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4 日,蘋果官宣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支出承諾,計劃未來四年在美國支出和投資超過 5000 億美元,振興美國制造業。
此舉一石二鳥:不僅将 AI 服務器等更多蘋果産品線放在美國生産,規避美國對華最新關稅成本,甚至還能尋求美國再次豁免蘋果産品的關稅。蘋果曾在特朗普首個任期宣布五年内對美國經濟貢獻 3500 億美元,換取了 25% 的關稅豁免。
截至 2 月 27 日,特朗普已經兩次宣布針對所有從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額外加征 20% 的關稅,涉及 iPhone 等一系列蘋果公司的産品與零部件。
如果不能再次獲得特朗普的關稅豁免,預計蘋果要麽将 iPhone 等産品的在美售價提高十多個百分點,導緻銷量下滑,要麽自行承擔關稅成本,導緻盈利下滑。
不願陷入 " 兩難 " 的蘋果未雨綢缪,早就加速從中國外遷果鏈。
印度政府商務部長皮尤什 · 戈亞爾告訴 CNBC,2024 年,全球 14% 的 iPhone 在印生産。
非 iPhone 線的産能則從中國加速向越南轉移。摩根大通預測,到 2025 年 , 越南将貢獻 20% 的 iPad 和 Apple Watch 産量、5% 的 MacBooks 産量和 65% 的 AirPod。
在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之下,預估蘋果産品 40% 的産能會從中國外遷到印度、越南等國家。
中國制造最早在果鏈中的話語權是 100%,日後可能隻剩一半,甚至更少。
一、預計三年内 4 成果鏈産能離開中國
當下的蘋果,進入了 " 滞漲 " 階段。 财報披露,蘋果 2024 年 Q4 總營收增長率僅有 4%。
勉強維持增長的蘋果,對 " 加稅 " 相當敏感,加速産能外遷,以此既有望擺脫對中國供應鏈的單一依賴,又有望擺脫特朗普政府的加稅困擾。
早在五年前,在面臨相似的加稅困境時,蘋果就嘗試過果鏈外遷,實現 " 既要又要 " 的目标。
2019 年,中美貿易戰加劇,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舉起了加稅大棒," 加稅 " 陰影之下,蘋果市值一度蒸發超過 600 億美金。
除了加稅壓力外,美國國家法律和政策中心曾一度呼籲蘋果股東罷免庫克連任 CEO,理由是 " 庫克治下的蘋果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 "。
當時,爲了擺脫加稅壓力,以及保護庫克,蘋果不得不出手。
一來,響應 " 制造業回流 " 計劃,比如在美國奧斯汀等地新建蘋果工廠,以 " 政策性投資 " 示好首屆特朗普政府。經過一系列斡旋,蘋果最終成功爲 iPhone 等大部分産品和零部件争取到了關稅豁免待遇。
二來,提升印度和越南的産能,替代中國組裝産業鏈。
其中,越南則憑借其成熟的制造業基礎與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承接 iPad、Apple Watch、AirPods 的部分産能。
印度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建廠成本、稅收優惠政策以及龐大的本土消費潛力,主要接盤 iPhone 産能。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從 2020 年到 2024 年四年内,印度對 iPhone 組裝産能的貢獻一路上揚,從 1.3% 提升至 14%。同期,Counterpoint 報告稱,中國對 iPhone 組裝産能的貢獻則從 2022 年的 96% 下降到 85% 左右。
除了成本低廉之外,印度對于蘋果的吸引力還在于其 iPhone 銷量的高增長。
2024 年 iPhone 在中國的出貨量同比下跌 17%。相反,印度則成爲了蘋果的希望之地。庫克也聲稱 ," 我對印度市場特别看好,本季度(2024 年 Q4)iPhone 是印度市場銷量最高的機型。"

除了前述天時地利因素之外,主管蘋果全球供應鏈的高級運營副總裁 Sabih Khan,也是印度人。
因此,蘋果把 iPhone 組裝産能遷移到印度,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既是爲了被動應對加稅沖擊,其實也是爲了主動在全球備份産能,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性,同時降低供應鏈的整體成本,順勢抓住印度智能手機紅利。
如今,再度面臨加稅危機,蘋果大概率故技重施,比如把部分産能回流美國,換取特朗普政府好感,但美國成本高,産能回流占比必然有限;最核心的舉措,依然是将果鏈從中國外遷。
孟買分析師 Neil Shah 在與《金融時報》對話時估算, "2025 年印度對全球 iPhone 産量的貢獻,有望突破 20%,預估 2027 年将突破 30%。
中國台灣《電子時報》則更爲激進,預估 2027 年印度有望承接 50% 的全球 iPhone 産能。

