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的一天,有人嘲笑王霸:" 你自己一個窮人,卻四處幫助别人,鬧得自己還經常餓肚子,真是好笑!"
王霸卻不以為意,而是反駁說:" 正是因為我是窮人,我才知道窮人的難處,願意幫助他人,不是我好笑,而是你無知!"
彼時的王霸,不過是一個看管監獄的小吏,如果還要給他做一個人設,那就是 " 一個有志向的小吏 ",而且,他還從來不掩飾自己的遠大志向。他多次公開說,自己不喜歡做一個小吏,自己人生的高點絕對不是一個小吏。
有人就揶揄他:" 你既然不喜歡做小吏,為什麼不趕快辭了這個職務,去追逐你的夢想呢?"
王霸卻很理智地回答:" 連一個小吏都做不好,怎麼能做更大的官呢?小吏這個職位就是我的磨刀石啊!"
人家這才叫沉得住氣,修煉自己,等待時機,真是一個聰明人啊!這樣的人,欠缺的也隻是一個機遇而已。
機遇很快就來了,劉秀起事了,王霸看到了機會,馬上帶着幾十個人去投奔劉秀。但是,這幾十個人也不是吃苦的主,跟着劉秀打生打死,一個個都受不了苦,最後都離開了劉秀的部隊。
劉秀自然也知道這種情況,自己剛開始創業,很難留住人,但是,王霸卻沒有走,這讓劉秀很好奇。
有一次,劉秀找王霸聊天,就問他:" 跟你來的那幾十個人都走了,你怎麼不另謀高就,為什麼還要在我這吃苦?"
王霸誠懇地說:" 那些人看到在您這裡,不能馬上得到好處,所以,他們選擇另謀高就。我卻知道一件事,真正的好處,并不是能馬上獲得的,對現在的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付出,所以,我願意在您這裡吃苦。"
說得多好啊!給王霸點個贊!不願意吃苦,吃一輩子苦;人生隻有先苦才能後甜。
網上有一個段子,跟王霸的意思差不多,大意是:當天就拿工資的是臨時工,一個月才拿工資的是打工的,一年才拿工資的是經理人、老闆,幾年才能拿工資的是投資人。
王霸的志向很遠大啊,人家畢竟是按月拿過薪水的人,期待的是更高的薪水,眼界、見識、胸懷确實不一樣!
劉秀這個創業沒多久的老闆,看到居然還有這麼有遠見的下屬,感動得稀裡嘩啦,拉着王霸的手說:" 兄弟,你這才叫忠誠,等将來我的事業有成,絕對不會虧待你的。"
王霸領軍作戰,對士兵很好,對陣亡的士兵,他都要用自己的衣服裝殓他們,對于那些受傷的士兵,更是恨不得時時刻刻照料,時常噓寒問暖。
有人不知道王霸為什麼要這麼做,就問他:" 你作為軍中主帥,沒有必要做這些小事,這樣太辛苦了!"
王霸聽了,感慨地說:" 都是一條命,我怎麼能以貴人自居呢?他們為了大家都事業,受傷甚至失去生命,我這點辛苦又算什麼呢!隻有真正做到愛兵,才能受到士兵的愛戴,隻有這樣,咱們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啊!"
