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董藩
從全球來看,房地産業在絕大部分國家都是支柱産業。這不僅是因爲它對 GDP 增長、财政收入和就業有着直接且巨大的支撐作用,更因以它爲核心形成的綿長、複雜、交互影響的多層次、立體性産業鏈體系與資本流動在一國經濟中占據着戰略地位。房地産市場不僅承載着現代經濟運行所需的基礎條件——土地開發的功能,也提供了房地産這種人類最大宗的、直接占據現代社會财富價值七成以上商品的交易系統,更爲科技創新提供了巨大而廣泛的應用場景。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房地産業獲得了較快發展,在多個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國家級重要文件中,都承認了房地産業的支柱産業地位。但 2016 年後,因爲房價上漲引起的輿論沖擊以及實施緊縮性調控政策的需要,國家基本不再強調房地産業的支柱産業地位,相關文件也大多回避了這種說法," 去房地産化 " 的傾向非常明顯。
2021 年以來,房地産市場持續調整,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拖累。在此背景下,重新讨論房地産的産業性質,肯定它對國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僅是認識經濟規律和當前經濟形勢的需要,也對推動房地産市場 " 止跌回穩 ",進而穩定中國經濟有重大意義。
一、支柱産業的基本含義與特征
支柱産業是指在一國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國民經濟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産業。它不僅在 GDP 增長、就業、财政收入、技術進步等方面具有顯著貢獻,而且能夠整合進而帶動其他行業一起向前發展。支柱産業以及由其帶動的産業體系的發展,通常表現爲一國或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對整個國民經濟具備強大的輻射和帶動效應。根據産業經濟學的理論,支柱産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着 " 發動機 " 作用。基于我的理解,支柱産業一般應具有如下五個特征:
第一,貢獻度高。支柱産業對一國 GDP、财政收入、就業、出口收入等重要經濟指标中的大多數,具有直接而且重要的貢獻。
第二,帶動性強。支柱産業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強大的 " 産業關聯效應 "。根據邁克爾 · 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競争優勢》一書中提出的 " 鑽石模型 " 理論,一個産業的發展能夠通過供應鏈和産業鏈的聯動帶動相關行業,如基礎設施、原材料和技術服務行業的發展。
第三,資本需求大。大部分支柱産業表現爲資本密集型行業,對土地、機械、建築和研發等方面會産生較強的投資拉動作用。
第四,對就業影響大。支柱産業不僅涉及自身的生産、服務、銷售等多個環節,又通過産品生産和技術研發、支撐、應用,形成多層次、龐雜、綿長的産業鏈協同運轉體系。這不僅意味着自身對勞動力産生的直接需求,也使整個産業鏈協同運轉體系産生了大量不同的就業崗位,從而創造出衆多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機會。
第五,穩定性與抗風險能力強。支柱産業通常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能夠在經濟波動中保持相對平穩狀态。在美國次貸危機期間,科技産業就通過創新活動,實現自我修複,使美國經濟得以迅速複蘇,表現出支柱産業對維護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功能。
二、房地産業作爲支柱産業對經濟發展的重大影響
人類經濟活動聚集于城鎮區域以來,城鎮土地與房屋便成爲社會财富的主要載體。進入現代社會後,房地産業的市場化、商品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其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已完全符合支柱産業的特征,并對國民經濟持續發揮着關鍵而穩定的影響。
