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遠 别 對 生 活 冷 感 |
《愛情公寓》裏的 " 宛瑜 " 重新火了。
當年她因爲與展博對未來的計劃完全不同而選擇離開,很多觀衆看不到愛情故事的圓滿結局直呼爛尾,甚至覺得這個女性角色莫名其妙。
▲《愛情公寓》
多年以後,人們猛然回頭發現,從前被質疑、被讨厭的女性角色,才是我們今天想要成爲的人間清醒。
觀衆在進步,當下的國産劇卻在返古。目下都市劇裏的女性戲,不是在談兒戲的戀愛,就是在演刻闆的職場女性或者痛苦抓馬的媽媽。
這種價值錯位非常奇怪。井噴的 " 大女主 ",哪怕主打 " 女性獨立 ",仍然服膺老舊的傳統叙述,甜寵和虐戀才是亘古不變的内核和主題。反而是十幾年前的都市劇,裏面的女性要新潮得多。
在傳統的叙事中,兩情相悅的圓滿結局,是結婚生子。《愛情公寓》裏的展博,也是這樣向往未來的:三年後,他會在最好的城市,有自己的事業、家庭和孩子。
宛瑜明明也愛展博,按 " 浪漫愛 " 的叙事邏輯,戲演到這裏,女方應該自動納入男方的未來構建,相顧一笑深情相擁,然後鏡頭在羅曼蒂克的配樂下虛化拉遠就完事了。
宛瑜當初的被質疑與今日的被理解,正因爲她是親自把愛情童話打碎的人。當愛情與自我發生沖突的時候,宛瑜把自我價值的實現放在了愛情之前。
比 " 宛瑜 " 更早,國産劇創造過一系列從傳統叙事出走的都市女性形象。
千禧年後,中國城市發展迅速,爲女性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很多年輕女性來到發達的都市群摸爬滾打,寫就了有血有淚的女性故事。
首先要提的,當然是《粉紅女郎》。在尚未經曆愛情、未被生活錘打的年紀,小時候的我隻把它當爽劇看。現在經曆了一些世事之後回頭重溫,這部劇确實是超越時代的精品。
▲《粉紅女郎》
朱德庸的原著本身,成功塑造了四個性格各異的女性形象。四位主演的選擇,也非常恰如其分,無須在劇本中特别标簽,觀衆一眼就能分清誰是誰。而且,她們都不是傳統國産劇裏的女性。
劉若英演的 " 結婚狂 ",跌跌撞撞、天真單純。劇本對這個角色的诠釋,并不是簡單地打上一個 " 恨嫁女 " 的标簽。
▲《粉紅女郎》
觀衆知道,結婚狂之所以恨嫁,是因爲她來自單親家庭,從小自卑,想盡快結婚給媽媽一個交代,不想令母親失望。
張延飾演的 " 男人婆 " 是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發展的打工人,不要愛情,隻要事業。
▲《粉紅女郎》
不過男人婆也不是扁平的脾氣不好、态度強勢。她是一個十分謙虛,充滿鬥志,具有敏銳的商業洞察力和果斷的行動力的職場女性,一切靠自己,可比現在的職場大女主靠譜多了。
哈妹呢,第一代飯圈女孩。清純俏麗的薛佳凝,演活了千禧一代年輕人的氣質,哈韓、哈日、哈電腦,不懂男人,隻懂追星。
可她不是盲目的瘋狂粉絲。當哈妹遇到綁架自己偶像的私生飯時,她簡直就是理性追星的典範,正直又清醒。講真,粉絲文化在中國發展那麽多年了,還很少有追星女孩出現在我們的影視作品中。
萬人迷無疑是《粉紅女郎》裏最出彩的人物形象,陳好實力演出了什麽叫 " 風情萬種 ",她愛物愛美愛男人,一眼看去像極了傳統叙述中愛慕虛榮的 " 狐狸精 "。
爲什麽這樣的女人男女通吃、大受歡迎?因爲她又是一個性格不失可愛的鐵憨憨,清醒的獨立女性。
▲萬人迷就是個鐵憨憨
這四個生活在上海的女孩,沒有一個被套進 " 都市女性 " 階層想象的模子裏。方小萍是幼兒園老師,萬人迷是化妝品櫃姐,最有事業心的茹男也隻是換了幾次工作的打工人而已。她們住的房子也算不上豪宅,而是質量有問題、賣不出去的毛坯别墅。
