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曹雙濤
編輯 | 楊博丞
題圖 | IC Photo
iPhone 15 新機價格繼續下探。
9 月 22 日,iPhone 15 系列新機正式首銷,當日市場熱度不減。在線上電商平台,蘋果天貓旗艦店開售一分鍾内,首批 iPhone 15 Pro、iPhone 15 Pro Max 便售罄。淘寶熱搜數據顯示,一周内 iPhone 15 系列新品在淘寶天貓的熱度飙升 512%,熱度持續上升。
同時,京東、美團、盒馬等平台均參與到極速配送中。京東到家數據顯示,iPhone15 系列新機今日正式首發後,截至 9 月 22 日上午 10 點,平台 iPhone 15 系列銷售額同比 iPhone 14 系列增長 253%。
在線下,北京西單店、上海七寶店、武漢武商廣場店、成都太古裏等蘋果自營門店,首銷當日依然擠滿了不少前來購置新機的消費者。
看似火爆的背後,卻是 iPhone 15 系列新機正失去溢價能力。來自深圳華強北的 iPhone 黃牛杜明(化名)告訴 DoNews,iPhone15 正式發售前一天,标準版已無須加價,官網可直接購買。而 Pro 版和 Pro Max 版則加價 2000 元到 3000 元不等。
發售當日,蘋果自營門店人潮湧動的背後,實則卻是不少消費者将購置後的新機賣給黃牛。且由于 iPhone 15 相較于 iPhone 14 而言,整體創新力度有限。加之當前市場上華爲 Mate 60 Pro 的持續熱銷,以及華爲秋季新品發布會仍會繼續放大招,這讓不少蘋果黃牛擔心收的 iPhone 15 系列新機會砸到自己手中,因此他們也不敢高價回收。
其中,首銷單日 iPhone 15 基礎版他們直接不收,Pro 版和 Pro Max 版相較于 21 日的回收價直接降價 1000 元。9 月 23 日,Pro 和 Pro Max 的回收價更是在 22 日的基礎上,繼續下跌 300 元到 -500 元不等,并且 Pro 藍色系列他們更是不收。
杜明接着表示,去年 iPhone14 Pro Max 最高溢價曾達到 2000 元。但按照今年這個形勢,iPhone15Pro Max 後續最多能溢價 400-500 元就不錯了,現在做蘋果新機黃牛生意簡直一年不如一年。目前圈子内的人,也紛紛将目光轉向到華爲身上,畢竟華爲 Mate 60 Pro 才是市場上的 " 硬通貨 "。
如杜明所言,目前在抖音、拼多多、淘寶等多個電商平台上,iPhone 15 系列标準版基本以現貨銷售爲主,這和此前 iPhone 系列标準版需等待幾周才可發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圖源:抖音、拼多多、淘寶
和 iPhone15 系列新機破發不同的是,華爲 Mate 60 Pro 雖已銷售一個多月,但仍具有一定的溢價能力。據悉,12GB+1TB 華爲商城官網售價 7999 元,但在京東、閑魚等平台上,該機型的價格也上漲至 9000 多元。
圖源:華爲商城官網
而随着華爲和蘋果在高端手機市場上競争的持續白熱化,也将對高通的業績構成新一輪的沖擊。
一、蘋果印度工廠正拖累 iPhone15 銷量
iPhone 15 系列不僅僅是在我國市場表現平平,在國際市場上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以 iPhone 15 生産國印度爲例,據印度《今日商業》報道,iPhone 15 在印度本國售價爲 79900 盧比(約合人民币 7028 元),這一價格不僅高于美國同款售價的 66000 盧比,也高于迪拜的 77000 盧比。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iPhone15 系列雖在印度生産,但關鍵核心零部件隻能進口,且有高關稅,疊加盧比價格的持續疲軟,最終拉高了 iPhone 15 系列整體的成本和售價。這也和此前印度本國消費者以爲 iPhone 15 系列在印度本國生産較低的售價,産生了強烈的預期差,進而導緻印度許多消費者對 iPhone15 購買意願偏低。
另據外媒報道,因擔心印度生産的 iPhone 15 存在質量問題,歐洲國家開始抵制 iPhone 15。事實上,歐洲這些國家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
