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ssia Beyond
利維坦按:
人類曆史上的大屠殺事件屢見不鮮,僅上世紀二戰納粹屠殺近600萬猶太人就已足夠觸目驚心,不過,與這種人所共知的曆史事實相比,卡廷屠殺則是在事發幾十年之後才被世人所知。根據1990年蘇聯解密檔案的内容,證實了在1940年4月3日到5月19日期間,有21857名波蘭戰俘在不同刑場中被殺。曆史學者格哈特·溫伯格(Gerhard Weinberg)認為,斯大林的目的是通過大規模處決其軍事人才的方法,來削弱一個潛在的未來波蘭的軍事實力。
在網易雲音樂搜索【利維坦歌單】,跟上不迷路
我們有一個新号【利維坦行星】,可以關注
縱觀曆史,許多領袖都曾通過下達命令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有時甚至多達數百萬人;在現代,這種情況的典型代表或許就是希特勒和斯大林這樣的人,然而,他們是以一種有些抽象的方式造成的這些死亡,而非直接、親手殺死了那麼多人。這就把我們引向了今天的話題——是誰親手殺死了最多的人?再換個積極些的角度,又是哪位可敬的捍衛者親手拯救了最多的生命?
論及這個問題的消極一面——也就是"親手殺生者",人們或許會提名保羅·蒂貝茨(Paul Tibbet)準将和查爾斯·斯威尼(Charles Sweeney)少将,或是他們各自的投彈手托馬斯·費爾比(Thomas Ferebee)上校和科米特·比恩(Kermit Beahan)上尉,他們分别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前者造成的死亡人數在7萬至14萬之間,後者的死亡人數在6萬至8萬之間,這一記錄顯然難以打破。
然而,曾經有一場更加聳人聽聞的大屠殺狂歡,其始作俑者也更符合"親手殺生"這個分類,此人正是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記載的史上"行刑最多次的劊子手"——斯大林手下的瓦西裡·布洛欣(Vasili Blokhin)。
瓦西裡·布洛欣(1895-1955)。© Rare Historical Photos
1895年,瓦西裡出生于一個俄羅斯農民家庭,一戰時,他在沙皇軍隊内服役,很快就通過手裡的"髒活"(chernaya rabota)積累了名聲:他因擅長秘密暗殺、酷刑和處決而得到了斯大林本人的認可。布洛欣在當時的俄羅斯秘密警察部門——内務人民委員部(NKVD,内務人民委員部作為秘密警察機構的曆史可以上溯到1917年列甯成立的全俄肅反特别委員會,俄語簡稱為"契卡"。編者注)——中迅速晉升,最終成為了軍事管制總部的部長,該部門的所有成員都由斯大林本人批準任命,并直接聽從他的命令,做下的髒活隻為了進一步實現斯大林的偉業。
在布洛欣擔任這一職務期間,他監督了許多場大規模處決,并親手處決了幾位知名人物,其中包括蘇聯元帥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Mikhail Tukachevsky),以及他兩位原先的上司、前内務人民委員部領導人。
但是布洛欣最臭名昭著的暴行發生在血腥的卡廷大屠殺中。1939年,就在德國入侵波蘭兩周後,蘇聯軍隊進入波蘭東部。盡管他們沒有正式宣戰,但他們俘虜了超過2萬名波蘭軍官,并将他們關押在蘇聯的集中營裡。
但是要怎麼處理他們呢?這個麼,斯大林畢竟是斯大林:1940年3月5日,斯大林下令處決所有被關押的波蘭軍官。
正因為此,瓦西裡·布洛欣可以說成了人類曆史上直接屠殺最多人的謀殺犯。在28天的時間裡,瓦西裡協助殺害了這大約兩萬名軍官,還親自在卡廷為超過7000名波蘭人執行了死刑,平均每晚親手殺死近300人……
