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頭圖來自:AI 生成
事情是這樣:
昨天沒什麽事情,出去逛了一圈。回來路上,我騎了一輛單車上坡時,突然從坡上下來個騎單車的小朋友,因爲他沒及時刹車,就撞到了一起。
好在騎得都比較慢,沒什麽大礙,不過,小朋友立刻坐在地上哭了起來。
作爲一個成年人,我肯定不會置之不理,于是停下來去關心他;我看小朋友哭,就安慰他說:" 别哭,摔到哪了?疼不疼?先坐着歇會兒。"
随後他媽媽上來一頓輸出:" 你怎麽騎車的,這麽大的人看不見,就往上撞?" 當時我站在那裏,解釋說:" 你家小朋友逆行了,沒刹住車,我也沒躲開,這事不能全怪我吧?"
後來經過一番溝通,對方覺得理虧,帶着強硬的姿态就走了;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我一開始沒有去安慰小朋友,而是站在一旁,等他哭完再和他父母講道理,對方是否會更加尊重事實呢?
這讓我有了一個新思考:不随意給别人提供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火了很長一段時間。
工作中,員工要上級的認可與關懷,這種鼓勵就是一種情緒價值;生活中,朋友之間的傾聽和共情,也是一種情緒價值。
可你有沒有想過,當我們索要情緒價值時,究竟在尋求什麽?從表面上看,用兩個詞來概括再合适不過:一是 " 哄 ",二是 " 認同 "。
我查了一下資料,哄是一種溝通方式,在一方需要情感安慰或理解的時候使用。
這種方式基于對對方感受的認同和尊重,即使雙方對事情的看法不同,爲了對方的情緒好,會采取溫柔的态度來處理。就像在情侶關系中,哄體現了對伴侶情緒狀态的敏感和願意爲關系和諧做出努力的态度,它不是簡單的欺騙,而是基于對關系長遠考慮的互動方式,旨在通過情感共鳴來解決沖突。
注意,這裏說的是:需要情感安慰或理解時,因此,哄更多是短期情緒管理;而認同呢?是基于事實。
什麽是事實?
小朋友逆行屬于事實,她摔倒了屬于事實,她坐在地上哭,也是事實,我進行了安慰,也是事實。
然而,要解決事實中的問題,要基于客觀現實基礎進行分析。類似于,停下來,雙方冷靜地讨論誰應該爲事故負責、各自需要承擔哪些責任,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式。
畢竟,哭真能解決問題,那我也應該坐地上哭一場。
不過,現實中大多人遇到事情,都會選擇 " 哭 ",這裏的 " 哭 " 不僅指流淚,是在面對不順心的事情時,通過情緒化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比如:
工作中,有些人感到壓力大,通過抱怨博取領導同情,希望領導或同事減少對他們的要求。
這種行爲能夠短暫地減輕個人壓力,但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影響團隊合作和信任,因爲下次,别人也可以采用此類辦法。
生活中同樣,一個人跟家人産生矛盾,誇大自己的委屈來獲取對方的理解與支持,這種行爲可以短暫地平息沖突,但會讓人忽視問題的真正根源。
因此我說,情緒價值是道 " 安慰劑 ",不代表真正的問題解決。情緒價值當然有用,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麽現在的人,越來越需要情緒價值?
02
任何一個概念興起,我們都要考慮市場行爲。
情緒是一種生産力,是推動市場行爲的力量之一,在還沒有 " 情緒價值 " 時,人們用 " 社會支持 " 或者 " 情感支持 " 來描述和情緒有關的互動。
這些詞的意思很簡單,在社交中,人們相互安慰、鼓勵和關心别人,幫助對方渡過心理上的難關。
很早時期,品牌廣告剛剛流行時,許多産品在宣傳時會特别強調情緒方面的内容,類似于,洗衣粉廣告不說清潔效果多好,而是展示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通過畫面對比,讓人對産品産生情感認同。
這種價值渲染,能夠吸引更多人去購買,因爲它超越了産品本身,觸達了内心。
但是,商業世界中永遠存在競争。如果一件事能讓别人成功,把宣傳轉化爲利益,那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模仿和參與。
因此,情緒逐漸成爲了 " 營銷 " 切入點,在我看來,這種行爲隻是利用了人性弱點,通過情緒控制來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
不信,你想想看,假設一件商品或者一個品牌,去掉所有的情緒包裝,它還能剩下什麽?它還有什麽能夠打動人心的地方,或者能讓消費者産生共鳴的内容?