沒人含着金鑰匙出生,也沒有從天而降的金手指,每個女人都是立體的女性。世紀初誕生的上海女子圖鑒,比現在的制作有血有肉得多。
在新世紀積極樂觀的社會情緒下,一切皆有可能。因此,那時的都市劇,有不少有趣的女人和有趣的人生。
《粉紅女郎》後不久,另一部女性經典劇《好想好想談戀愛》應運而生。這部劇是中國版的《欲望都市》,主角人設和大體框架基本與原作一緻,但它的本土化改造,讓中國女性觀衆更有共鳴。
▲《好想好想談戀愛》,時髦的譚艾琳。
蔣雯麗飾演的譚艾琳是作家兼書吧老闆、有才華的知識女性。她追求精神契合的理想愛情,和伍嶽峰分分合合。
可愛情上頭不代表她會失去自己,當她明白伍嶽峰就是一個女人叢中走馬觀花的多情男,即使他離了婚恢複單身,即使她還愛他,譚艾琳最終還是選擇放手。
▲《好想好想談戀愛》
陶春是電腦軟件設計師,追求傳統婚姻和家庭價值,對婚姻的向往相當急切。曆盡艱辛之後終于結了婚,婚姻又波折頻生。她終于下定決心跟老公分居,卻在再次看見老公的時候忍不住抱住他。
放到現在簡單粗暴的輿論邏輯裏,陶春很可能立刻被貼上 " 婚驢 " 标簽。但那時候的觀衆明白,陶春就是這樣一個人,可以爲了結婚付出所有熱情,堅定地守護自己的婚姻隻是她個人的選擇。
▲《好想好想談戀愛》陶春
黎明朗符合大衆對職場女性的普遍印象,作風十分幹練,氣勢咄咄逼人。但這個女人也不是扁平的 " 男人婆 ",在她硬朗的外表下,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忐忑。
她會因爲男友外形出衆而郁悶,一邊說對方徒有其表,一邊擔心失去對方,一邊還要給自己心理暗示友情比愛情重要。
▲《好想好想談戀愛》
毛納則是性轉版的伍嶽峰,得天獨厚的外形條件,讓她在男人當中無往不利,但她是隻談情不談愛的不婚主義者,在當時的文化語境中還是比較另類的。
可毛納最後卻是瞞着姐妹們閃婚的那一個,聲稱在婚姻中找到了歸屬感。
▲《好想好想談戀愛》毛納
看大齡女性在電視裏跟一群男人談各式各樣的戀愛已經夠爽了,這部劇還提出了很有意思的問題:到底什麽是獨立女性?
獨立女性,不是堅決抵制愛情,不是一味抗拒婚姻。你可以堅守自己的家庭價值,也可以選擇保存自己,放棄所謂的理想愛情。
所謂獨立,是我有選擇的權利,我的選擇是基于自己的真實意願,并且我能夠爲自己的選擇負責。
沒有必須要走的道路,也沒有一條道路提供同樣的風景。都是事業型的女強人,當時的國産劇也提供了多種樣本,有腳踏實地的打工人 " 男人婆 " 茹男,有外強中幹的黎明朗,也有《都市男女》裏面雄心勃勃卻體貼同事的喬安娜。
我們已經不太聽到 " 男人婆 " 和 " 女漢子 " 之類的說法了。畢竟,現在的女性個個在職場打拼,在事業上追求成就感和價值感,那樣的稱謂早就過時。
▲《都市男女》
但這些人物傳達的觀念,卻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出自她們口中的金句,很多放到現在來看都是 " 危險發言 ",既前衛先鋒,又有理有據。
萬人迷本人就是一個金句制造機。
比如看透兩性關系的這句:
又比如教人如何對待出軌的渣男,她讓女性之間不要互相傷害,聰明的女人要槍口對外:
再比如她鼓勵女人自己去努力創造美,不要糾結美是先天還是後天:
在情感博主們用父系算法讓女性迎合男性之前,萬人迷成立的 " 女人俱樂部 " 在教女生如何辨别 PUA 套路、警惕壞男人。
在電視節目中罵男人被電話投訴,她一臉困惑地表示:我們批評的,隻是那些惡劣的壞男人啊。萬人迷本人,可是很愛男人的呢。
是不是很熟悉?萬人迷跟楊笠,共享一套金句。
" 男人婆 " 作爲萬人迷的經紀人,說要把萬人迷打造成 " 捍衛女權的鬥士 "。這句話放在今天,分分鍾會炸出一千個警告。她也預想到會有人急得跳腳,提前打好預防針。