因印度本國精密制造水平起步相對較晚,疊加本國的供應鏈和基礎設施薄弱,因此印度所生産的 iPhone 15 質量穩定性也成謎。曾有國内媒體報道指出,印度生産的 iPhone 手機抽檢合格率僅爲 73%,良品率爲 50%,但同批次手機在歐洲市場的抽檢合格率僅爲 34%。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蘋果質量部門拒絕了約 50% 印度生産的蘋果手機外殼。據 4 位熟悉該公司運營的内部人士透露,這家蘋果工廠依靠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中國的産品設計師、工程師幫助建立起來之後,卻并未對當地員工提供任何培訓。
除此之外,在全球不少社交媒體上,首批已經收到貨的 iPhone 15 用戶稱,首批 iPhone 15 存在不少品控問題,包括底部有磕碰、機身掉漆、屏幕有刮痕、相機無法正常打開以及鏡頭進灰等。
圖源:抖音
品控的失衡,也将持續沖擊 iPhone15 的銷量。雖說據印度《今日商業》報道稱,業内人士已經否認印度産蘋果手機專供歐盟市場這一消息,接近蘋果的消息人士也否認中國産的 iPhone 15 僅供歐美市場。但問題是,印度産 iPhone15 短期内良品率難以提高,蘋果也面臨着如何協調和規劃産能的現實問題。
更爲重要的是,如今的蘋果早已不是當年的蘋果,用戶真的再願意付款後需等幾個月才能收到 iPhone15 嗎?并且按照當前華爲的節奏,重奪在全球在智能手機業務上丢失的市場份額也是必然,蘋果也将陷入被動地位。
同時," 擺爛 " 的庫克讓近些年來蘋果新用戶持續下跌,隻能依靠喬布斯時代積累的大量果粉支撐蘋果銷量。但品控的失衡,不僅僅會讓蘋果新用戶比例持續走低,而且也對果粉構成了背刺。他們後續是否仍願意支持 iPhone 其他系列新機,這裏仍值得商榷。
圖源:Above Avalon
基于此,目前不少機構紛紛下調對 iPhone 15 銷量的預期。其中,瑞銀證券将蘋果 iPhone 15 系列新機出貨量由 8000 萬 -9000 萬支下調至 7800 萬支。海通國際證券分析師将 iPhone 15 系列的産量預期從 8300 萬部下調至 7700 萬部。
CINNO Research 預測,iPhone 15 系列機型 2023 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成績或将在 1000 萬部左右,對比上一代 iPhone 14 系列同期銷量成績下滑 22%,減少約 290 萬部。
二、蘋果 VS 華爲芯片之争
和 iPhone15 銷量不及預期形成反差的卻是,多家機構紛紛上調對華爲 Mate 60 Pro 銷量的預期。其中,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華爲 Mate 60 Pro 因需求優于預期故 2023 年下半年出貨預估已調升 20% 至約 600 萬部。還有報道稱,華爲 Mate60 Pro 和 Mate60 Pro+ 的出貨量已上調至 2000 萬台。
而從後續來看,華爲智能手機的銷量仍有望持續提高。受當年芯片事件和華爲手機不支持 5G 共同影響,華爲當時隻能找高通尋求合作。按照郭明錤給出的數據顯示,2022 年華爲向高通采購了 2300 萬 -2500 萬顆手機 SoC 芯片,2023 年的采購量增加至 4000 萬 -4200 萬顆。
伴随着如今華爲自研麒麟芯片的成功,後續必然會逐漸降低對高通芯片的采購。按照郭明錤的說法來看,華爲預計 2024 年開始的新機型将全面采用麒麟處理器。
但反觀蘋果,高通曾表示到 2023 年,蘋果從高通采購的基帶芯片将下降至其需求量的 20%,蘋果将從 2024 年開始使用内部開發的 5G 調制解調器。但日前,高通宣布已與蘋果公司達成協議,爲 2024 年、2025 年和 2026 年推出的智能手機提供骁龍 5G 調制解調器及射頻系統。從高通和蘋果簽署的三年合作時間來看,蘋果自研産品的時間也将推遲。
不僅僅是蘋果,雖說今年以來爲争奪高端手機市場份額,OV、小米、榮耀等手機廠商紛紛推出大折疊屏和小折疊屏手機。以榮耀爲例,榮耀 7 月份推出的 Magic V2 大折疊屏手機,重量僅爲 231g。9 月份推出的 V Purse 爲旗下首款外翻折辟手機,号稱厚度不超過 9mm。