波蘭導演安傑伊·瓦伊達(Andrzej Wajda)《卡廷慘案》(Katyń,2007)中,真實地再現了當年NKVD秘密槍殺衆多波蘭軍官的一幕。© YouTube
在這場綿延多日的處決中,行刑通常從黃昏持續到黎明,布洛欣每天晚上幾乎不間斷地工作。他之所以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内親手制造了如此多的謀殺,是因為這個系統的設置極為高效。
死刑執行的流程是這樣的:在簽署身份證明文件後,軍官們被綁着雙臂領到一個小房間裡,房間裡有隔音牆、下水道和水龍軟管。他們被迫跪下,随即會有一發子彈射向囚犯的後腦勺,将他們當場斃命。接着,他們的屍體會被人從第二扇門拖走,房間被沖洗幹淨,然後下一個囚犯被帶進來。
電影《卡廷慘案》行刑片段。
至于布洛欣用的是哪一種兇器:他更喜歡7.65毫米口徑的瓦爾特PPK手槍。在布洛欣看來,它的後坐力沒有其他槍那麼強,這意味着在每晚執行數百次死刑之後,他的手腕不會那麼痛。這種手槍也很少走火,這意味着幾乎每次扣動扳機都可以将受害者一槍斃命。
電影中出現的應該是德制瓦爾特P38手槍。© wikimedia
這種槍在這場處決中之所以受歡迎,還因為它是德國軍官通常攜帶的手槍型号。因此,假使萬人坑被發現,屍體内的子彈也會是德制手槍的,蘇聯就可以否認這場屠殺是蘇方所為。
說回瓦西裡吧。1940年4月27日,布洛欣因為主持實施了這場令人驚奇的、血腥而有組織的大規模屠殺而被授予紅旗勳章。該勳章傳統上授予那些在戰鬥中表現出"非凡勇氣、自我克制和英勇精神"的軍事人員。話雖如此,蘇聯其實并不真想公開瓦西裡的所作所為,因此他的勳章是秘密授予的。
1943年4月30日,國際醫學委員會成員、那不勒斯大學法醫學和犯罪學教授維琴佐·帕爾米裡(Vincenzo Palmieri)博士向他的私人助理瑪麗亞·皮耶特拉斯(Maria Pietras)口述卡廷慘案屍檢結果。© wikimedia
書接上文,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斯大林發現自己與波蘭政府成了同盟。此時,他從集中營釋放了數十萬波蘭人,并多次被要求說明數千名失蹤戰俘的去向。斯大林稱自己對此一無所知,但在1943年,随着卡廷萬人坑被發現,真相開始浮出水面。
1940年3月5日,蘇聯内務人民委員部負責人拉夫連季·貝利亞寫給斯大林的文件備忘錄,提議處決波蘭軍官。© wikimedia
正如一開始計劃的那樣,蘇聯政府完全否認了對此事的責任,并将罪責歸于德國人。直到1990年,在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的開放政策背景下,真相才通過一系列文件得到了揭示,這些文件都強調了蘇聯在大屠殺中扮演的角色。
1943年,波蘭卡廷森林中發現的波蘭軍官被殺後的亂葬坑。© wikimedia
至于布洛欣本人,他在有生之年裡都沒能看到自己的"功勞"被公開認可。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他被迫退休。在随後的去斯大林化運動中,布洛欣被剝奪了軍銜,并開始酗酒。據稱,他在1955年死于酒精和精神錯亂的雙重影響,官方記錄中,他的死因被列為自殺。如果此事為真,如果他不是"被自殺",這意味着他要把自己的生命也加到他那破紀錄的謀殺名單裡。
布洛欣死後的墓碑。© wikimedia
至于這份名單到底有多長,根據報道,除了他在卡廷親手處決的約7000名戰俘之外,他還在二戰期間直接造成了集中營内數千名人員的死亡,這為他赢得了"行刑最多次的劊子手"這一恰如其分的吉尼斯世界紀錄稱号,而且,就我們所能找到的資料來看,除去按動按鈕投下原子彈的那幾位之外,他也同時是曆史上有着親手殺死最多人之惡名的人類。
