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娛先聲,作者 | 花花,編輯 | 先聲編輯部
這年頭,明星沒點 " 病 " 恐怕上不了綜藝節目,觀衆不懂點心理學也快看不懂綜藝節目了。
《再見愛人》第四季剛開播的時候,有疑似認識節目組後期工作人員的網友爆料稱," 看到最後,你會發現所有人中楊子最正常。"
一開始,楊子随意大小爹的形象已經超乎觀衆的想像。沒想到幾期節目過後,楊子是不是最正常得不好判斷,但《再見愛人 4》全員 " 有病 " 倒是真的。
楊子、麥琳、劉爽被網友戲稱 " 惡人三巨頭 ",據人均心理學家的短視頻博主逐幀分析,楊子是顯性 NPD(自戀型人格障礙),麥琳是隐性 NPD+BPD(邊緣型人格障礙),劉爽是回避 + 善用 PUA 型。
此前," 花學 " 的周雨彤、炖豆角的黃磊、吃豆角的宋丹丹也都被分析出是 NPD+PUA 高手。
最早《爸爸去哪兒》這類親子節目裏還是關于原生家庭的大概念讨論,如今已經細化到 NPD、BPD 這樣的小範疇領域,綜藝節目裏的心理學分析越發細緻、專業。
在強情緒的傳播下,有人在看樂子,有人在照鏡子。雖然社交網絡上話題不斷,網友也讨論得風風火火,但節目本身的重點卻逐漸模糊。
01 爹味、媽味、兒味
楊子、麥琳、劉爽在節目裏徹夜長談時,不少網友表示:你們三個把日子過好比什麽都強。
楊子的爹味、麥琳的媽味、劉爽的兒味,編劇都寫不出來的人設,在《再見愛人 4》裏算是集齊了。
楊子的爹味是毫不掩飾的。
他在節目中的戰績,包括當着節目組的面偷藏手機;大半夜讓黃聖依吃油炸方便面,并要求好評;攝影師說了句他不想聽的,他馬上問:" 你姓什麽?";來上節目,諷刺黃聖依在節目中的訴求表達是 " 過年了 ";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比黃聖依的熱度高……
不僅爹味毋庸置疑,楊子的邏輯更是無懈可擊。
他會合理化自己得一切行爲,即使漏洞百出,也能侃侃而談,順便上一波價值。靠哥哥上桌怎麽了,蹭老婆流量又怎麽了,在他的邏輯閉環裏,他可是唯一的王。
再厲害的懂王也怕遇見逆子,劉爽作爲叛逆好大兒,怼起好大爹不留情面,給差點被楊子氣死的觀衆出了一口 " 惡氣 "。
劉爽面對其他人時看着正常,但面對自己老婆葛夕就成了巨嬰。
他會 PUA 葛夕說她不如自己前女友;生活中一點家務都不幹;丈母娘生病毫不關心;拿着老婆的錢投資,失敗後選擇欺騙;毛病一堆,但既不想改變也不想離婚。
相比于楊子和劉爽 " 渣 " 得明明白白,麥琳人設有些複雜。她不是壞人,但卻是壓迫感最強的一個,像是一個沒苦硬吃的老母親。
她張口:" 我爲你付出了太多 ",閉口:" 我不求回報 ",一次次用自己的 " 低微 " 來打壓對方,并證明自身的價值。
明明掌握家裏經濟大權,卻舍不得花錢,還要抱怨李行亮沒給她花錢。李行亮給她送禮物永遠送不到她的心趴上,問她喜歡什麽又不說,送了又不滿意,處于惡性循環。
最新一期節目裏她又貢獻金句,問李行亮:" 我配擁有一杯咖啡嗎?"