《财經故事荟》粗略測算,蘋果的外遷産能比例需達到四成以上,才能充分抵消美國的加稅壓力。
IDC 等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和印度市場的合計出貨量,占 iPhone 全球累計出貨量的接近 40%。因此,如果将 iPhone 産能的 40% 遷移至印度,不僅能夠滿足美國和印度兩地市場的産品銷售,還能切實确保出口至美國的 iPhone 均産自中國之外,無疑是化解加稅壓力的優選項。
二、已獲得 NPI 特權,印度果鏈加速發育
眼下,印度對 iPhone 全球産能的貢獻還不足兩成,不是蘋果和印度 " 不想 ",而是之前印度 " 不能 "——印度供應鏈完整度不夠,産業工人熟練度不足,良品率不及中國等等,是阻礙果鏈外遷的主要障礙。
中印越電子(手機)企業協會秘書長楊述成去年曾告訴《IT 時報》,印度工廠的良品率與中國和越南相比有 10% 左右的差距。鄭州富士康的蘋果手機良品率在 98% 以上,而印度制造的 iPhone 良品率剛剛從早期的 70% 提升至 85%。
在生産效率方面,印度工人也遠遠不及中國工人。
一家印度手機代工廠負責人曾向《第一财經》抱怨,印度工人技術水平較低,需要中國工人手把手指導,且不太願意加班,再疊加罷工及維權事件時有發生,導緻印度工人的生産效率大約隻有中國工人的 60%。
面對上述 " 短闆 ",印度政府部門以及相關企業都在合力補長。
首先是減稅和補貼。
自 2020 年以來,印度政府已經耗費 60 億美元預算,用于激勵智能手機行業。
2024 年,印度政府宣布對充電器、印刷電路闆組件(PCBA)和智能手機本身的進口稅從 20% 降至 15%,這一減稅預計将使蘋果公司每年多賺取 3500 萬至 5000 萬美元。
2025 年,印度減稅政策還持續," 印度減稅,目的是在激勵公司将制造業遷移到印度,遠離至少可能面臨美國加稅的中國等國家 ",科技媒體 Appleinside 斷言。
此外,印度也在改善女工就業環境。
在中國,技術純熟、心思細膩的女工是蘋果組裝生産的主力。爲了說服蘋果和果鏈企業,印度泰米爾德邦甚至聯手果鏈頭部企業,爲女工建立了宿舍,專建更安全的公交路線,以此把女工占比提升到了 42%。

上述組合拳相當奏效——如今,印度的手機已經超過鑽石,成爲其第一大出口行業。
而蘋果和果鏈企業也積極呼應,這從 iPhone 的新産品導入(New Product Introduction,簡稱 "NPI")的地域轉移,便可見一斑。
NPI 涵蓋了将 iPhone 新品從設計轉向量産的核心環節,一般隻有 " 學霸 " 級的果鏈企業才能擔當。
2024 年之前,iPhone 的 NPI 工作均在大陸完成。如今,中國正在逐步失去這項 " 特權 "。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蘋果公司計劃将 iPhone17 基本款的 NPI 流程,轉移到印度班加羅爾。
NPI 的轉移,是個标志性動作。美國銀行分析師稱,這意味着 " 印度現在可以生産蘋果最先進的 iPhone 機型。"
而富士康則從中國運人運設備,支持印度工廠。當下,iPhone 組裝工廠的不少專用機器編程和操作語音室漢語,需要從中國派員安裝維護。當富士康的中國員工遇到簽證困難時,蘋果甚至會主動出面和印度政府斡旋。而印度爲了吸引手機企業,也在今年放寬了針對中國公民的簽證。
爲了拿下 iPhone 訂單,印度本土最大的企業塔塔集團也在今年 1 月收購了代工制造商和碩印度子公司 60% 的股份。
所有的優勢和劣勢,歸根結底都是相對的。眼下,印度的人力成本相對于中國的剪刀差優勢在加大,2024 年,珠三角果鏈工人的月薪已經提升至 6000 元 -6500 元左右,而印度工人月薪僅爲 1500 元左右。
一旦印度工人的熟練度提升、生産良品率提高,蘋果将 iPhone 等産品越來越多的産能逐步外遷至印度、越南等,是大概率事件,中國不應該掉以輕心。
三、外遷果鏈,不影響 500 億蘋果稅進賬
在中國,蘋果的貢獻在減少——果鏈外遷,但蘋果拿到的卻更多——雖然蘋果銷量下滑,但大中華區蘋果稅卻居高不下。
果鏈外遷對中國的影響是多維度的,涉及到工人就業、企業發展、區域财政收入等,尤其是對于果鏈企業有不小沖擊。所謂果鏈,是指以蘋果爲核心的供應鏈,在中國,果鏈涉及了 150 家供應商以及 200 多家工廠。
在蘋果與果鏈企業的博弈中,前者擁有壓倒性的話語權 。據《财經》雜志報道,多位印度以及越南果鏈人士透露,蘋果的策略很簡單,一定比例的訂單必須轉移向海外," 誰在海外有廠,訂單就給誰 "。

未能及時外遷,就有可能被迫出局。此前被踢出果鏈的歐菲光,利潤一度暴跌 90%。
即便果鏈企業跟着蘋果的指揮棒去了印度,也要直面水土不服的風險。
目前,富士康印度代工廠的利潤率相較于大陸工廠差距明顯。從 2020 年一直到 2023 年上半年,富士康印度工廠一直深陷虧損泥潭。
蘋果身爲标杆外企,其外遷還具有示範效應。卡内基印度研究院 Konark Bhandari 公開喊話稱," 蘋果将雞蛋放進印度的籃子裏,這對于其他公司也是一個積極的信号,表明他們可以在印度輕松開展業務 "。
美國銀行高級分析師 Wamsi Mohan 指出,盡管蘋果盡可能以不公開的方式外遷産業," 但在中國少生産 3500 萬部手機而不被注意是很難的 "。其他外企可能也會效仿蘋果進行産業外遷。
果鏈外遷,意味着蘋果對中國給得更少,但蘋果在華拿得卻更多。
2024 年 Q4,iPhone 中國區銷量下滑,帶動其營收下跌。但中國區爲蘋果貢獻的軟件服務營收(蘋果稅)卻逆勢大漲,同比漲幅達到 25%,相對全球漲幅(14%)高出了 11 個百分點。
據《财經故事荟》估算,整個 2024 年,來自包括中國大陸在内的大中華區 " 蘋果稅 " 收入,在 500 億元人民币左右,相當于《哪吒 2》目前全球電影票房的 3.5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