首先,房地産業對 GDP 産出貢獻巨大。這一點大家都認可,但貢獻率該怎樣計算呢?通常直接按照增加值(房地産行業直接生産的價值)計算,但這很不科學,還必須考慮它對關聯的多層次、網狀、立體産業鏈的整合與帶動作用,即投資乘數效應。因各國房地産産業鏈的完備程度差别巨大,該乘數效應的确不好計算。例如,中國内地建材産業體系發達、完備,房地産業對它的乘數效應很大;而在新加坡、新西蘭及香港這些國家和地區,建材生産活動很少,甚至幾乎不存在,房地産業對建材業的乘數效應就很弱。因此,大家看到的房地産業對 GDP 的貢獻率,都是隻考慮了房地産業增加值,被嚴重低估的。盡管如此,在大多數國家,其貢獻率仍處于各産業前三名。以疫情之前、處于穩定增長狀态的 2019 年爲例,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房地産業的貢獻率分别約爲 13%、11%、12%、13%,其中在美國排名第一,高于制造業(11%)和金融保險業(7.8%),英、加、澳三國房地産業的産業貢獻率也都排在前三位中。
其次,房地産業的發展也帶動起巨大的資本需求。據聯合國一項統計,自 1976 年以來,年度中用于建造房屋的投資占 GDP 的比率,各國一般處于 6%~12% 之間,新加坡甚至高達 12%~26%;所形成的固定資産占同期形成的固定資産總值的 50% 以上,其中用于住宅建設的投資一般占 GDP 的 3%~8%,占固定資産形成總值的 20%~30%。在美國,房地産投資占 GDP 的比率通常年份大約在 13%~14%%。加、澳、英三國的房地産投資占 GDP 的比率也相對較高,加拿大在近期的房地産投資熱潮中,僅其中的住宅投資占 GDP 的比率就在 9% 以上。随着人口增長及需求增加,該比值還會上升。在中國,房地産投資占 GDP 的比率曾長期處于 15%~20% 之間。但近期受調控影響,呈現低迷狀态。從微觀上看,與一般商品相比,房地産不僅單價高,而且總價數額大。以中國爲例,從單價來看,每平方米土地或房屋的價格,少則千元,多則幾萬元、十幾萬元,繁華地段商業地産常有 " 寸土寸金 " 之說。從總價上看,一棟幾千至上萬平方米的樓房,僅建安工程造價就高達幾百萬元至上千萬元,上億元的也屢見不鮮。在中國,一些城市綜合體的投資規模常高達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巨大的投資規模使得房地産業成爲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産業。
再次,房地産業超強的産業關聯性滋生出超強的就業創造力。中國現在有各類房地産相關企業約 220 萬家,若平均每家有 10 人就業,就達 2200 萬人。更重要的是,房地産業與建築、建材、金融、商貿、家居裝修、物業管理、旅遊酒店、教育、健康醫療、文化娛樂、物流配送、科技等行業,通過前向、後向和側向關聯,建立起綿長、複雜、立體性的産業關聯網絡,而這些行業各自又包含着複雜的産業鏈網絡,都可細分成很多行業,涉及衆多企業和經濟活動,勞動力需求巨大。這種複雜、細密、立體的産業分工及協調運轉體系,創造出大量、多專業、多工種、多層次的就業機會,估計在中國涉及上億個就業崗位,由此不難理解房地産業用工與整個就業市場之間 "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 關系。
最後,房地産相關稅收在世界主要國家都是财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這些國家的房地産開發、經營都涉及企業稅,類似于中國房地産開發公司、代理公司、策劃公司等繳納的各種稅收,但房地産稅收更大部分是個人與企業在交易、持有房地産時繳納的稅收。在美國,地方政府依賴持有環節的房地産稅來支撐公共服務開支,該稅種的征收按市值計算,稅率因州和城市而不同,大約在 0.5%~2% 之間。房地産轉讓時,部分州和城市需繳納轉讓稅,稅率在 0.1%~2% 之間。出售投資性物業時,需支付資本利得稅,最高稅率約爲 20%。部分州僅對房地産稅的依賴度就高達 50%。與房地産有關的交易與持有稅收,在英國包括中央政府收取的印花稅、資本利得稅、增值稅以及地方政府征收市政稅;在加拿大包括房地産轉讓稅、資本利得稅和财産稅;在澳大利亞則包括印花稅、資本利得稅和土地稅。這些稅種的含義、稅率和計算方法在各國各不相同,但合計征繳數量都很大,是地方财政的最主要來源。
從多個角度均能推導出房地産業具有支柱産業地位這一結論。綜合來看,在包括中國在内的幾乎所有市場化國家,房地産業不僅在 GDP、就業和财政收入方面貢獻領先,也是形成居民财富的主要來源,還通過帶動産業鏈發展進一步支撐着國民經濟運行。在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管理中,與房地産市場有關的調控和管理事務從來都是極其重要的工作。
三、中國需要房地産業作爲支柱産業,繼續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20 世紀 90 年代末 " 亞洲金融危機 " 之後,中國房地産業在規模上獲得了快速發展。在大約 20 年的時間裏,它總體上處于供需兩旺的狀态,表現出支柱産業的明确地位和全面特征,極大改善了全民的居住條件和全社會的辦公、商業條件。但由于房價上漲帶來了輿論壓力,國家對房地産業的調控也不斷強化,民間和學術界對其支柱産業地位也出現了強烈的否定傾向," 支柱産業 " 的提法在文件中消失了。理論與實踐都已證明,房地産業目前仍是中國的支柱産業,中國經濟也需要它支撐着繼續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一,從提振經濟增長和穩定社會秩序方面看,需要房地産業繼續發揮支撐作用。
