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超越班》,應該很多人看了吧 ~
不得不說,對付内娛的一些青年演員,果然還得港圈大佬才行。
輕飄飄、三言兩語就把裝杯的人鲨得無處遁形。
正如吳鎮宇怼周柯宇☟
說實話,把一些自己應付不了的事情甩鍋給粉絲,周柯宇并非個例,而是當代年輕明星群體中的一種現象,他們最愛用這種方式推卸責任。
吻戲為啥借位?粉絲不讓!
床戲為啥不拍?粉絲不讓!
選角不合适為啥非讓演?粉絲喜歡!
……
同時,有些粉絲也很無語,奴性重的要命。
喜歡誰就把誰奉為主子,指哪兒打哪兒,曬個太陽都嗚嗚嗚好心疼。。。
久而久之,這個圈子變得特别奇怪。
跟真正豪門的人站一起鑲邊,紮進普通人堆裡反倒高貴起來了。
高高在上、目中無人。
出個門,安保比粉絲都多!
講真,要不是見證過港片的輝煌,對一些港星有所了解,差點以為娛樂圈就應該如此。
那個年代,動作戲尤其盛行,能打不能打的人全都必須能打。
鄒兆龍在一次采訪中坦言,現在拍武打戲是做反應,但以前不可能這樣,都是 " 砰 " 直接來。
當主持人問,如果臉很快被打腫怎麼辦?
他回了一句:如果很快被打腫,那做什麼演員呢?
完了又說,在現場不是說誰能打,而是誰能挨到不進醫院。
此話絕非虛言,甚至還有許多常人難以想象、危險系數賊高的動作等着他們。
" 這個誰做誰死!"
" 讓我想都不敢想,都誰設計的。"
" 那是真的,從上面真的摔下來。"
經典為啥能成為經典,說白了就是有人拿出誠意、有人投入精力、有人豁出命。
成龍就是典例中的典例!
因為太拼導緻沒有哪家保險公司敢要,和成家班成了黑名單主要成員。
理由顯而易見,保别人穩賺不賠,保動作演員得破産。
警察故事中,成龍從 5 層樓跳下的一幕想必很多人看得熱血沸騰吧 ~
别看熒幕中耍帥,實際上,成龍當時拍這個場景也打怵。
商場中央立着幾根長杆,上面挂滿小燈,為了布這個景,劇組花了好幾天時間。
到開拍那天,他一直猶豫、糾結。
因為樓高二十多米不說,那些小燈接的還不是蓄電池,而是原建築的電力。
所以,稍有不慎,要麼電死、要麼摔死。
然而,形勢又逼得他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壓力可想而知。
後來實在沒辦法,心一橫縱身一躍,噼裡啪啦火花四濺。
落地的那一刻有點失去理智,成龍直接抓起旁邊的特技演員好一通暴打,幸虧特技演員拼命求救才漸漸喚醒成龍的意識。
後來,大家掰開成龍的雙手,好家夥,已經爛的不能看了。
再檢查身上,沒幾塊好肉。
同組其他演員看見,好多都吓哭了 ~
很多年前,成龍還挺年輕,上節目被問起片酬問題,他透露非常高。
要是這話擱現在某些明星身上,肯定能被噴死,但成龍那番話甭管過去還是如今挖墳回看,鮮少有網友表示嫉妒或陰陽怪氣。
原因自然不用多說,成龍那錢一般人掙不來。
《龍兄虎弟》這部戲有個跳熱氣球的鏡頭。
拍攝期間,成龍先從懸崖起跳,再從飛機跳到熱氣球上,分兩次完成。
這個場景至今沒人敢複制。
花絮裡還有一個場景是從樹上跳下,本想借樹枝緩沖一下,沒想到斷了。
然後,就見成龍直接從高處砸到地上的石頭上,耳骨瞬間破裂,還伴随着腦出血。
要不是附近有腦科專家,他能不能逃過這一劫都難說。
《一個好人》裡腳蹬大車輪胎的經典畫面估計很多人沒忘記吧。
驚險刺激,隔着屏幕都覺得腎上腺素飙升。
還有《十二生肖》中從火山口跳下的畫面。
那是瓦努阿圖活火山實景拍攝,據說拍攝那會兒,火山還處于噴發期。