劉秀很欣賞王霸的這種遠見,經常誇獎他,還拿他做标杆,訓誡手下的人說:" 跟敵人相比,咱們沒有什麼優勢。但是,正是因為真那麼弱小,更要懂得仁愛,這樣才能提升士氣,咱們的軍隊才會有勝算。沒有了仁愛,等待咱們的隻能是敗亡。"
王霸對士兵如此愛護,自然也得到了士兵的擁戴,王霸的軍隊到了戰場上,士兵一個個都拼死效命,王霸的軍隊也取得了很多勝利。
到了公元 37 年(光武帝十三年),劉秀封王霸為向侯,讓他去邊塞防守,應對匈奴、烏桓的聯合侵擾。
王霸親臨一線,跟對方多次交戰,也感受到了匈奴、烏桓強橫的戰鬥力,知道靠武力隻能解決一時的問題,要想長時間換取邊境和平,隻能另想對策。
一段時間以後,王霸大膽地上書光武帝劉秀,提出來跟匈奴和親的對策。在奏書中,王霸說道:" 匈奴勇猛強悍,實在是勁敵。如果戰争這麼打下去,時間一長,我朝受到的損失反而更大。咱們朝廷剛剛成立,軍隊實力還很弱小,不能一味地靠武力來解決邊境問題。匈奴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所圖的無非就是一些财物,不如跟匈奴和親交好,這樣換來邊境短時期的和平。臣認為,這是當下最合适的對策,請陛下考慮一下。"
上這封和親的奏書,也是一種勇氣啊,王霸這個人,真是勇于任事!但是,鼓足勇氣才敢做的事,往往也會招來非議。
王霸自然也不例外,王霸這封奏書得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也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大臣對劉秀說:" 王霸這簡直就是賣國賊的行為。他身負要職,不想着報效朝廷,解決邊患的問題,而是漲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匈奴人是很強悍,但是,這不是妥協的理由,隻要咱們堅持長期用兵,遲早有一天可以徹底滅絕他們。"
這也是一個方略,對這種邊患,徹底滅絕也是長治久安之計。但是,王霸的策略,也是謀國之言啊。
縱觀曆史各個朝代,為什麼很少有王朝鐵了心跟異族幹到底呢?按照華夏的土地資源和人力,真要鐵了心去做,這絕對是可以做到的。
不得不說,很多王朝的小算盤也是打得很響的,怕是外患未除内憂先至啊。就跟有些人遇到别人欺負自己,也就嚷嚷幾句,真要去跟人家幹一仗,權衡利弊得失,算了,罵他幾句得了。
在劉秀面猶豫不決的時候,王霸的奏書又來了,他在奏書中誠懇地說:" 以前陛下面對強敵,從來不以弱者為恥,而是暫時退讓,以小利避強敵,這才有了今日的天下。陛下對比一下,咱們朝廷現在跟以前又有什麼不同?對待匈奴,不妨先忍一忍再說。臣多次跟匈奴人作戰,深知咱們跟人家的差距,希望陛下早下決心。"
這一段,其實也告訴了咱們一個職場智慧,你看,和親的對策,大多數大臣都反對,劉秀為什麼還猶豫不決,難道不應該是少數服從多數嗎?不是!
領導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想法,跟他想的不一緻,但是,他又不能站出來支持少數人,所以,碰到一些決策的事情,領導才會猶豫不決,其實,不是他沒主意,而是大多數人不符合他的想法。你仔細琢磨一下,是不是這個道理。
劉秀召見了邊關将領,了解一下真實的情況,也是為了堵住那些反對派的嘴,這幫邊關将領自然是有一說一,都說匈奴不能小看了。
劉秀這才決定,聽取王霸的建議,跟匈奴和親,暫時退讓,換取邊境安甯。
王霸的勸谏,讓劉秀改變了對匈奴的政策,也讓無數将士避免了戰争傷亡,讓剛剛建立起來的東漢王朝逐步站穩了腳跟。
一段時間以後,王霸的對策起到了效果,邊境果然安甯了,邊境危機因為采取了正确的對策也得以化解。
【子霄讀史感悟】
有想法,有志向,該說的時候,一定要說出來。王霸身為一個小吏的時候,直言自己想做大官,這無可厚非,人家隻是把大多數人想說卻不敢說的話說出來而已。
堂堂正正地說出自己的志向,簡單直接地跟領導提出自己的訴求,明明白白地跟朋友有一說一,未嘗不是好事。有時候,很多話,沒有必要遮遮掩掩,更不要說假話唱高調,為 XX 事業奉獻終生,這純屬是扯淡,作為領導,應該警惕那些大公無私唱高調的下屬,這樣的人,不重利益卻圖虛名,不是所圖甚大就是心裡有鬼。
如果你有朋友,經常跟你說一些騙鬼的話,這樣的人,往往不可信,至少你不能輕信,動不動就提大義說大局,這樣的人,不是蠢,就是壞。
你覺得是這樣嗎?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