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 &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7355 篇深度好文:6581 字 | 13 分鍾閱讀
思維方式
筆記君說:
人的一生都在爲認知買單,創業也是如此。你始終賺不到你認知範圍以外的錢,除非靠運氣,但是憑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憑實力虧掉。
認知力代表着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差别,一家企業能夠發展多大,往往取決于 CEO 的認知空間有多大。
而想要提升認知,首先要認識自己和世界,了解自己的認知處在什麽層次,最後再通過分析因果、構建思維模型,不斷提升和叠代自己的認知。
一、你的認知力,
決定了你能看多遠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往往受限于自己的認知力。
一般而言,我們的學識、經曆和經驗會形成一個隧道,人對事物的所有認知和判斷都會局限在這個隧道内,并且還會想當然地認定真相就是如此。
但是,一旦有新事物出現時,我們的認知就會被頃刻颠覆。
比如,在發現澳大利亞之前,歐洲人認爲世界上隻有白天鵝,沒有其他顔色的天鵝,在他們的認知中,這是存在了 1000 多年的 " 常識 ",就是真理。但是,在踏上澳大利亞看到第一隻黑天鵝的那一刻,歐洲人的認知崩塌了。
由此," 黑天鵝 " 成了歐洲人相互交流和往來信件中的常用語,喻指非常難以預料的、不同尋常的事物。
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都不是世界本身。沒有人能繞過自身的感知形式去認識客觀世界,客觀世界在人的腦海中所呈現的樣子必然受到其主觀認知形式的塑造,這就是著名的 " 黑天鵝理論 "。
創業,就是創業者帶領一群未知的人,去一個未知的地方,幹一件未知的事情。自始至終,創業都在與不确定性爲伍。
對創業者來說,隻有練就 " 躲刀 "" 避炮 "" 防止掉坑 " 以及 " 掉坑後爬出坑 " 的能力,才有可能赢得未來。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地認知自我和世界。
1. 認知自我
認知自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不了解自己,但實際上,人很難恰如其分地評價自己的光彩和晦暗。
比如,成功的創業者,會将自己的成就歸功于自己的能力和遠見卓識;失敗的創業者,會将自己的敗績歸罪于運氣和環境。
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倡導:修身正心,知行合一。如果人的心不正,認知就不準确,就會出現偏差,進而導緻錯誤判斷。
通常我們會認爲,朋友圈是一個能夠較爲準确地反映創業者認知力水平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在朋友圈中表現得極爲自負,一副 " 老子天下第一 " 的派頭,最好謹慎地看待他,弱小和無知從來都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不過,自負≠吹牛。
從某種角度看," 吹牛 " 是一個褒義詞,它是年輕人的标簽,我們年輕時都吹過 " 牛 ",而且還爲吹過的 " 牛 " 拼搏過,這樣的 " 吹牛 ",可以把它看作是夢想。
總的來說,認知自我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包括對自己行爲和心理狀态的認知。
在創業中,認知自我就是知道自己是什麽樣的人,知道自己擁有哪些可以對創業活動産生幫助的能力和資源,知道自家産品的優點和缺點、能否滿足用戶的需求,以及自己能創造什麽、能爲社會帶來什麽等。
2. 認識世界
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創業者認知世界的渠道有很多,大到國際形勢,小到雞毛蒜皮的小事,隻要想知道,各種認知渠道都能爲我們提供信息。
既然我們都有很多認知渠道,都能獲得想要知道的信息,那麽爲什麽創業者在對世界、市場、競争對手的認知上會存在明顯的偏差?
