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蘿吉
前些天歐洲傳出 2035 内燃機禁令生變、奔馳宣布要繼續研發新的燃油車車型,算是汽車圈宏觀層面的一個大事兒。圈内輿論對此的評價基本分兩撥,一是怒罵歐洲人虛僞、一落後就自我打臉,二是嘲笑國内新能源路線被西方抛棄,隻剩自己玩兒。
其實對已經自成一派、且步入正軌的國内汽車産業,國外的政策調整已經不重要了,不管是銷量還是技術層面,新能源一定是中國汽車市場不可逆的趨勢。此時與其争論歐洲政策,不如看看國内的幾個新能源類别——純電、插混和增程,到底誰才是未來。
被嘲 " 脫褲子放屁 " 的增程,
成主流了?
也就不到兩年前,各平台的評論區,還能經常看到 " 增程是脫褲子放屁 "、" 理想就是工業垃圾 " 之類的言論,直到去年理想 L 系列銷量爆發,問界、深藍、零跑等品牌的增程産品開始走量,這方面的吵鬧才算安靜下來了。
其實按照銷量來看,在新能源的三大類别中,增程依然是相對小衆的一個,就以問界新 M7 銷量已經爆發的 1 月份參考,根據乘聯會的數據,當月國内 BEV 純電車型的零售量是 37.6 萬輛,PHEV(包含插混和增程)的銷量是 29.1 萬輛。
這裏乘聯會沒有公布具體增程車型的規模,不過目前國内走量的增程車型就那麽幾個,我們把理想、問界、深藍、零跑、仰望幾個品牌的全系車型都算進來,1 月份的總銷量也隻有 9.3 萬輛,基本隻有 PHEV 插混的一半,和 BEV 純電相比,則不到三分之一。
而這個銷量中,深藍、零跑還有一部分純電車型的銷量,這意味着目前增程車型在新能源市場中的份額,大約隻有 12% 左右,放到整個乘用車市場中,份額不到二十分之一。
不過看趨勢的話,增程卻是目前所有動力類别中,增速最快的一個,2022 年底理想 L 系列上市之前,整個增程類别的月銷量隻有 3 萬輛左右,短短一年的時間,增程車型的銷量規模增長了兩倍。
更關鍵的是,車企對增程車型的投入還在持續加碼。零跑的全新車型 C10 已經上市,今年有望成爲零跑新的銷量支柱;問界 M9 的訂單非常火爆,到年底的銷量預計非常可觀;比亞迪超豪品牌仰望采用增程,則直接堵上了嘲笑增程是工業垃圾的人的嘴。
而再算另一筆細賬的話,雖然目前增程車型的份額還不高,但 30 萬元以上的高端新能源市場,增程車型的規模已經遠遠超出插混,随着問界 M9 逐步起量,增程車型在 30 萬元以上的規模,很可能會把 BEV 純電遠遠甩開。
這個時候再回看李想幾個月之前說的那句話:" 堅持多檔 PHEV 的車企,會在未來一兩年都轉換成增程式 ",其實就很有參考價值了。
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增程有沒有前途,而是新能源的三大路線,到底誰是正道?
都是 PHEV,
插混和增程差别到底在哪?
插混和增程的差别,是個老話題了,ACW 從不同角度都探讨過,這裏再簡單說下重點:
插混的本質,是加了動力電池的燃油車,是在燃油車布局的基礎上做加法,即便是比亞迪 DM-i 這種大幅簡化發動機零件、且中低速都依靠電驅動的路線,依然要爲發動機驅動保留基本的傳動系統。
這種路線最直觀的顯示,就是車型的比例依然和傳統燃油車無異,沒有純電車型長軸距、短車身的特征。
而增程的本質,則是加了一台燃油發電機的電動車,是在純電動車型的基礎上做加法,雖然仍需要布置一台内燃機及配套的進排氣和散熱系統,但省掉了通向車輪的傳動系,布局就比插混靈活得多,能比較輕松地和純電平台兼容。
也正因如此,原本走純電路線的零跑和哪吒,才能在已經成型的産品上推出增程版本,而那些純電平台的産品,基本是不可能新增插混版的。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國外的 PHEV 車型,除了早年已經停産的寶馬 i3、i8 等增程車型,基本都在走插混路線。原因也很簡單,歐美傳統廠商的優勢,本身就集中在發動機 + 變速箱爲基礎的動力總成上,讓他們走基于電驅的增程路線,也就基本等同于讓他們放棄燃油車了。
單看産品屬性,增程和插混是各有利弊,很難分出高低,但是宏觀層面有一個大趨勢,就是純電平台、電驅動的技術正在快速叠代,電池能量密度、充電倍率、電機功率和效率、車型電壓平台等等技術,基本半年就是一次大更新。
零跑 C10 平台,内燃機還可以給空調、電池供熱
在這個過程中,最能享受技術紅利的,顯然是全部依靠電驅、且能和純電平台高度兼容的增程路線,而插混車型則很難和純電平台的車型共享前沿技術,且即便技術可行,廠商也需要爲插混車型專門研發一套額外的車型平台,不管是技術還是時間成本,都很不劃算。
除此之外,在同樣高速發展的智駕技術方面,純電驅動(包含依靠純電驅動的增程車)相比依賴傳統變速箱的車型,有着難以取代的優勢,提速、減速、轉向,以及逐漸可用化的自動泊車等等操作,都率先出現在純電或增程産品上。
這裏并不是說插混或燃油車無法實現高階智駕,隻是相比純電驅動,它們對動力系統的控制要更複雜,而且對于同時擁有多類别産品的車企,也需要爲純電、插混或燃油車分别開發智駕控制系統,這又是未來将投射到插混路線的一層 debuff。
聊到這裏,大家也都知道李想的那個預言,确實是有一定依據的,不過決定市場走向的并不僅僅是車企,更關鍵的因素永遠是消費者的需求。從需求端來看,純電、插混和增程,會有怎樣的走向呢?