李行亮說房間裏有,她馬上不高興,其實她是想讓李行亮去店裏買一杯。這次連黃聖依都有些無語,問她爲什麽不直接說,她則又搬出了那套猜來猜去的理論。
觀衆無語的同時也紛紛共情,看見這些嘉賓時好像看到自己身邊控制欲極強的人,吐槽起來更加有理有據,有了不少專業名詞作爲 " 學術論證 "。
心理學作爲複雜的學科,在綜藝節目如今變得異常接地氣,觀衆對于 " 綜藝心理學 " 的讨論熱情也空前高漲。
02 從原生家庭到 NPD,心理學熱詞的升級
其實,早在親子綜藝熱播的時候,綜藝心理學就很有熱度,還帶火了一個熱詞:原生家庭。
萌娃之間的不同性格和反差,讓網友們産生了代入感,也讓大家越發相信,父母的陪伴、教育等原生家庭的因素,會對一個人的成長産生很大影響。即使很多年過去,《爸爸去哪兒》裏李湘、王嶽倫的教育方法還被網友津津樂道,而黃多多每上一次熱搜,黃磊的教育理念也會被拿出來讨論一番。
就算已經長成大人的年紀,但隻要跟父母一起,還是會被讨論原生家庭。《旋風孝子》裏鄭爽和陳喬恩依然還無法擺脫父母帶來的影響,原生家庭也成了一場 " 流行病 "。
接着戀綜崛起,觀衆在探讨兩性關系的同時不可避免帶出一個新詞:PUA。
PUA 多指在一段關系中一方通過言語打壓、行爲否定的方式對另一方進行情感操縱和精神控制。
比如《再見愛人 2》裏張婉婷多次對宋甯峰進行精神打壓,她挂在嘴邊的是:" 你真有福氣找了我當老婆,要說還是你命好,奈何我找了你這麽一個拖油瓶 " 等言論,成了 PUA 的典範。
之後,PUA 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兩性關系,諸如職場等環境也被大肆探讨。最著名的當屬 " 塢學 ",《五十公裏桃花塢》裏的 " 尴尬九分鍾 " 至今還能被網友逐幀分析。
事件主角宋丹丹從德藝雙馨的藝術家變成了 PUA 小輩的中國式大家長," 受害者 " 李雪琴和汪蘇泷也變成了被壓榨的 " 打工人 ",勇于反抗的王傳君則成了整頓職場 " 孤勇者 " 。
最近,綜藝心理學的熱詞則變成了 NPD。這類人往往極度以自我中心,缺乏同情心,控制欲很強,需要他人地贊美和崇拜來維持自我價值感。
先是周雨彤在花少裏路人緣盡失,成了 NPD 的代表。無數網友下場總結 NPD 的人格特征,精華就倆字:快跑;接着楊子的出現,讓 NPD 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達,自戀、自大、自我,這個詞仿佛爲他量身定做。
至于麥琳,不僅是隐性 NPD,更被分析出是 BPD。情緒易爆發,在親密關系中矛盾、糾結,他們的伴侶、朋友、家人往往被折騰得疲憊不堪,痛苦萬分。
這些心理學熱詞的傳播也得益于 " 觀察團 " 的分析,如今大部分情感綜藝都會設置觀察團,配備心理學專家做背書。像《心動的信号》裏的姜振宇、《春日遲遲再出發》的李松蔚、《再見愛人 4》的沈奕斐都充當此這類角色。
心理學專家的加入給情感綜藝帶來了新的視角,不僅給心理學科普帶來權威性,還能化身觀衆嘴替,滿足了觀衆對于深層次情感解讀的需求。
觀衆一邊看綜藝,一邊被科普。明星的 " 心理問題 " 在綜藝節目裏無法隐藏,一句話可能會有無數種解讀。這樣細化、專業地探讨明星的心理動态,也許很快就會産生下一個心理學熱詞。
03 狗血雖好,但别貪杯
這些熱詞在公衆範圍的大讨論,也許不一定符合心理學的邏輯,但在情緒上一定最刺激的,節目追求的就是沒有最抓馬,隻有更抓馬。
而近年來的綜藝,也在 " 撕 " 上一去不複返。
花學不必多說,一直是撕系頂流,常看常新,堪比綜藝界《甄嬛傳》。花學之後有塢學,錯綜複雜的人物關系、環環相套的矛盾,雖然尬到腳趾抓地,但觀衆還是有看下去的欲望。
之後也有不少節目一看就是奔着複制 "X 學 " 去的,但隻學到了皮毛。比如《十天之後回到現實》的 " 十學 ",雖然熱搜上了不少,但觀衆看了隻是生氣,沒有回味得必要。
但架不住觀衆愛看,由此 " 撕系 " 盛行,很多節目的制作思路都向着這個方向靠攏。
《再見愛人》第一季的時候還是個充滿 BE 感的唯美戀綜,郭柯宇一句 " 愛與分别并不一定相悖 ",讓不少觀衆看得唏噓不已,現在想來仍然爲這對意難平。但後來,《再見愛人》系列就成了抓馬大戲,尤其是第四季,直接變成了戀綜版《老娘舅》和《金牌調解》。激烈程度堪比短劇,一分鍾 800 個反轉。
不可否認的是,《再見愛人》系列雖然俗了,但讨論度卻水漲船高。
不僅綜藝如此,在劇集方面,越來越多的長劇也有向短劇思維靠攏的趨勢。上半年,長劇的流行梗之一就是 " 老三兒 " 和 " 你真是餓了 ",連愛奇藝 CEO 龔宇都說要 " 學習微短劇對人性的洞察 "。
這種強情緒産生的熱度,在短期内有非常好的效果:演員在鏡頭裏歇斯底裏地吵,觀衆在網上真情實感地站隊。
但回到作品來說,未必都是有利的一面。
比如很多網友雖然對《花少》和《再見愛人》的課件了如指掌,但他們可能從頭到尾都沒有點開觀看過完整的節目,隻是被熱梗所包圍。
一個節目不能沒有挑動觀衆情緒的熱梗,但隻有熱梗也是萬萬不行的。
娛樂節目要給觀衆提供的是情緒價值,這塊最近的大熱綜藝已經做到位了,但價值方面還得考量。畢竟,觀衆的情緒容易引領的同時也變化多端,狗血雖好,但始終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