但目前國産手機高端旗艦機所搭載均以高通芯片爲主,很少爲自研芯片,甚至 OPPO 在今年 4 月更是直接将自研芯片團隊解散。OPPO Find N3 采用的則是骁龍 8Gen2 芯片,對标 iPhone 15 的小米 14,外界傳言将搭載骁龍 8Gen3 芯片。
事實上,手機廠商此種抉擇的背後和芯片行業的高投入,行業尚未走出寒冬有關。但華爲在芯片上的自研成功,這在持續擴大自身高端手機份額的同時,也将對其他手機廠商構成新一輪沖擊。
據悉,華爲自研芯片使其成本實現可控,若後續華爲針對部分高端旗艦機型主動選擇降價。蘋果包括其他安卓手機廠商,受限于高通芯片給到的成本壓力是否跟進降價,這裏仍值得商榷。
不僅如此,雖說目前包括蘋果以及安卓手機廠商紛紛将大模型視爲智能手機新的增長點。但相較于華爲芯片和盤古大模型均是以自研爲主,能夠更好地将二者進行結合,其他手機廠商何時能将二者實現真正的落地,仍充滿未知。
相較于其他手機廠商而言,榮耀在高端手機市場份額上的沖擊可能更大。當年華爲出售榮耀時,榮耀從華爲手中帶走了不少經銷商團隊。現如今伴随着華爲 Mate60 Pro 銷量的持續提高以及高端手機所帶來的高溢價,不排除後續将會有不少榮耀經銷商選擇重新回歸到華爲的懷抱中。
伴随着後續高端手機市場份額的改變,高通的業績也将直接受到沖擊。此前高通當時給到華爲單顆骁龍 8Gen2 芯片的價格爲 1100 元。即使不考慮後續芯片價格上漲等因素,也意味着高通将失去百億元營收。
蘋果,以及其他國産手機廠商爲應對華爲的競争,隻能被動縮減高端手機市場的産能,其對高通芯片的采購量也會逐漸降低。郭明錤預計,2024 年高通對中國品牌手機 SoC 的出貨量,将比 2023 年減少 5000 萬 -6000 萬顆,并且預期将持續逐年減少。
三、麒麟芯片是否會外溢到其他場景?
除手機芯片上的沖擊外,目前市場擔憂的是,按照華爲内部交叉銷售的打法,以及後續麒麟芯片功能的逐漸叠代,未來是否會外溢到更多的場景,進而對高通在其他芯片業務上的收入,構成新一輪沖擊?
以新能源汽車場景爲例,高通于 2014 年推出其面向智能座艙的第一代芯片産品骁龍 602A,采用 28nm 制程,搭載計算、存儲、顯示單元,能夠同步支持 4 個攝像頭和 3 塊屏幕,而彼時智能汽車仍處于早期,智能座艙需求并不高。2016 年,高通發布了采用 14nm 工藝的第二代座艙芯片骁龍 820A,并搭載在部分新勢力和傳統車企車型上。
2019 年,高通推出了第三代座艙平台,主推芯片 8155 采用 7nm 制程,AI 算力爲 8TOPS。恰逢汽車智能化浪潮,高通 8155 成爲各家車企,尤其是中高端車型智能座艙的重要競争力和宣傳賣點。比如說,蔚小理、合衆汽車、極氪、智已的車機智能芯片搭載的均爲高通系列産品。
圖源:東北證券
但若是華爲後續将麒麟芯片外溢到車機智能系統中、疊加華爲此前已和不少車企展開深入合作,以及華爲将盤古大模型的能力進行同步整合。此時新能源汽車廠商在高通和華爲之間,又将作何選擇?
值得關注的是,據高通此前發布 2023 年第三财季财報顯示,Q3 高通營收同比減少 22.7%,利潤率更是暴跌 51.7%,中國市場爲高通貢獻的營收達到 64%。因此如何在中國市場上尋找新的營收增長曲線,也将是高通必須直面的問題。
雖說今年以來,伴随着百模大戰的持續推進,市場上對 AI 芯片的需求逐漸增長。但英偉達卻占據全球數據中心 AI 加速市場 82% 的份額,而且以 95% 的市場占有率壟斷了全球 Al 訓練領域的市場,成爲這輪 AI 混戰中最大赢家。
而從後續來看,高通想要在 AI 芯片上獲取更多的增長,也并非易事。一方面,以 LIama2 爲代表的開源模型陸續發布,企業隻需使用簡單的 AI 推理芯片即可完成對大模型的訓練,這就導緻市場上對 AI 芯片的需求減弱。
另一方面,在 AI 芯片領域,目前華爲的優勢也正在顯現。比如說,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華爲的 GPU 技術能力現在已經與英偉達 A100 相當,現在已經做到對标英偉達 A100。基于市場上的種種擔憂,高通股價自今年 8 月份以來持續下跌。
圖源:雪球
結語:
不管是高通、華爲、蘋果,或是任何一家企業,伴随着當前消費市場的不斷改變,新技術的層出不窮,其成長的過程都不可能會一帆風順,但如何在不确定中找尋确定性,如何增強自身的風險意識和創新能力,将會是一家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争得以保持競争優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