答案是:他們認知世界的方法有問題。
① 過于相信行業報告
2019 年年中," 互聯網女皇 " 瑪麗 · 米克爾(MaryMeeker)發布了最新的互聯網趨勢報告。報告長達 333 頁,闡述了當年互聯網行業發生的所有重要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在來年将會産生的影響。
這份報告的内容覆蓋了很多領域,涉及美國市場互聯網廣告開銷的增長情況、拉丁美洲數字服務的增長形勢等。
當然,這份報告可能自帶立場,但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在互聯網上花費 30 分鍾能找到的所有行業報告,基本上都是公開信息。在此基礎上,無論如何演化,也很難形成任何競争優勢。
所以說,在獲取客戶需求和市場規模的信息時,千萬不要通過研究機構做好的行業報告得出結論。
受預算、時間的限制,研究機構通常隻對市場做少量的抽樣調查,然後再用得到的資料去推測行業總體的情況,這樣得出的報告隻能看出行業的模糊概況。
要想判斷和決策少出現甚至不出現偏差,我們必須親自去做市場研究,得到關鍵信息,從而做出理性的市場決策。
② 片面的看問題
我們都知道 " 盲人摸象 " 的故事。四位盲人摸象,第一個人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說大象就像一堵牆;第二個人摸到了大象的牙,說大象又圓又滑,長得和棍子一樣;第三個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覺得前兩個人都不對,他認爲大象長得像柱子;第四個人不小心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說前邊三個人都不對,大象是和粗繩子一模一樣……
對事物隻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做出判斷,這種做法是非常可怕的。如果用于做商業判斷,就很容易将企業推向 " 深淵 "。
要想更好地認識世界,獲得最詳實、最可靠、最接地氣的一手信息,還需要與大量的市場參與者交流,從他們口中獲得真實的信息,這是最基本的認知态度。
因爲每個市場觀察者都會有自己的視覺偏差,隻有廣泛吸納各方觀點,才能逐漸得到整隻大象的樣貌。
③ 說多問少
如果經常和市場參與者交流,我們會發現,重點不是與他們交流,而是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但可惜的是,在我們大多數人接受的教育中,做題能力的訓練往往多于提問能力的訓練。
所以,我覺得創業者們有必要持續與市場參與者交流,并在交流的過程中盡可能少表達自己的觀點,多去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提問能力。
④ 沒有提煉有效信息
當我們的付出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自己對世界、市場的認知力水平會比很多人都高。但要注意的是,世界是一個龐大、複雜且又不斷變化的體系,我們永遠無法百分之百地掌握它。
所以,當我們的認知力達到一定水平,可以做出相對準确的假設時,還需要用實際的産品去驗證這個假設,隻有這樣才能較爲穩步前進。
市場無時不在變化,今天得到的信息,明天就很有可能過時,因此,我們要不斷地培養自己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去嘗試了解那些最新市場信息的擁有者。
⑤ 沒有及時總結和複盤
對創業者而言,複盤無疑是頭等大事。創業之初,可能沒有方向,隻有熱情;沒有戰略,隻有戰術。
創業期間會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甚至創業失敗,而這些大小不同的挫敗是創業曆程中的養分,更是市場送給創業者的禮物。越大的失敗,往往能激起越大的成功。但前提是,創業者擁有克服挫敗的決心與提升認知力的勇氣。
對于企業發展而言,大步向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及時總結複盤,越大體量的公司,越需要在前進中不時地 " 後頭看 ",從而發現細微之處的問題。
對于創業公司而言,複盤更應該融入 " 血液 " 之中,從而幫助創業者适時地調整方向,使他在迷茫中逐漸看清前路,提升認知力。
複盤的過程不僅僅是記錄的過程,還是總結自己犯過的錯誤、提升自己認知的過程。如果創業者、創業公司,或者發展企業沒有及時總結和複盤,輕則不斷掉 " 坑 ",重則創業失敗或者公司破産。
⑥ 缺乏與行業頂尖人物的交流
人的認知力水平較低時,很難看到更高維度的世界,會想當然地認爲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真相。
要想打破這個魔咒,最好的辦法就是與行業内擁有頂尖認知或最新認知的人去交流,用外力打破。
隻有對自我和世界擁有清晰而準确的認知,你才有可能掌握真正的價值鏈條和行業發展趨勢。
在此基礎上,是否要走上創業之路?創 " 什麽 " 業?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問題該怎麽辦?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的内心就會給出答案。
二、認知的四大層次
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認知世界中,我們能看到多少、視角有多廣,完全取決于我們的認知力和認知邊界。
也正因爲如此,我們才有了認知偏差、認知局限,才有了認知力自下而上的 4 個不同層次,也就是下圖 " 認知力的漏鬥模型 ":