那這個問題的另一面又當如何呢?是誰親手拯救了最多的生命?對此,人們可以再次提名各種各樣的國際領袖,比如泰迪·羅斯福(Teddy Roosevelt,即西奧多·羅斯福),他成功調停了日俄戰争,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并在此之後做成了一件意義更加重大的事:他扼制了一戰爆發的苗頭,至少是将其推遲了數年。
西奧多·羅斯福(1858-1919)。© Bill of Rights Institute
這件事是這樣的:1905年,由于第一次摩洛哥危機,本在某種程度上結盟的法國和英國之間産生了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而德國站在了另一邊。簡而言之,從表面上看,問題的核心是摩洛哥的控制權該掌握在哪個歐洲列強手中。但更深層次的矛盾在于,德國對危機期間英國和法國的親密關系略感緊張、法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以及這一切在歐洲各國間造成的權力變化。
随着緊張局勢升級,德國試圖從美國和羅斯福那裡獲得正式的支持,但此時美國國内的普遍觀點是美國應該置身于沖突之外。因此,羅斯福在公開場合多少保持了中立。
最終,德國考慮直接與法國開戰,但又擔心英國會與法國結盟進行報複。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羅斯福先前幫助調停日俄戰争沖突時的出色表現(重申:這為他赢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德國人找上了羅斯福,讓他出面說服法國參加此次沖突牽涉的諸國所召開的會議(共有13個國家與會)。
羅斯福得到德國的承諾稱,德方将在會議期間支持羅斯福的決定——此時,德國人以為羅斯福會支持他們,而不是保持中立——于是,羅斯福同意提供幫助,說服法國參加會議。
這是一個關鍵點,因為在某個時刻,會議幾乎完全喪失了效力、變成了一盤散沙,與此同時,法國開始向德國邊境進軍,而德國則調動自己的部隊作為回應。
但是一等羅斯福确保法國出席、自己也參與到會議中來,他就提出了一個解決沖突的建議,而該提議對法國極為有利。自然,德國拒絕了。然而,由于除了奧匈帝國以外幾乎沒有國家支持德國,美國也沒有像德國想象的那樣支持他們,再加上他們之前向羅斯福承諾過會支持美國的決定,最終,德國屈服了。
最終,會議和平收尾,法國的立場或多或少取得了勝利,但為了保全德國的顔面,也有一些條款偏向了後者。
如果沒有羅斯福幫忙說服法國人參加會議、沒有他在會議中的斡旋,或者說如果會議中斷了,這場沖突很可能會升級成戰争,考慮到導緻一戰升級的許多條約和此次會議涉及的沖突雙方,這場沖突本可能會引發另一個版本的、比真實一戰早發生十年的"一戰"。
當然,考慮到在大約十年後戰争最終爆發時,無論如何都有數百萬人死亡,有人可能會說,羅斯福在這次和平會議上的努力并沒有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而隻是推遲了一部分人的死亡:這部分人在1905年時年紀已經大到足夠參加一戰,在一戰真正來臨時也确實參戰了。
對于"誰是直接拯救了最多生命的個人"這個問題,另一種觀點會指向各種各樣的科學家,特别是醫學領域的科學家——比如喬納斯·索爾克(Jonas Salk)和他的脊髓灰質炎疫苗——以及其他無數通過直接行動拯救了數百萬生命的科學家和發明家。
或許還有一個迄今為止拯救過數百萬生命的人,但更為默默無聞,他就是澳大利亞的詹姆斯·哈裡森(James Harrison)——那個擁有"黃金手臂"的男人。他是如何拯救了這麼多人呢?哈裡森的血液中含有一種叫做 Rho(D)免疫球蛋白的抗體,這種抗體被用于治療恒河猴疾病(Rhesus disease),它是一種嚴重的貧血症,會導緻孕婦血液中的抗體破壞胎兒的血細胞。
詹姆斯·哈裡森(1936-)。© Medium