成龍從火山外坡滾落的時候已經将近 60 歲,身體素質遠不如年輕時候,如果沒控制好身體,随時有生命危險。
你說他不用替身嘛,肯定也用,可即便抛開替身做的那些,普通人也來不了他的動作。
那個年代,武打演員們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因為深知替身也是人,會受傷會死,所以危險動作能自己做都盡量自己做。
當然,不是鼓勵一定拿命去拼才算敬業,主要是覺得如今太多演員過于矯情了,甚至不把替身當人。
破個手指烏泱泱一片圍上去哭天喊地、出鏡淨是大頭照 ……
像張翰拍戲,居然比導演還能安排。
反觀從港圈出來的演員,鮮少有人覺得在拍戲過程中做某些事是敬業,而是打心眼認為屬于自己的本職工作。
劉青雲早上六點半已經化完妝到達片場默默等待。
黃子華,在片場不碰手機,無論何時何地都在認真研究劇本。
《宮心計》裡楊怡飾演的角色遭掌嘴。
實際上,她是真的挨打。
《反黑路人甲》裡,蔣家旻被活埋近半小時,窒息感撲面而來 。
周星馳往陳百祥身上潑墨,一盆上去,陳百祥不僅被液體砸滿身,鼻孔也被堵住了。
為了不影響進度,陳百祥一直堅持到鏡頭全部拍完才去處理。
而墨汁又特别難洗,他洗了好幾天才徹底弄幹淨。
《門徒》裡張靜初飾演的角色因吸毒過量死亡,後來由老鼠爬滿身體。
為了拍那場戲,劇組提前準備好老鼠。
不僅如此,導演還要求演員的死後狀态得張大嘴。
拍《流浪地球》,吳京說不帶劇本是跟吳孟達學的,連對手演員的劇本也都非常清楚,不管怎麼變,随時有。
這點,周星馳也公開表示非常受教。
早年拍戲,其他人趁休息時間吃飯喝咖啡。
大家走之前,吳孟達坐一旁拿着一張紙看。
大家吃飽喝足回來,他還在看。
星爺納悶一張紙有啥好看的,于是上前問紙上有什麼,"3 句句對白 "。
"3 句沒必要看那麼久吧 ~"
" 有,正因為隻有三句且是一些很簡單的對白才應該盡全力變成不簡單的對白。"
這番對話給了星爺很大的啟發。
後來,有媒體問吳孟達為啥。
他說劇本像一個枷鎖,所以不想要。
現場不注意劇情和對白是因為事先已經把功夫做透了。
到了現場主要看對手表演,看怎樣能讓對手發揮的更好或者互相發揮出來。
該說不說,從古至今成功都不是必然,它始終留給能抓住機會的人,而機會一直留給有準備的人。
上面的種種,試問當下有多少青年演員能做到?
真的太少太少了 ~
除了敬業,很多港星還有一個共同點,接地氣。
古天樂每天騎着小電驢上下班。
拍《宮心計》那會兒,甭管知名不知名的演員,現場都沒有什麼助理上前。
導演一喊卡,補妝、擦汗等工作基本都由演員本人搞定。
哪像現在,演技要麼沒有要麼半瓶子晃蕩,助理卻帶了五六七八個。
補妝的、擦汗的、打傘的、扇扇子的,要是再加上安保人員,那随行人員的數量可就 ……
如果誰有興趣可以上網搜一搜魯豫采訪的一些港圈藝人。
嘉賓帶着魯豫穿梭在各個小巷,跟店老闆的熟悉程度一看就不是演出來的,各商家也不會看對方是明星就歡呼雀躍。
彼此非常默契的認為,賣點心賣魚或者當醫生律師是一份工作,演戲也好唱歌也罷同樣是一份工作,沒必要非得誰捧誰、誰供着誰。
如今,港圈演員雖然青黃不接,但他們的精神始終值得學習。
千裡馬需要伯樂發現,藝德可以讓别人引導,但大多時候仍需要自己堅持。
奈何,内娛許多年輕演員已經被粉絲寵的忘記藝人的職業素養。
可悲可歎,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