第 1 層: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事物都是自己視角内世界的一部分,對于視角外或者更高層次認知,我們幾乎看不到。可怕的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很多創業者在創業和經營管理中,明明是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卻仍然認爲 " 自己已然知道 "。
在與很多創業者交流的過程中,我經常聽到以下 3 句話——
第一句:" 我們的産品或技術是當前最好的。"
不管産品怎麽樣,都會這麽說,很少有人說自己的産品是排行第二或者其他什麽的。
第二句:" 我們的産品或技術沒有競争對手。" 或者 " 相比其他企業,我們更有技術優勢。"
遺憾的是,當我們的團隊在進行調查時,總會發現他們的競争對手比比皆是,他們在技術上也沒有絕對優勢。
第三句:" 我們的産品或技術是市場上最缺乏、最需要的。"
每當聽到這句話,我總會追問一句:" 用戶爲什麽一定要使用或購買你的産品?你的産品有什麽具體的差異化表現?" 但是我得到的回應,大多是模棱兩可的說法或幹脆沉默不語。
在我看來,這些創業者或許是因爲沉浸在自己的領域太久,尤其是技術導向的創業者,他們偶爾也會讀一些市場報道或專業演講的相關信息,但缺乏對市場的深入了解,也未曾和客戶直接接觸,聆聽客戶的反饋,所以他們總會想當然地認爲,自己的産品必然會解決用戶的問題。
" 人貴有自知之明 ",心外無物、認知不足的人,必受困于自己的見識和經驗。一定要記住一句話:沒意識到的問題,往往才有可能是最大的問題。
第 2 層:知道自己不知道
創業需要持續前進,隻有知道自己在認知上的不足,才能去做彌補,從而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認知力很容易向下兼容,卻很難向上兼容。要想從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達到 " 知道自己不知道 " 這個層次并完成躍遷,很不容易。
首先,需要一定的認知力做支撐,我們必須知道得更多,視角才會更寬廣,接觸到的邊界才會更大;
其次,需要對外界足夠敏感;
最後,需要一種 " 空杯心态 ",知道自己在認知上的不足,始終對未知領域保持敬畏和好奇。
" 空杯心态 " 非常重要,一個人隻有擁有 " 空杯心态 ",才能真正放下自己的小成就,這是學習的起點。
一個人知道得越多,就越會覺得所知、所學有限,自己不知道得更多。最後他會發現,已知的永遠是一小部分,未知的才是海平面下看不見的冰山。
所謂成長和精進,就是保持高度敏感,知道自己還不知道的部分,完成認知升級,不斷地打破自己的認知邊界。
第 3 層:知道自己知道
歸根結底,認知力就是我們基于種種複雜情況,綜合做出關于自己、關于世界的判斷。認知力水平越高,我們的判斷就越接近事實。
當我們在一個領域鑽研得足夠深、足夠久時,就進入了 " 專家 " 的層次,能夠從更宏觀的層面、更寬廣的視角看待自己,笃信自己知道什麽,并且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裏,自己的能力能覆蓋到哪裏。
第 4 層:不知道自己知道
" 不知道自己知道 " 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爲 " 本能反應 "。也就是說,當我們進入這個層次後,所學的知識、技能都會内化成本能反應,不需要刻意地對事物做理性衡量、對比,我們也能做出很好的選擇。
就像打太極拳。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就是 " 忘形 ",做到物我兩忘、心中沒有招式的束縛。隻有做到這樣,在切磋時才能随心所欲,應物自然,達到一種空明虛無的境界。
當然,達到這種層次之後,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自己知道,而是一種心到意到、如入化境的無意識狀态。要注意的是,我們需要環境和機緣的刺激和激發,隻有這樣對事物的認知才能從懵懂到清晰。
不過,我們不一定非得追求這種高深的境界,其實也可以選擇從輸入到輸出。
比如,随時把自己的想法、感悟通過文件傳輸助手記錄在微信裏,包括出去講課、做内部分享等,這些都是理清思路的一些辦法,對哲學思維、認知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通過以上認知力的 4 個層次,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認知力其實就像那個巨大的漏鬥。
越往下,空間越小,機會越少,越容易受制于固有的下沉路線;越往上,空間越大,機會越多,越容易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從 "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到 " 知道自己不知道 ",再到 " 知道自己知道 ",最後到 " 不知道自己知道 ",這是認知力升級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無論創業者還是普通人,在自我否定與肯定之間艱難前行、螺旋上升,這個過程必然伴随着陣痛。
但要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它已經與外部更高維度的世界發生了強烈而迷人的共鳴。
三、構建思維框架,提升自我認知力
著名作家史鐵生先生曾說:" 人與人之間的差别,大于人與豬的差别。"
在他看來,任何一個人與任何一頭豬之間的基因差異是恒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則會大到完全超乎我們的想象,乃至無法預測。
現實也确實如此。人隻有将自己的認知力從低水平提升到較高水平時,才能夠打破天花闆,獲得進步。
該怎麽做才能提高我們的認知力呢?