1949年,13歲的詹姆斯·哈裡森做了一次胸部大手術,如果不是因為這次手術,他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自己的血液中有這種罕見特質。在那次手術中,醫院給他輸了将近3.5加侖(約合15升)的血液。他在醫院度過了三個月的康複期,在那期間,感激于他人的獻血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他發誓一等自己到了法定獻血年齡就開始獻血,以此來回報那些為他提供了血液的陌生獻血者的善意。(當時,獻血者必須年滿18歲。)
1954年,哈裡森滿18歲并開始獻血,很快,人們發現他的血液中含有一種罕見的、極為寶貴的救命抗體,這種抗體可以用來治療恒河猴疾病。
當時,恒河猴疾病每年會導緻成千上萬的嬰兒死亡(僅在美國每年就有大約一萬例),還會造成許多嬰兒産生腦損傷等嚴重的出生缺陷。大多數人(約85%)的血細胞中有一種叫做Rh因子【Rh是恒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編者注】的特殊蛋白質,這使他們獲得Rh陽性血型;其餘缺乏Rh因子的人的血型被稱為Rh陰性。
懷孕的婦女也許會記得去做Rh血檢,這種檢查可以檢測出婦嬰血液間的任何不相容性。為什麼這件事很重要呢?正如美國國家心肺血液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所指出的那樣:"如果(母親)是Rh陰性血型……而嬰兒是Rh陽性血型,(母親)的身體會将嬰兒的血液視作外來物質并做出反應。(母親的)身體會産生針對嬰兒Rh陽性血液的抗體(蛋白質)……Rh不相容更有可能在孕婦第二次或更之後懷孕時造成問題,因為那時Rh抗體可以穿過胎盤,攻擊嬰兒的紅細胞……導緻嬰兒體内産生溶血性貧血。"
幸運的是,如果能早早地發現不相容,有一種産前治療手段(Rh免疫球蛋白)可以在任何問題出現之前預防它們。這種治療是通過引入能夠附着在Rh陽性血紅細胞上的抗體來實現的。這能夠有效地使母親的免疫系統無法檢測到Rh陽性血紅細胞,從而不會試圖摧毀它們。
說回哈裡森。在人們發現哈裡森的血液裡有這種抗體後,他同意接受大量的檢測和實驗,最終,人們從中開發出了一種叫做抗D(Anti-D)的疫苗。哈裡森說,他很樂意幫忙,但是為了防止他在檢測過程中發生意外,研究人員還是采取了一些預防措施。"他們給我投了100萬美元的保險,所以我知道我的妻子芭芭拉(Barbara)不會有後顧之憂。我不害怕。我很高興能幫上忙。"在2010年的一次采訪中,哈裡森說。
哈裡森和他救助的部分母嬰在一起。© rtve.es
除了讓自己成為研發抗D疫苗的小白鼠之外,哈裡森還捐獻了大量的血漿。血漿可以每兩到三周捐獻一次,不像全血隻建議每六周捐獻一次。因此,哈裡森在大約60年的時間裡捐獻了1173次,直到2018年才停止,因為澳大利亞的政策不允許81歲以上的人獻血。
據估計,到目前為止,哈裡森總共通過他的行動幫助拯救了大約200萬至250萬人。其中,他本人的女兒特蕾西(Tracey)在兒子出生後也不得不接受抗D注射。
但是,盡管上述這些人都可能通過各自的直接行動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卻仍然無法與另一個名叫瓦西裡的人競争,這位瓦西裡的全名叫瓦西裡·阿爾希波夫(Vasili Arkhipov),而他的的确确拯救了世界。
年輕時的瓦西裡·阿爾希波夫與妻子奧爾加。© The Guardian
作為參考,此處補充一下背景知識:在他拯救世界的時候,地球上大約有32億人,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行動,其中相當大一部分人必死無疑,人類和地球在此後也将永遠改變。
那麼瓦西裡是如何拯救世界的呢?
