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盯上了武漢的高材生。
9 月 23 日,G1738 次高鐵從武漢駛出,其中 8 節車廂被包下,定向邀請了 600 多名武漢高校學生乘坐。這些學生中,碩博比例占八成以上。
四個小時後,學生們到達旅途的終點——蘇州。這是蘇州首次推出的 " 高校引才專列 "。畢業生在蘇州進行爲期 2 天的現場招聘和城市體驗之旅,往返車票和食宿全包。
學生們夜遊周莊、探訪智谷,不亦樂乎。且不說武漢作何感受,蘇州這波創新型的 " 精準引才 ",或許會給逐漸趨于日常的 " 人才争奪戰 " 添上了新戰火。
雖有 " 最強地級市 " 之稱,但絞盡腦汁吸引人才的蘇州正凸顯自己的焦慮:在強二線城市中,蘇州大學文化程度人口規模墊底,十年内人口增量也落于下遊。
蘇州(圖源:圖蟲創意)
不隻蘇州,包括武漢在内,還有杭州、南京、成都、重慶、天津等 " 強二線城市 " 也正處于人才焦慮中。一線城市強虹吸,人才需求同質化等背景下,二線城市能否在人才競争中奪得先機,實現彎道超車?
武漢 " 存量 " 大學生是蘇州 4.5 倍
武漢大學的學生考斯(化名)參與了蘇州引才專列的活動。在出發之前,從未去過蘇州的他對這個城市了解甚少。而在兩天豐富的行程之後,蘇州已經成爲他未來就業的目标城市之一。
" 活動中蘇州表現出對人才的重視和城市發展的潛力,讓我覺得很不錯。我本身是學通信工程專業的,希望能找到比較穩定的工作,感覺蘇州是個合适的地方。" 考斯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考斯也不是沒考慮過留在武漢工作。但武漢的問題也很明顯:學生太多,但合适的崗位有限。
大學好似人才港。能否留住另論,但一個城市的高校數量和在校大學生的數量,正是各地在人才争奪戰中的先發優勢。
身爲強二線城市,武漢的學生數量優勢是蘇州遠遠無法比拟的。
根據蘇州 2022 年統計公報,蘇州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 29.27 萬人,畢業生 7.6 萬人。而武漢數據顯示,全市本專科在校生爲 113.54 萬人,在校研究生數量也有 19.76 萬人。
圖源:圖蟲創意
放眼全國,武漢 " 存量 " 大學生數量也是名列前茅的,僅次于廣州和鄭州。而在 7 個強二線城市中,其本專科生和研究生數量則均獨占鳌頭。
強二線城市中,在校大學生(本專科生 + 研究生)人數超過百萬的還有重慶和成都,分别爲 117.2 萬人、116.4 萬人,兩者差距微弱。重慶本專科生數量略超成都,成都則在研究生數量上高于重慶。
南京的在校大學生數量也有望沖擊百萬。2022 年,南京全市在校普通高等學校學生(不含研究生)77.77 萬人,在學研究生 19.50 萬人,共 97.27 萬人。而南京的在學研究生人數也高于成都和重慶,僅次于武漢。
杭州和天津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均處于 60 萬 + 梯隊。杭州在校學生 61.4 萬人,其中研究生 11.3 萬人;天津在校生 68.7 萬人,其中研究生 9.3 萬人。
對比來看,蘇州不足 30 萬的學生數量在強二線城市中,顯然有些略低了。
這也或許能解釋,從此前爲本科學曆者放寬落戶限制,到去年爲來蘇州求職的大學生提供免費住宿 14 天,再到如今直接把引才專列開到大學生最集中的武漢,屢屢 " 下猛藥 " 的蘇州對人才有多焦慮。
大學生對城市經濟發展意味着什麽?
