因爲後續翻拍的水準斷崖下跌,沒有一個能打的。
長大後的 8090 後回過頭來看,87 版怎麽拍得那麽好。
而陳曉旭,更是被一步步捧上神壇。
「林黛玉再世」「天選林黛玉」等各種浮誇的标簽,都成了她的标配。
陳曉旭本人,除了氣質性情外,後來的經曆和命運走向也确實與林有幾分相似。
她後來學佛,看破凡塵,選擇剃度出家,又在 42 歲時英年早逝。
她的墓碑爲兩塊石頭,墓前立着一尊林黛玉的白玉雕像。
但,就像追思會上,演員鄧婕所說的。
「她不是林黛玉,她就是陳曉旭。」
林黛玉終究隻是一個角色,無法定義陳曉旭全部的人生。
實際上,陳曉旭的很多親友都表示,生活中的她活潑開朗、愛鬧愛笑。
從小學雜技學芭蕾,在京劇團做過報幕員,絕不隻有文弱的一面。
人們将她與林黛玉劃上等号,不僅因爲内娛再也沒能拍出合格的、與之靠近的《紅樓夢》版本,也因爲她本人沒再有過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陳曉旭曾說,《紅樓夢》替她打開一扇窗的同時,也替她關上了一個門。
她也曾期望出演更多的角色,在演藝道路上走得更遠一些。
但因爲這一角色入戲太深,她後來演什麽都像林黛玉。
除了拍完《紅》後緊接着的一部《家春秋》,之後整整三年時間,沒有人找她拍過戲。
她選擇另謀出路,做過文藝兵,也嘗試過出國。
但因經濟拮據,在北京難以爲繼,26 歲的她最終選擇下海經商,在廣告業深耕。
1996 年,陳曉旭創建一家廣告公司,并擔任董事長。
千禧年初,她已身家過億,獲「中國經濟年度風雲人物」「中國十大最具風采女性廣告人」等稱号。
著名的五糧液廣告語「其外而絕無奢華,慧其中而内涵悠遠——名門之秀五糧春」就出自陳曉旭之手。
這哪裏是林黛玉,妥妥一個女霸總。
之後她開始學佛。
用她的話說,是物質生活充裕後,精神世界開始空虛、茫然。
賺了很多錢卻體會不到快樂,她就在家燒香供佛,在佛經中尋求答案。
再後來,她體檢查出了乳腺癌二期。
其實是完全可以通過手術醫治的。
但卻因一時的執念,不願意破壞身體的完整性,選擇用中醫保守治療,最終耽誤了病情。
很多人由此贊歎她真有古人之氣,我卻隻覺得可惜。
後來她選擇剃度出家,皈依佛門,一開始被傳是看破了紅塵。
但也有很多人指出她是誤入迷信,生出其他執念,才耽誤了生命。
出家後的陳曉旭,投身于佛教事業,投資了一些佛學教育片,其中一些影像講述了許多絕症患者信教後獲得治愈的故事。
她皈依的師父曾提到,陳曉旭留下上億資産,遺願是成立慈善基金會。
但她去世後,遺産下落不明,慈善基金也不了了之。
雖然個中細節無法确證。
但至少可以說,外界也因爲《紅樓夢》,将她的死浪漫化了。
她的死不似黛玉的宿命,不是對「質本潔來還潔去」的詩意成全,本應是可以避免的。
陳曉旭的經曆也讓我想到。
影視圈其實存在不少和她一樣的演員。
不僅在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中盡其所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悟,爲角色注入了靈魂。
他們的現實生活也與這些角色的命運産生了不可思議的交織與暗合。
像戲裏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戲外同樣以孤寂和悲劇的終章落幕的張國榮。
像賈宏聲,《昨天》中以自傳的方式演繹自己失意、困頓的人生。
現實也難逃同樣的命運。
像永遠的「小醜」希斯 · 萊傑。
他爲了更好地理解這個瘋狂、複雜的角色,嘗試與世隔絕,深入暗夜。
但最終,他的真實生活也被角色的陰影所吞噬。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娛樂圈,這樣的演員很少見了。
人們更多是在賣力地表演,而非讓角色複活。
而說回《紅樓夢》,人們如此懷念陳曉旭版的林黛玉。
不僅因往日情懷,更多是出于對這種真正能吃透角色的表演藝術者的懷念。
今天我們依然需要能與角色共舞的演員。
現在很多能诠釋厚重角色的公認的表演藝術家,大都是有經驗的、年長的老戲骨。
年輕演員讀不懂角色的情況,在今天的内娛倒是愈發尋常。
像《紅樓夢之金玉良緣》中飾演林黛玉的演員,将林黛玉定義爲「離經叛道、特立獨行」。
像出演《第一爐香》的馬思純,用假語錄去理解張愛玲。
反觀陳曉旭。
時隔多年後再提林黛玉,還能穿透她多愁善感的外表,解讀她内在的靈性與悲憫,以及她命運中深藏的宗教、哲學思想。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在大衆眼裏,陳曉旭和林黛玉的形象已融爲一體,成爲穿透時間的藝術符号,中國影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她本人都成了一段玄之又玄的傳奇。
不過,這并不意味着這部劇完美無瑕,陳曉旭的表演無懈可擊。
也不該急着爲她樹碑立傳,使其成爲阻擋後來者的天花闆。
最近,魚叔看到日本翻拍《水浒傳》的消息,私心也還是期待内娛有更多這方面的嘗試。
「毀經典」并不可怕,很多經典都在争議中誕生,經曆時間的洗禮才成爲珍寶。
更可怕的是經典被束之高閣,落滿塵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