1962年,美國和蘇聯正處在或要相互毀滅的邊緣,整個世界都面臨着核冬天降臨的可能性,以及随之而來的一切破壞。随着1961年豬灣事件的失敗以及随之而來的古巴導彈危機,冷戰已經升級成了"溫戰",并且逐漸接近白熱化。
1962年5月,蘇聯最高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Nikita Khrushchev)和古巴菲德爾·卡斯特羅(Fidel Castro)達成了一項"秘密"協議,允許蘇聯在古巴建造導彈基地,包括在該基地儲備其中42枚核導彈。
蘇聯制R-12導彈(北約代号SS-4)于莫斯科紅場上的展示,該型導彈後續部署至古巴。© wikipedia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的美國已經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了核導彈,可以在發射後16分鐘内擊中莫斯科。另一方面,蘇聯部署了大量核武器指向美國在全歐洲的盟友,這些核武器完全有能力摧毀他們。然而,蘇聯幾乎沒有能力摧毀美國本土的目标。當然,他們有足夠多的核武器可以摧毀美國所有的主要城市,甚至更多,但是他們缺乏可靠的洲際彈道導彈來充分發揮"相互毀滅"機制的威懾力。
事實上,美國高層中的确有一些人認為,失去整個歐洲的盟友加上成功擊中美國目标的少量遠程核武器所造成的較小直接傷亡是可以接受的損失,因為其回報将是蘇聯的毀滅和上述這兩條對美國威脅的終止。因此,假如蘇聯在古巴擁有了核武器,那将使冷戰的天平重新回到接近平衡的狀态,而不是像此前那樣偏向于美國。
1962年秋,美國派出一架U-2偵察機飛越古巴上空,試圖證實他們聽聞的有關蘇聯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的傳言。1962年10月14日,U-2偵察機帶回了這些導彈基地的照片。一天後,這些照片被呈交給肯尼迪總統。緊張局勢升級,警報響起。于是,1962年10月15日,被後人稱為"古巴導彈危機"的磨難13天開始了。
1962年10月17日,美軍偵察機拍攝到的古巴核導彈發射基地。© wikipedia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場危機中的風雲人物:瓦西裡·阿爾希波夫。
1926年1月30日,阿爾希波夫出生在莫斯科附近的舊庫帕夫納(Staraya Kupavna)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6歲時,他開始在太平洋高等海軍學校(Pacific Higher Naval School)接受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瓦西裡駕駛掃雷艦在太平洋戰區參與了自己的第一次軍事行動。1947年,他從裡海高等海軍學校(Caspian Higher Naval School)畢業,先後在蘇聯黑海艦隊、北方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的潛艇上服役。1961年,瓦西裡第一次嘗到了危機管理的滋味。那次事件雖然已經極其重大,但與他後來幫助解決的問題相比還是幾乎不值一提。
第一起事件發生在瓦西裡被任命為新投入服役的K-19号潛艇副指揮官後。今天,這艘潛艇因為2002年的電影《K-19:寡婦制造者》(K-19:The Widowmaker)而被稱為"寡婦制造者",但在當時,蘇聯人對它的昵稱是"廣島"。這艘潛艇是蘇聯最早的核潛艇之一,也裝備了核彈道導彈。
蘇聯H級K-19号核潛艇。© wikipedia
1961年7月4日,當潛艇在格陵蘭島附近進行演習時,艇上人員發現輻射冷卻系統中出現了嚴重的洩漏。由于潛艇未在啟航前安裝備用冷卻系統,艇上的反應堆面臨着堆芯熔毀的真實危險。為了防止發生史上前所未有的核事故,潛艇艇長派遣工作人員到高輻射區域,現場建造一個冷卻系統。潛艇上的每位成員都竭盡了全力以避免災難發生,這其中也包括瓦西裡,他用自己在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為衆人控制過熱反應堆提供了一臂之力。船員們最終成功了,但代價是這些工作人員和許多船員都患上了放射病。作為第一反應人員被派往高輻射區域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在幾天内死亡了。
