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作者羊村力工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衆号:
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ID:beitao666
作者:羊村力工
設計 / 視覺:壯壯
張繼科事件被幾度發酵,早已經不是一個偶像吃瓜事件。
随着 @人民日報發聲「中央政法委長安劍:張繼科刷屏,要查清三件事」,将事件定性爲嚴肅的法律問題。
張繼科多個商務代言品牌均已發布聲明,終止與其合作關系。
在官媒的熱評中,這被認爲或許是一個開端,讓體育圈原本畸形的權力結構和價值體系得以改善。
但和所有熱點一樣,張繼科事件在一陣聲浪裏迅速點燃,兩天後又迅速熄滅。
而對熱點的追蹤,承擔着描摹時代的功用。
當我們回顧這場無疑會進入史冊的事件時,除了高昂的情緒之外,也看到了幾個留下的問題:
1
這一次,不止是「姐姐來了」
4 月 2 日,李微敖在個人公衆号上披露了更詳細的事件細節,張繼科事件就此引爆了整個互聯網輿論場。
張繼科的搜索指數在 4 月 3 日達到高峰
「奧運冠軍、偷拍、女明星、将私密視頻抵賭債」等一系列關鍵詞,讓這次事件在娛樂圈、體育圈、法律圈、女權圈迅速點燃。
微博、微信公衆号、抖音、小紅書等各大社交平台發酵出了不同形式、不同風向的大衆讨論。
在與張繼科相關的全部信息中,
提及頻次最高的詞語依次爲景甜、張繼科和記者
微博是本次事件最核心的輿論博弈場,承擔了更專業和更有深度的公衆議題讨論。
4 月 3 日,網友在微博自發地創建了 tag# 隻有景甜是無辜的 #,并于在 4 月 4 日登頂熱搜,閱讀次數 2.2 億。
在這一 tag 底下,熱度不斷攀升的話題是:" 爲什麽記者知道保護敲詐勒索的罪犯隐私,卻不知道保護受害的女性?"
這一讨論源于博主 @是段小姐來了 搬運了 @水木丁 的文章,文中提出觀點:
「記者李微敖雖然頭鐵地曝光了張繼科,但沒有保護受害者景甜的隐私,卻保護了敲詐勒索的罪犯 S 先生。」
加上李微敖對加害者 S 先生的态度暧昧,劍指李微敖居心不良,其心可誅。
随即,話題 # 怎麽看待李微敖公開景甜名字 # 迅速引發熱議,有約 32 萬人參與了由 @鳳凰網娛樂 發起的投票:
「有人指責李微敖公開景甜名字造成二次傷害,你認同嗎?」
結果顯示,有 25 萬人選擇了「受害者的個人信息應予保護」,36 萬人點贊了這一結果。
李微敖被推向風口浪尖後,很快做出了回應:
但網友顯然并不買賬,這一條微博的評論區也迅速被攻占。
除了追問 S 先生是誰,以及質疑李微敖與 S 先生之間的關系外,熱評裏更多的情緒是失望。
身爲記者的李微敖,爲什麽對同情女性當事人沒有興趣?爲什麽沒有考慮過惡性事件對受害者造成的影響?
