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0 月 20 日,知名生命科學期刊 eLife 對其發表流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eLife 表示:從 2023 年 1 月 31 日起,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文章,eLife 都不會作出接受 / 拒絕的決定,而是直接發布在其網站上。
官方介紹稱,所有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不論審稿意見如何,都将以 " 評審預印本 "(reviewed preprint)的形式發布在 eLife 網站上,并附有 eLife 評估和公衆評論。作者可以自行決定是否繼續修改他們的論文。
主編 Michael Eisen 說:" 這就把權力交還給了作者,他們可以發表他們擁有的東西,而不必做更多的實驗來滿足審稿人。"
官方将這一模式稱爲 eLife assessment,并認爲 " 這是一種更透明、更快、更公平的研究成果發表方式 "。
消息一出,立刻在出版界和科學界引發了不小的熱議,就連 Science 也随即發文,并用 " 颠覆 " 來形容這事。
eLife assessment
eLife 的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步驟:
1、提交
提交你的論文(預印本),編輯決定是否進行同行評議。
2、同行評議
你的論文經過該領域專家的評審,并收取出版費。然後,你将收到 eLife 評估、公開評論和審稿人關于如何改進論文的保密建議。
3、發表
你的論文在 eLife 的網站上作爲預印本與 eLife 評估和公開評論一起發表,然後就可以引用了。
eLife 評估反映了研究結果的重要性和預印本中報道的數據和論證的強度。你還可以包括對評估和評審的回應。
4、作者自願改稿
你可以決定要進行哪些修訂,以及是否以及何時重新提交。如果你修改,eLife 将出版一個新的審查預印本,更新審查和評估。
5、記錄的版本
在同行評審後的任何時候,你都可以選擇将你評審過的預印本作爲 " 記錄版本 " 出版。在作者校對并符合期刊政策後,eLife 會将你的論文發送到 PubMed 上進行索引。
這個新的發表模式無疑提高了科學分享的效率,并且更加尊重作者。
傳統發表行業中,文章作者絕對是弱勢群體,等待着編輯和審稿人的審判!
大家經常有一種感覺,覺得審稿人的意見反而打破的文章的原本構建。很多時候,審稿人的意見并不具有建設性,隻是單純的好奇或是找茬!
eLife 新的發表模式打破了這個關系,尤其是審稿人的比重。
步驟 4 是作者自願改稿,也就是說如果作者不想按照審稿人的意見修改,可以選擇不修改!
當然文章也隻會停留在 Reviewed Preprint 的層面。這樣來說最終的決定權在于作者有多在乎,以及績效考核是否認可這種 Reviewed Preprint 。
說白了,eLife 這個模式其實隻是比 BioRxiv 多了一步同行評審,并且直接由 eLife 發表。
(圖片來源:Pixabay)
這一轉變引發了巨大争議
支持 eLife 改革的人認爲這種做法可以防止同行評議成爲一種聲望積聚器,因爲通過拒絕大多數手稿,挑剔的期刊成爲了決定什麽工作重要的仲裁者。他們認爲這種賦予作者權力的舉措早該執行。
而還有一些人,包括 eLife 的一些學術編輯(他們大多是高級研究員),就不那麽高興了。他們擔心這将削弱他們一直以來努力打造的品牌聲望,對該新規的冒進極爲不滿。
去年 11 月,47 位編輯私下寫信給 Eisen,要求重新考慮或者給他更多的時間進行試驗——或許将新系統與傳統系統一起運行,或者創建第二本期刊,以發表不太重要的論文。
他們擔心這個改變會損害 eLife 的協作式開放評審過程,也擔心 eLife 平台上的論文質量會下降。他們寫道,在沒有拒稿可能性的情況下,一些作者可能會選擇忽略評審人的評論,或者隻是流于表面地處理它們——這反過來可能會阻止審稿人提出詳細的評論。
編輯們還認爲,取消審稿後拒稿意味着 eLife 系統中仍保留的把關步驟面臨着更大壓力——即,編輯選擇是否将論文論文送審。
他們在信中說,這一步驟是 " 不透明的,且容易出現判斷錯誤 ",如果後來的負面評論也不能指向拒稿,這個問題将變得更加嚴重。
那麽編輯們可能會變得更加保守,并決定不再冒險送審那些不太知名作者的手稿。
編輯們在信中補充說,在一些國家,招聘和晉升的決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候選人發表名單中的期刊标題——這是不太可能很快改變的,他們擔心那裏的科學家會停止向 eLife 發送他們的手稿。
此外,早在今年 1 月,就有 30 名編輯私下向 Eisen 寫信,稱如果該計劃得到全面實施,他們将辭職。在這種情況下,eLife 推遲了完全切換至新流程的進程。
據《自然》新聞(Nature News)消息,3 月 9 日,包括該雜志的前主編、2013 年諾獎得主 Randy Schekman 在内的 29 位 eLife 編輯寫信給期刊出版方,要求立即撤換主編 Eisen。他們表示,目前已有五位 eLife 副主編辭職,還有大量審稿人和資深編輯 " 随時準備辭職 "。
eLife 主編 Eisen 在接受 Nature 雜志采訪時表示," 反對 eLife 模型的根本原因,是科學家們不想改變當前這個由他們塑造且使他們受益的系統。" 作爲回應,eLife 前主編 Schekman 和其他作者表示,Eisen 的評論 " 并不真實,無法反映我們對 eLife 新模式的合理擔憂 "。
更多商讨還在進行
另一方面,eLife 改革的支持者們看到了防止同行評審成爲聲望收集器的好處。
eLife 目前仍有 4 位副主編在職,一些編輯已經完全接受了這個新系統,認爲 " 這是未來,是科學的發展方向 "。但任何變革性的改變都必須以謹慎的方式進行,并得到社區的支持。
紐約市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内分泌學家 Mone Zaidi 是 eLife 剩餘的四名副編輯之一,一直在努力調解這個問題。他欽佩 Eisen 的遠見,但也說到," 任何新的、變革性的改變都必須以謹慎的方式進行,并從社區中獲得支持 "。
他和他的一些同事一起,試圖說服 Eisen 放慢腳步,避免大規模辭職,并建立标準來評估這些變化對科學家工作的影響。
" 必須有咨詢和風險緩解計劃," 他表示。
已經辭職的副主編、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 Anna Akhmanova 同意 Zaidi 的觀點。
她說,她幫助開發了這個新系統,但由于推行得太快,她辭去了副主編的職務。她說:" 我們需要的是進化,而不是革命。許多細小而謹慎的步驟推動走向一個更好的出版體系。
Eisen 說,他已經對這種擔憂做出了回應,暫時延長了定期審查系統的最後期限。" 随着人們開始看到不做出版決策的優勢和機遇,我們期待事情能以有趣的方式發展。"
" 無論結果如何,eLife 正在開展一項龐大而有趣的實驗," 幹細胞生物學家 Fiona Watt 說,她曾是 eLife 的副主編,現在是 EMBO 的主管。" 作爲一名科學家,我的感覺是,出版領域正在再次發生變化。"
參考來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0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