對于城市來說,吸引更多年輕人、留住更多人才,正愈發成爲區域競争的重要砝碼。而在老齡化問題趨深的背景下,青年人才成爲各地争奪的重點。
城市自身 " 存量 " 大學生正是青年人才的供給核心,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給城市帶來新時代的 " 人口紅利 "。
" 較多的在校大學生,往往意味着城市擁有更多人才儲備,可爲城市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勞動力和人才資源。一個城市大學生數量多,說明該城市教育資源豐富,能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畢業後能夠爲城市企業和創新創業提供支持。"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此外,朱克力還指出,大學生數量也反映了城市吸引力和發展動力,對城市未來發展具有一定預測和指導作用。
從源頭分析,現代高等教育發展主要由經濟發展所推動。以武漢爲例,大量的高等教育資源也與其早年的經濟實力相關。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新式學堂開始出現。彼時,身爲 " 九省通衢 " 的武漢一度跻身中國城市前三,清末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此興辦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等,爲如今武漢的現代高等教育奠定基礎;民國時期到 1949 年建國之後,武漢也始終是中部最發達的城市,彙聚大量實力雄厚的新設高等院校。
武漢(圖源:圖蟲創意)
天津也大抵與之同理,曆史因素爲城市帶來了高教積澱。不過,由于院系調整、學校發展等多重因素,一些名校實力有所下滑,也是天津逐漸失去科教光環的原因之一。
對于城市來說,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也将成爲經濟發展的支撐。
農文旅産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認爲,大學生不僅是城市的消費群體,還是城市的潛在人力資源。他們爲城市的經濟活動和消費市場提供了支撐,特别是在服務業、零售業和餐飲業等領域。
" 同時,大學生也是城市創新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他們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着城市的創新能力和競争力。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持續轉型,大學生将成爲推動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力量。" 袁帥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稱。
僅從房地産行業來看,根據克而瑞 2020 年發布的報告《大學生數量對一二線城市人口發展和購房需求的推動作用研究》,留下更多大學畢業生,将爲城市帶來更多發展活力和住房需求。而本地畢業生流失則會緻剛需占比下降,如武漢、南昌等小戶型成交占比較低。
此外,周期波動方面,人才 " 高位見頂 " 城市(指大學生占比超過 30% 的城市)抗風險性較強,行業周期調整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
以武漢、南京和西安來看,在 2013 年,在大部分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比增速開始放緩時,這三個城市的成交面積同比增速仍在沖高。2017 年亦是如此,南京雖然成交面積有所回落,但其後住宅成交面積和金額連續三年雙雙走高。
蘇州和杭州,拼命建高校
豐富或匮乏,7 座城市存量資源各異,但不容忽視的是,要将城市存量的高教資源轉化爲比較優勢、競争優勢,體制機制的完善、營商環境的優化等缺一不可。
對于存量人才數量多的城市來說,如何留住畢業生是最大的課題。
2016 年,武漢市人才淨流入率爲-0.4%。爲扭轉頹勢,武漢市于 2017 年開始實施 " 百萬大學生留漢人才新政 ",在落戶、租房補貼等多方面出招。在招聘中,最低年薪标準被寫進合同。對初次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試用期滿後的最低年薪:大學專科生 4 萬元,大學本科生 5 萬元,碩士研究生 6 萬元,博士研究生 8 萬元。
一年之後,效果立竿見影。留漢畢業生從不到 15 萬上漲至 28 萬人。2017-2021 年,人才淨流入占比分别爲 0.0%、0.8%、0.1%、0.2%、0.5%,跻身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十。
在校大學生超百萬的成都,憑借近年城市宣傳、創新産業發展等,青年人才吸引力不斷提升。中國人才吸引力 10 強城市榜單顯示,成都人才吸引力排名第六位,是西部唯一上榜的城市。根據成都發布的數據,成都人才總量達 622.32 萬人、居全國第 4 位;着力引聚青年科技人才,吸引落戶青年人才近 70 萬人。
圖源:圖蟲創意
" 城市需要加強對本地人才的培養和留用,提升其就業和發展的機會。比如加強各類人才市場的建設和信息資源共享,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職業規劃支持,幫助人才更好地了解城市的發展前景和就業機會,減輕人才選擇和定位的困惑;加強城市的軟環境建設,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醫療保障、居住環境、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提高人才的生活品質和安全感,增強其留在城市發展的意願。"Co-Found 智庫研究負責人張新原對記者說。
而對于非教育大市的經濟後起之秀來說,除了想盡辦法吸引人才," 拼命建大學 " 也正成爲潮流。
杭州就是明顯的例子。坐擁 61 萬大學生,47 所普通高校,數量均爲武漢的一半左右,也遠不及成都、南京等地,除浙江大學之外相對缺乏名校。
今年 8 月,浙江召開首次高等教育強省暨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推進會,在杭州增設或擴建大學勢在必行。位于杭州的中法航空大學在 9 月招收首批本科生,正式投入使用。
強二線城市中,學生最少的蘇州更是着急。
近些年,蘇州已積極引入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學院、東南大學蘇州校區、南京醫科大學姑蘇創新研究院、河海大學蘇州研究院、中國中醫科學院大學、昆山杜克大學和西交利物浦大學等科教資源," 最強地級市 " 拼命升級短闆,以求在人才争奪中尋得更多先機。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餘豐慧建議,對于強二線城市來說,人才争奪戰愈演愈烈,各地人才需求也較爲同質化。想要提高城市吸引力,城市需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文化、娛樂等公共服務水平,同時制定差異化的人才政策。" 盡管各地人才需求同質化,但是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可以建立人才互動機制,促進人才流動和交流。同時,可以推動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人才庫和人才共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