前兩天我去朝陽大悅城,逛了 Lululemon 和迪桑特。
說實話,真不明白爲什麽那麽多人喜歡去 Lululemon;它的男裝區域看起來和優衣庫差不多,貨架上挂的衣服亂八七糟。
而且,随便一件衣服價格都在 1000 元以上;相比之下,迪桑特的商品陳列顯得更用心一些,至少讓人覺得品質很好、很有檔次。
所以,當情緒被植入到宣傳中時,會給人一種幻想感,這種幻想感,無疑是一把賺錢的 " 金鑰匙 "。
社會心理學中,有兩個概念叫符号消費(Symbolic Consumption)和情緒依附(Emotional Attachment)說,當情緒被植入到一個産品或品牌上時,它不僅是商品本身,更是通過情感與消費者建立了一種深層次的聯系。
現在停下來想想,如果去掉符号和情緒依托,商業還能剩下什麽?還能如何吸引消費者?或許,隻剩下冷冰冰的交易。
毋庸置疑,情緒無疑是一種推動消費的力量,一種先進生産力;不僅如此,情緒在工作中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03
前段時間查資料時,看到一個有趣的例子。
有個叫埃爾頓 · 梅奧(Elton Mayo)的人,他想研究如何提升企業的生産效率,做了很多嘗試,比如跟工人聊天、改善工廠的燈光和工作環境,看看這些會不會有幫助。
首先,他做了兩個實驗,一個照明實驗,另一個福利實驗。
照明是調整工廠裏的燈光亮度,看看對生産力有沒有影響;福利實驗是改善員工福利,看看能不能提高工作積極性,結果很平淡,對生産力沒有什麽太大的影響。
但是,第三個訪談實驗卻發生了變化。
他發現,很多工人不願意工作,問題不在工作本身,而是他們心裏有一些情緒問題,或者有未解決的心理困擾。
有個工人對工資不滿,是因爲他擔心妻子的醫藥費;還有一個工人不喜歡她的主管,因爲那個主管讓她想起了自己讨厭的繼父。
雖然訪談結束後,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但工人們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因此,生産力有所提高;後來,這個實驗被稱作霍桑實驗。
而梅奧認爲,作爲管理者,具備傾聽意識,就能提升他們的滿意度和生産力。
反複琢磨下,所謂傾聽不正是提供 " 情緒價值 " 嗎?别人吐槽時,你聽一聽,安慰他說幾句," 别擔心,會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 這樣做就在給予情感支持。
不過,你知道嗎?情緒會傳遞。
前天早上,我還在睡懶覺,我爸突然打來電話,催我結婚。他說國慶節老家很多人辦婚禮,他還給了不少份子錢,問我怎麽還沒帶對象回去,還擔心收不回份子錢。
然後一頓批評,我一時沒忍住就回了幾句,結果我們吵了起來。挂了電話後,我還沒完全清醒,心裏卻覺得特别郁悶,大清早的到底幹嘛呢?
後來整整一天,我啥事兒都沒幹,就一直沉浸在這種負面情緒裏,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能控制情緒,但它會悄悄地影響我們。
因爲當人受到外界刺激時,信息會傳遞到大腦,大腦産生情緒,再通過神經傳遞信号給身體,我們就會做出動作或語言上的反應,這些反應還會被儲存下來,形成記憶,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神經遞質和激素在相互作用。
情緒之所以複雜,是因爲記憶複雜,記憶能記住情緒。
比如說:
我們記住了快樂,所以我們堅持讀書、鍛煉,或者大肆購物、賴床不起來;我們記住了悲傷、憤怒和恐懼,從中吸取教訓,或者一直陷在裏面走不出來。
甚至,我們記住了疑惑、迷茫,所以,會不斷地發現、探索,甚至開始好奇自己生活的意義是什麽?
說簡單一點,情緒是一種很高級的反應和記憶,作爲人類,我都不敢相信,自己過剩的意識反應完全是由外部環境所造成的。
因此,情緒像擊鼓傳花一樣在人與人之間傳遞,最終影響心理健康。既然這樣,給别人提供情緒價值,真的總是好事嗎?
04
我覺得未必。首先,要建立一個新的認知:
所謂情緒價值,是一個人能夠 " 接住 " 你的負面情緒,把它消化掉,然後轉化爲積極的情緒再傳遞給你,這才是正确的情緒價值。
負循環的情緒價值是這樣:當一個人不斷接收别人的負面情緒,卻消化不掉,也沒辦法轉化,結果把壓力不斷在大家之間傳遞,讓情況變得更糟。
有朋友抱怨現在很多人失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機會,創業也沒有什麽好項目。你聽了之後也跟着附和:" 是啊,現在大環境确實不好,機會真的很少。"
這樣一來,大腦就會不自覺地把消極的信息記下來,慢慢變得悲觀。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你可能更容易産生負面情緒,影響判斷和行動。
意大利帕爾馬大學的裏佐拉蒂教授(Giacomo Rizzolatti)做了一次關于猴子大腦的實驗。
他發現,當猴子做某個動作時,腦子裏的某些神經元會被激活。更有意思的是,當猴子看到别的猴子,甚至人,做同樣的動作時,那些神經元也會被激活。
猴子的大腦分不清 " 自己在做 " 和 " 看到别人做 " 之間的區别,這些神經元就像一面鏡子,能把别人的動作反映到自己的大腦裏,所以它們被叫作 " 鏡像神經元 "。
後來,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中也有這種鏡像神經元,廣泛分布前皮質、頂葉皮質層,這些神經元不僅對動作有反應,還能對表情、情緒有反應,這就是爲什麽情緒會 " 傳染 "。
我們看到别人臉上有恐懼的表情,你也會感到害怕;看到别人開心地笑,你的心情也會變好,有時候我們會說:" 我能感受到你的悲傷。" 這話是有科學依據的。
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抱在一起哭成一團,就是因爲他們情緒在互相影響和感染,所以,我們應該把對情緒的認知停留在情緒上,不能混淆情緒和事實的關系。
不然,真會被情緒影響,失去對事情的客觀判斷。
以前我看過一本書,書名忘了,裏面提到中國式教育的問題。書中說,富裕家庭在教育孩子時,會讓孩子先哭一會兒,等他冷靜下來再講問題。
窮人家孩子不同,孩子一哭一鬧,家長會立刻哄他,給糖果獎勵。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優先選擇情緒化表達。
你不信的話看看,很多成年人現在遇到問題,是不是也是情緒先行?所以,提供情緒價值也對,也不對。
對的地方是,面對 " 巨嬰 ",哄一下,讓他冷靜下來再講道理,他能聽進去。不對的地方是,爲什麽我們開始把情緒放在處理問題的首位了呢?
反正我覺得,不要把 " 情緒價值 " 放在第一位。理性之美讓人知道,懂得收起一些棱角,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
總結
每個人,應當 " 自醒 "。
總是向别人要情緒價值,自己就成了 " 情緒喂養機 ",真正成熟和智慧的人,從不會讓别人爲自己的情緒負責,不是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