要想提升自己的認知力,除了知識、經驗和技能的積累,首先還要從思維上有所轉變,構建以下四大思維框架。
1. 終局思維
終局思維就是逆向思維,從當下推演到未來,然後站在未來看現在,其核心是 " 以終爲始 "。
就是說,當我們在做一件事或者決定一件事前,要想一下這件事情未來可能會發展成什麽樣,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然後反推現在的行事路徑,從而落實相應的行爲和戰術。
很多創業者都喜歡問:現在做的事情有沒有價值,繼續做下去有沒有盈利空間……
我想說的是,創業者如果不去思考企業的終局隻關注當下格局,企業的發展将永遠是在跟風,永遠都在找方向,沒有一個穩定的發展,永遠都在趕下一個機會,即便企業現在艱難地活過 3 年,也很難再活 3 年了。
按照終局思維的邏輯,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在當下看起來合情合理,但從長遠來看,卻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反之,創業者如果去思考企業的終局,大概知道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未來是什麽樣的,就會有很多非常清晰的路徑,如此也就有了更強的戰略驅動能力和解決長遠問題的能力。
雖然戰略未必能解決當前的問題,但它卻能夠解決未來的問題。
2. 第一性原理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周圍充斥着各種各樣、龐雜的信息。但是,如果所有信息都關注,就不能看到深層次的原因。
第一性原理,是決定事物最本質的法則,其思維方式是要抽絲剝繭地找到一件事情最本質、第一重要的因素,并且始終把這個因素放在第一位去處理。
對于創業者來說,它最大的意義在于聚焦問題的核心,幫助創業者看到事物最本質的東西,讓其在遇到問題時,能夠不受現狀和思維定式的約束,忽略細枝末節,聚焦于問題的本質,快速找到破局點,從而真正提升自己的認知力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增量思維
優秀的創業者一定是有格局的人,不僅能夠通過各種渠道認識和挖掘行業裏的頂尖人物,通過人格魅力、公司機制吸引這些頂尖人物加入團隊,還能創造讓頂尖人物發揮最大價值的舞台。
隻有擁有一群願意與自己同行的夥伴,才有機會獲得在黑暗中前進的勇氣;隻有懂得與他人分享創業蛋糕,才能有更多的人願意與自己同行,這塊蛋糕才會越做越大。
4. 模型思維
企業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遇到的困難不一樣,經營重點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比如,剛開始最重要的是産品,要試錯、要快速叠代;接下來是數據,考驗運營能力;接下來是營收,産品要變現;再接下來是抵抗 " 巨頭 ",因爲 " 巨頭 " 可能會來打壓我們,與我們一起搶奪市場份額,等等。
當然,企業也會遇到一些貫穿始終的困難,比如團隊建設。
因此,我覺得創業者必須具有模型思維,在創業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困難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創業團隊的股權結構一定要合理設置;合夥人之間要相對互補;公衆号和微博,創業第一天就要有,因爲我們離不開 " 粉絲 " 的支持……
對創業者和企業來說,如何經營、管理,招式固然重要,但内在的思維模式更重要,隻有搭建起模型思維的框架,才有可能突破現實的困境。
四、結語
未來的商戰注定發生在企業管理者認知力的戰場上,唯一能夠限制公司體量的就是企業創始人的認知力水平。
企業創始人隻有提升自己的認知力,不斷挑戰自己,刷新自己對人、對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企業在發展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遠,走得更穩。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