該走哪條路,
市場已經給出了答案
很簡單,我們看銷量就行。
單看宏觀總銷量,目前純電、插混和增程的規模,大約是 4 比 2 比 1,但看微觀的細分市場,具體的銷量布局其實要複雜很多,我們一條一條看:
1、豪華市場純電、增程打擂,插混疲軟
首先是 25 萬元以上的豪華市場,目前大規模走量的主要是理想 L 系列、問界 M 系列、特斯拉 3 和 Y,騰勢 D9、極氪 001、蔚來全系等。
其中問界 M7 已經到了 2、3 萬輛,理想 L 系列 3 款車都月銷萬輛左右,而插混月銷萬輛級别的,隻有騰勢 D9 一款車,純電類别中,除了全球賣爆的特斯拉,最暢銷的極氪、蔚來,高端車型加到一起的規模,也遠比不上問界 M7 一款車。
這背後的原因,并不是純電車型更貴,而是對于中型以上的大空間車型,對于消費者普遍要承擔家庭主力用車的角色,這意味着涵蓋了全家長途出遊的場景,一旦考慮到這點,不論換電還是快充,都沒有能随時加油讓人更放心,而純電車型的動力、智駕等優勢,在增程車型上也并不遜色。
2、中端市場插混是中流砥柱,增程依然小衆
到了中端價位,比如 10-20 萬元的區間,消費者關注的重點首先是出行工具,油耗 / 電耗成本、補能便捷性、空間舒适性等,優先級都要高于動力、智駕等高端新能源車的核心賣點。
出于這種需求,插混車型補充的省油的優勢,就更值得重視了,比亞迪大殺四方的 DM-i 車型,核心市場就集中在 10-20 萬元價位(即便是 7.98 萬起售的秦 PLUS 榮耀版,最走量的也是近 10 萬元的中配),吉利的銀河 L6、L7 等插混車型,加到一起的月銷量也超過了 1 萬輛。
這類産品中,比較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同時有插混和純電版本的車型,更走量的往往是插混版,比如秦 PLUS、宋 PLUS、漢等車型,DM-i 版的銷量大約都是 EV 版銷量的 1.5 到 2 倍以上。
至于純電車型,即便是前幾個月紮堆上市的一系列 20 萬級的車型,包括小鵬 G6、銀河 E8、智己 LS6 等,雖然網絡熱度很高,銷量卻還是遠遠比不上插混車型的規模。
這裏就産生一個問題:主流市場中插混車型的地位,可以被增程路線取代嗎?從零跑和深藍的表現來看,是有可能的。深藍 1 月份上險量接近 1.5 萬輛,其中 1 萬輛以上的銷量都是增程版本;零跑當月上險量 1.2 萬輛多,其中 C11、C01 的增程版依然是主力,但純電版占比要比深藍兩款車更高。
這些銷量都無法和比亞迪的 DM-i 插混車型相比,但考慮到零跑、深藍的品牌影響力要低很多,他們的增程車型能站穩腳跟,就已經說明 10-20 萬價位消費者對增程産品的認可。
如果影響力更大的吉利、甚至比亞迪也推出 10-20 萬價位的增程産品,目前插混車型的主要客戶群體,應該是能無障礙轉換陣營的。
3、城市代步車,純電是絕對主流
再到 10 萬元及以下價位,受限于尺寸、空間、成本等多重因素,插混和增程可發揮的空間都非常小,尤其是專注在城市代步需求,純電動車長途的補能短闆基本就不存在,續航 2、300 公裏已經能滿足需求。
也就是說,對于代步場景,電動小車可以完美避開純電動車的主要短闆,而增程和插混都很難、也沒有必要去做 A0 級小車。在這個類别,純電小車将成爲現在以及未來的絕對主流。
總結
最後總結一下,25 萬元以上豪華市場,由于能兼顧純電車型絕大多數優勢,又避開了補能短闆,增程車型的勢頭已經壓過純電,而插混則基本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
10-20 萬的主流市場,插混是家庭用車的主力,但是增程車型的發展潛力非常大,一旦專注在這個價位的大廠商轉換思維,增程産品具備接替插混,成爲主流市場家庭用車的主力;
10 萬及以下的代步需求,純電車型優勢巨大,不論燃油車、插混還是增程車型,都無法取代純電小車的地位。
從整體來看,我國已經成爲全球動力類别最豐富的汽車市場,不管是純電、插混還是增程,中國品牌都站在了世界的前沿,國外的政策如何改變,對我們來說,都已經是不必過于在意的雜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