房地産業通過綿長、複雜、多層次、立體化的産業鏈網絡,把整個國民經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深度勾連、嵌合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房地産業決定着國民經濟的穩定性和發展質量。在正常狀态下,房地産業貢獻巨大,從前些年市場穩定發展時期的情況看,房地産業創造出上億的直接、間接就業機會和 65% 左右的地方本級财政收入,以及決定着 30%-40% 的 GDP 的實現(包含乘數效應的影響)。當房地産投資與交易暴跌時,影響的不僅是行業本身,還通過産業關聯,把整個國民經濟拖入困境,GDP 産出大幅收縮,全社會可能因失業、收入下降、債務增加而陷入不穩定狀态。近幾年房地産市場的震蕩與宏觀經濟景氣度的衰減,充分驗證了 " 房地産業興,則經濟興;房地産業衰,則經濟衰 " 的道理——這也是被世界各國發展實踐充分證明的經濟規律。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隻要房地産市場不能有效恢複、健康發展,很多人就找不到工作,并通過産業關聯,使更多人失去工作或收入下降,各種違約會增加,信貸質量會下降,經濟秩序受到威脅,治安會惡化,民間糾紛與沖突會大量增加。所以,沒有房地産開發與交易秩序的恢複,保不住良好的經濟與社會秩序。
第二,從穩定财富價值和恢複大衆信心角度,需要房地産業繼續發揮提振作用。
從财富積累看,許多國家房地産價值占該國總财富的一半左右或更高。英國曾有一項調查估計,房地産價值占該國總财富的比率高達 73.2%。在中國,從家庭來看,房地産價值大約占家庭财富的 7 成左右。從全社會看,以房價尚算穩定的 2021 年的數據推算,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爲 10139 元 / 平方米,商品房交易面積 179433 萬平方米,僅此一項當年交易對應的财産量就達約 18.19 萬億元。若把存量房都折價計算,全國房産财富規模至少有三四百萬億。全國城市與建制鎮中未建造房屋的土地的價值還未包括在内。對這麽基礎性、巨量的資産,其價格漲跌不僅對政府的财政收入影響顯著,而且對大衆心态、投資與消費支出和社會秩序也具有重大影響:價格上漲會帶來 " 财富效應 ",業主的淨資産增加,投資與消費信心會增強,家庭支出上升,全社會的交易增加,進而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反之,價格下跌則可能導緻 " 資産縮水 ",甚至引發恐慌性抛售。業主會減少投資與消費,市場狀況進一步惡化。當房産是家庭主要資産時,在失業、收入下降但還必須還月供的條件下,業主可能陷入生活困境甚至信心崩潰。所以,從穩定财富價值和提升大衆信心角度看,确保房地産業穩定、健康發展,十分必要。
第三,隻要經濟存在波動,就需要實施宏觀調控,而房地産業則是調控的重要着力點。
房地産業是資本密集型産業,且通過前向、後向和側向關聯,建立起綿長、複雜、立體化的産業鏈網絡,對 GDP 增長、就業和财政收入的影響顯著。一般說來,房地産業穩定增長時,整個國民經濟增長也會比較穩定、健康;當房地産業快速增長時,往往産生較強的 " 乘數效應 ",使經濟呈現繁榮景象;反之,若房地産市場下行,則會加重經濟下行壓力。因此,房地産業也就有了經濟 " 穩定器 " 與 " 加速器 " 的功能,成爲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和着力點。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美國就通過低利率等政策推動房地産市場繁榮,從而改善了就業與經濟狀況。但未把握好節奏,在 2008 年,由于按揭政策過松和次級貸款證券化等原因,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而此後美國按揭貸款政策的收緊,又造成了房地産市場的衰退,進而拖累了經濟的恢複。這次金融危機也波及中國,但中國通過調整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刺激房地産交易和投資增長,有效扭轉了經濟下行趨勢。這說明房地産政策在短期内對經濟具有顯著擴張與收縮作用,必需科學、靈活把握。在今後的經濟調控中,特别是振興經濟時,仍需要房地産業作爲着力點,發揮重要作用。
基于理論分析、行業發展狀況和目前樓市的情況,還可從更多角度論述中國房地産業的支柱地位具有長期性這個判斷。有些人認爲中國的房地産供給已過剩,有些人認爲中國的城市化過程已趨于結束,還有些人認爲中國的人均居住面積已達到發達國家的天花闆水平,從需求上難以支撐房地産業繼續發展,因此,房地産業的支柱産業地位已難維持。房地産業的确不會再像高峰時期那樣發展,但結構性的短缺需求、改善性需求和城市更新改造活動仍然存在,對應的投資需求仍很大。
(此文刊于中國房地産報 11 月 18 日 11 版 責任編輯 蘇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