抖音則是本次事件的女性聯盟陣地,一場令人動容的「girls help girls」的集體活動正在這裏進行着。
在景甜的抖音賬号裏,幾乎每個視頻評論區裏都能看到抖人們自發在刷屏。
有善意寬慰的:
有默默守望的:
還有女孩号召大家:「我就在這兒崗,我看誰還敢犯賤。」這句話成爲了熱評中最醒目的标語。
爲了抵制私密視頻流出,抖人們還自發組成了「守護景甜小隊」。
每個人都帶着整齊的格式和文案,在各個營銷号的評論區反複詠唱「拒絕視頻流出,保護女方隐私」。
并且發動大量人員點贊點到頂部。
如果看到有人求片、求資源,就馬上開怼。
正在抖音發生的「女性情誼」不僅令人感懷,也讓人感到一絲欣慰和安心。
有這種趨勢:狗仔娛記關注女性受害者的一舉一動,卻讓男性當事人完美隐身的行爲正變得越來越讨人嫌。
正如一位抖音網友所說:「覺醒的女性越來越多了 ......2023 年的紫微星是千千萬萬個站起來的女性。」
除此之外,張繼科事件也帶動了虎撲發起一場正義革命。
在虎撲步行街,關于景甜的熱門帖子評論區中不乏有網友挖出陳舊的「包養黑料」。
用更陳舊的蕩婦羞辱攻擊景甜,諸如:「張繼科不是好人,但景甜肯定也不是好東西。」「一個巴掌拍不響!」
但在熱評中,虎撲男孩狠狠地給他們上了一課:
「不要讓任何娛樂化的讨論稀釋張繼科事件的惡劣性質。我們要關注的隻有:張繼科犯錯,甚至犯罪,停止對女性開炮并評頭論足。」
與此同時,熱評中「真有垃圾要視頻啊」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其他虎撲用戶的大力支持和不斷跟樓。
你應該注意到了,在張繼科事件中,網友如此團結且正能量,在以前簡直難以想象。
讓人忍不住歎出一句——
2
今天的景甜,當年的阿嬌
2008 年「豔照門事件」發生,張柏芝、阿嬌等人作爲受害者,她們還是得出來哭着道歉。
身處輿論暴風眼的阿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淪爲蕩婦羞辱的對象,被成人商品無下限消費。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景甜,和當年的阿嬌,呈現出完全相反的局面。
有相當一部分的微博網友達成共識:「豔照門受害者如果身處當下,一定不會遭受當年的待遇。」
從前陣子「女性被造黃謠」獲得全網熱議,到如今李微敖爆料張繼科,今天的輿論環境早已不是多年前港星被曝光豔照之後的孤立無援。
互聯網上輿論環境似乎正在變好,但讓人擔憂的事依然存在。
張繼科事件後,景甜與張繼科官宣分手的文案被各大營銷号翻出。
輿論也在有意識地被引導:景甜被傷害後不出惡聲被譽爲「君子斷交」,默默承擔了一切被贊揚爲「做人體面」。
值得細思的是,如果受害者不是景甜而是其他負面新聞纏身的女星,是否依然會招緻攻擊、惡評和謾罵呢?
在張繼科事件發酵之後,很多社交媒體上還在熱烈讨論要如何杜絕這樣的慘劇。
有人說,女孩在親密關系中絕對不能接受拍私密照、裸露視頻的邀請。
有人則說,當代女性就要保護好自己,不要戀愛腦,專心搞事業。
這很容易理解,最現實的解決方式當然是:在混沌的世界中,女性要做好防守的職責。
但這早已不是第一次女性爲受害者的惡性案件,似乎每一次女性成爲受害者,網絡上必然會出現類似上述這些讨論。
比如女孩搭乘滴滴順風車不幸遇害後,總會有媒體或個人發布類似「女孩應提升自我防範意識」「女性出行安全指南」「生而爲女性,我很抱歉」等内容,告誡女性應承擔保護自己的責任;
比如轟動一時的唐山打人事件後,甚至有人認爲,女性的穿着和行爲也應爲被施暴擔責。
圖源:展覽《當她們被侵犯時,她們穿了什麽》
然而,沒人指出這當中的荒誕——
說女孩子要注意安全,穿着不要暴露,不要拍性愛視頻,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譴責受害人,營造一種「你不是一個完美受害者你活該」的輿論。
說女孩子要自我保護,女性已經活得很小心翼翼了,有用嗎?作惡者不是仍然不絕嗎?
試問一個女性要多防範才能讓自己不遇到作惡的歹人?我想大家都給不出一個答案。
因此,不要再告誡女性該幹啥、不該幹啥。
如果這件事帶給我們的是這樣的反思,那我們不如不反思。
在張繼科事件中,女性身處的隐蔽「圍剿」還有許多沒有引發廣泛的議論。
比如,爲什麽在兩性關系裏,每當隐私曝光時,總是女方受到的傷害更大?
比如,2023 年《黑暗榮耀》大爆,完全「反灰姑娘」的惡女成了女主角。
女性觀衆不再需要她善良、正确,不再期待她擁有愛情,而是想看她憤怒,看她爆發破壞性的生命力。
但什麽時候起,大衆才能接受現實中的女性受到傷害後有發洩憤怒的欲望不是原罪?
最後,如果通過張繼科事件,得出的是:
「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保護受害者隐私」「探讨偶像的道德标準」「談論如何在更廣闊的社會空間裏實踐 girls help girls 運動」,此事件無疑可以是一個好的開端。
但如果我們的社交網絡輿論場裏,依然充斥着「女孩要乖」的「自我規勸」。
下一個張某科離我們或許并不會太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