多年以後,這套話語在影視劇裏已經銷聲匿迹。
國産劇幾乎很少談論性的問題。《好想好想談戀愛》透過前衛的毛納之口,蜻蜓點水地提過,以金句的方式。
比如," 女人也可以妻妾成群 "" 女人可以像男人一樣尋歡作樂 "" 沒有美好的性愛就沒有真正的愛情 "。
這部電視劇,同時展示了主流社會對單身女性享受戀愛的不認可和不理解。毛納這個角色,在當時的語境中是相對不受歡迎的,劇中有激烈交鋒的橋段,滿滿都是已婚人士對單身女性的惡意。
《好想好想談戀愛》對兩性關系的深度探讨,放在今天依然先鋒。
劇中有一些情節,一方面反映了女性在職場上面臨的性别偏見,被占便宜是分分鍾的事;另一方面,編劇并不認爲女人利用自己的魅力來達成目的是可恥的事情,隻要你明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需要付出代價的時候你硬着頭皮都得還。
在言情方面," 萬人迷 " 和 " 譚艾琳 " 們的下一代,則是另一種形态。她們擺脫了瓊瑤式愛情至上的傳統叙事,敢愛敢恨起來又是一番清新脫俗的味道。
2007 年的《奮鬥》,反映了 80 後一代女性的愛情觀。當年很多人覺得夏琳茶裏茶氣,知三當三,但不得不說,夏琳勇敢而真實地面對愛情,也算是對陳腐的道德桎梏的一次挑戰。
▲《奮鬥》
而且,這個人物很有意思,她在擁抱愛情、爲愛付出的過程中,會不時地自我反思,看到伴侶得意,也想要爲自己創造機會。
我記得夏琳的分手宣言:" 我現在對自己不滿意,我必須像你一樣去努力、去奮鬥之後,我才會長大,我才會對自己滿意。"
這一代女孩子,不再有情飲水飽。作爲女人,她們希望像男人一樣去奮鬥、去成長,去成爲更好的自己。
▲《奮鬥》楊曉芸
她們會爲伴侶的得意高興,也會嫉妒他們唾手可得的機會。這種内在的矛盾,在 80 後一代城市女性身上不少見,卻少有被國産劇表現。
近兩年 "girls help girls" 這個 slogan 已經成爲熱門話題,但國産劇對女性友誼的想象依然蒼白,要麽是互吹互撕無縫切換的塑料姐妹,要麽是女性版的霸總愛上我,要麽是友情淪爲愛情的陪襯。
我很喜歡《好想好想談戀愛》中對女性友誼的處理。
有一場戲,是毛納和譚艾琳同時喜歡上伍嶽峰,毛納爲了友誼主動退出,她約了兩個人出來當面攤牌,但是心裏又感到委屈,越說越激動,情緒快要到達掀桌子的頂點時,毛納突然釋然地笑了,從劍拔弩張一下松弛下來。
這樣的情緒,多麽真實,并不是不嫉妒、不生氣、不委屈,但自我和友情是比愛情高貴得多的東西。
《奮鬥》裏的女孩出身階層不同,離開無憂無慮的校園之後走着不同的道路。她們之間有嫉妒、有誤解,但很容易冰釋前嫌。每一次郁悶、每一次成長,彼此的身影總是無處不在,在台球館裏、在飯桌上、在保齡球館、在咖啡店、在醫院、在心碎烏托邦 ……
一個情節,楊曉芸和夏琳在醫院做手術,都不想被别人知道,隻好彼此互爲脆弱時刻的陪伴者和扶持者。
▲夏琳回國第一個見面的朋友是楊曉芸
《粉紅女郎》的女性友誼更加陽光。
結婚狂偷偷去整容被嘲笑,萬人迷會用自己的例子讓她明白,女孩想要變美天經地義。
結婚狂的感情路不順,一有渣男出現,其他女孩會想盡辦法保護她。
跟鈎心鬥角不同,好朋友之間的競争和争吵太正常了。結婚狂主持了萬人迷的節目,萬人迷生氣離家出走,結婚狂主動示弱。真正的友誼,就是會放下自尊、再度靠近。
我喜歡看真朋友之間的拌嘴日常,平時互相嫌棄,到了困難的時候又無條件地站在對方身邊,親密的女性友誼大抵如此。
我喜歡老劇,因爲它們呈現了現代女性的呼吸和思想。在女人這裏,再小鼻子小眼的事,都值得被書寫、被讨論。
内容編輯:阿柒
來聊聊
還記得哪些國産劇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