正因為如此,K-19号潛艇上幾乎爆發了一場兵變。瓦西裡站在了艇長這邊,支持後者繼續工作;最終,他因為在危機時期的英勇行為和對蘇聯的忠誠而獲得了一枚獎章。這一切都為瓦西裡·阿爾希波夫拯救世界的那一天做了鋪墊。
蘇聯F級B-59号潛艇。©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在K-19号潛艇上服役後,瓦西裡成為了B-59号潛艇的大副。B-59号是1962年10月1日奉命前往古巴的四艘攻擊潛艇之一。這艘潛艇裝有22枚魚雷,其中一枚是核魚雷,其威力與投在廣島的原子彈大緻相同。四艘潛艇的艇長都得到了允許,隻要他們得到了艇上政委的支持,就可以自行決定發射手中的核魚雷。在B-59号潛艇船員不知情的情況下,美國于10月24日開始對古巴進行海上封鎖,并通知蘇聯稱,他們将投下演習深水炸彈(類似于鳴槍警告),迫使潛艇浮上水面、表明身份。
由于B-59号在水下太深,無法接收無線電信号,莫斯科方面未能将這一信息傳達給該潛艇。
美國埃塞克斯級倫道夫号航空母艦。© wikipedia
于是,1962年10月27日,美國的驅逐艦和倫道夫号航空母艦(USS Randolph)發現了這艘潛艇,困住了它,并開始投放深水炸彈迫使它浮出水面。潛艇上的船員已經航行了将近四個星期,期間幾乎不曾與莫斯科方面聯系,他們非常疲憊,又對眼下的情況一無所知。潛艇艇長瓦倫丁·薩維茨基(Valentin Savitsky)認為蘇聯和美國之間一定已經爆發了核戰争,于是想要發射核魚雷。艇上的政委表示同意。現在他可以發射核魚雷了。
幸運的是(特别是考慮到當時高度緊張的局勢),在這起事件中,除了上尉和政委之外,還有一個人擁有否決權,也就是大副瓦西裡·阿爾希波夫。瓦西裡雖然是B-59号的副指揮官,卻同時是蘇聯派出的這四艘潛艇的艦隊首領。如果瓦西裡不在場,核戰争很可能會發生,因為艇長和政委都想發射核魚雷,而要是沒有瓦西裡,他們真的就能這麼做。
然而,瓦西裡強烈反對,認為由于莫斯科已經很多天都沒有發出命令,采取如此激烈的行動并不明智,潛艇應該浮上水面與莫斯科聯系以評估形勢。一場激烈的争論爆發了,據傳說(可能是謠言)稱,衆人揮拳頭打了一架。不過,最後瓦西裡獲得了勝利(據稱,他在K-19号潛艇兵變中的英雄美名幫了他一把),潛艇浮出了水面。浮出水面後,他們遇到了敵方美軍,并被指示返回俄羅斯。他們不得不聽從(也是因為他們艇上開始出現了機械故障),轉而向東航行。核戰争得以避免。瓦西裡·阿爾希波夫再次成為了英雄。
然而,當潛艇返回蘇聯時,等待着B-59号船員們的卻是一種不安的情緒。畢竟,他們基本就等于向美國人投降了。一位蘇聯海軍上将對艇上的船員們說:"如果你們和你們的船一起沉了會更好。"
盡管瓦西裡剛回國時受到的"歡迎"與他的英雄身份并不相符,他之後仍然在蘇聯海軍服役,并最終在1975年被提升為海軍少将。後來,他成為了基洛夫海軍學院(Kirov Naval Academy)的院長。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退休,并于1999年去世,享年73歲,死因是當年在K-19号上輻射引起的并發症。
晚年的瓦西裡與妻子奧爾加。© KPBS
盡管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聽說過他,也很少有人贊揚過他,但至少有一個人認識到了瓦西裡在1962年10月27日所做事情的重要意義,這個人就是他的妻子奧爾加·瓦西裡(Olga Vasili),她一直認為他是拯救世界的人。她說:
"阻止了核戰争的男人是一名俄羅斯潛艇員。他叫瓦西裡·阿爾希波夫。從過去到現在,我一直都為我的丈夫感到驕傲。"
文/Alexis DeStout
譯/苦山
校對/兔子的淩波微步
原文/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23/01/what-person-has-murdered-the-most-people-directly-by-their-own-hand-and-who-has-saved-the-most-lives/
本文基于創作共享協議(BY-NC),由苦山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往期文章: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西文學術書1元起拍,點擊閱讀原文入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