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7 日,小米 " 雙 Ultra 發布會 " 震撼全網。雖然有小夥伴飛赴北京現場報道,不過由于發布會内容過于豐富,雷科技 MCN 還是臨時抽調了 2 個小夥伴值班報道。
抓大放小地看,其實小米這次發布會也就三個核心産品:
6499 元的頂級安卓影像旗艦小米 15 Ultra;
52.99 萬的小米 SU7 Ultra,将性能豪車做到了極緻性價比;
15999 元起來的小米米家中央空調 Pro,讓友商直呼 " 雷軍太狠了 "。
簡單地說,這個發布會就是小米獨特的 " 人車家生态 " 的展現,這關系到小米版圖有多 " 寬廣 ",手機 + 家電 + 汽車,每一個都有千億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空間;展示的 " 高端化 " 方向,則關系到小米的利潤。高端化,讓小米能賺錢;賺錢,才能更好地投入到 AI 等研發;研發而非組裝,從 " 貿工技 " 到 " 技工貿 ",才能做出真正創新的、有競争力的、能高端化的産品。
在小米 15 Ultra 上," 高端化 " 的價值就體現得淋漓盡緻,雷科技在評測後對此更有深刻感受。
曾經,安卓手機在影像上的突破主要靠算法。不過從小米 12S Ultra 開始,小米對在影像方面的追求就換了個方向,不再卷畫質和算法,而是盡可能去還原真實現場,拒絕各種算法痕迹。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小米 15 Ultra 沿襲小米影像理念,在真實性上再一次提升。在進一步提升的光學硬件基礎上,小米對于算法的全新理解讓小米 15 Ultra 成了目前最讓我驚喜的影像旗艦。
小米 15 Ultra 的主攝仍是我們的老朋友 LYT-900,相比第一代一英寸傳感器,它的動态範圍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畫面的層次感變得更豐富。
這一點在拍攝光影下的建築物時感受非常明顯。不過近期雷科技所處的廣州正值回南天,天氣不太好,故樣張效果大打折扣。


當然,最大的提升還是整體影調風格。如今的小米對影像有了更深的理解,小米 15 Ultra 的樣張擁有更豐富的細節,孤獨細膩,主次明确,遠近分明,更具層次感,這跟軟件算法的升級脫不開關系。

手機影像相比傳統相機最大的優勢在于更豐富的焦段,能給攝影者提供更好更大的視野範圍和更靈活的構圖思路。不止是主攝,小米 15 Ultra 的各個攝像頭表現都很頂,也是目前少有的全焦段大光圈選手。
小米 15 Ultra 的長焦是吸引我的關鍵要點,它擁有目前手機長焦中最大的等效光圈和進光量,兼顧弱光成像和綜合遠攝能力。
尤其是這顆 4.3 倍等效 100mm 的長焦鏡頭,夠長的焦段讓它自帶更強的空間壓縮感,隻需要我簡單構圖就能拍到一張角度比較有意思的照片。

這一點我們從官方提供的數據中就能看出:1/1.4 英寸大底、14EV 高動态範圍、 4 個獨立的 Micro-Lens、2.51 厘米的物理焦距 ...... 如果不是出現在小米 15 Ultra 上,這顆傳感器完完全全是旗艦主攝水準。
而且兩億的超高像素也帶來了堪比主攝的細節,若不是水印下方的焦段數據,我估計不少讀者都誤以爲這是主攝拍攝的。

借助這個解析度和焦距,我們能夠在間隔幾十厘米的情況下給物體拍攝一些微距特寫,在遊覽博物館時非常實用。

這顆長焦還支持 8.7x 和 17.4x 的無損裁切,我們可以在拍攝時單擊 4.3x 按鈕切換到 200mm 和 400mm,這個小細節做得非常不錯。

小米 14 Ultra 上的超級長焦功能也被保留了下來,當我需要拍攝 30 倍以外的場景時,它能通過 AI 算法計算出遠處的圖片信息,然後對細節進行還原。放在過去,沒有尼康 800 定 " 碩大的肌肉 "(攝影圈老梗,因爲相機的超長焦鏡頭非常重),很難拍出這樣的畫面。
不過從照片中也能看出,雖然花體部分的細節保留得不錯,但背後的牆磚還是暴露出了 AI 算法的缺陷,這一點就見仁見智了。

長焦微距功能被移到了 3 倍長焦鏡頭上,但在默認模式下拍攝近物時會經常自動跳到其他鏡頭裁切拍攝 " 假微距 " 的情況,建議大家在設置中關閉自适應鏡頭選項。
可變光圈的缺失對我來說沒有太大的影響,在使用小米 13 Ultra 的兩年中,除了突發奇想拍攝一些星芒照片外,可變光圈的特性我在日常拍攝中幾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不過對于部分用戶來說,可變光圈在一些場景下還是有價值的,小米 15 Ultra 因爲體積限制去掉了這個小特性,我還是感到有點可惜。

小米 15 Ultra 影像的一大賣點是「夜神」,這個名字放在攝影領域可是響當當的存在,除了尼康 Z 58mm f/0.95 和徕卡 M 50mm f/0.95 外,沒有一顆鏡頭敢自稱夜神。
顧名思義,夜神意味着它在暗部場景下的表現遠超同類産品,無論是進光量還是光圈大小都是行業頂尖水準。
小米 15 Ultra 的夜景自然是引起了小雷的期待。
在一個幾乎沒有任何光源的房間中,開啓夜景模式和關閉夜景模式的樣張完全是兩個世界,而小米 15 Ultra 的夜景算法并沒有留下很嚴重的數碼味,光源非常自然。
而且這套算法不止适用于主攝,長焦也能吃滿,效果嘛大家看圖便知。

最後聊聊視頻錄制,小米 15 Ultra 支持全焦段的 8K/4K 視頻錄制,再加上小米自研的自研防抖系統,能夠有效防止防抖失效、畫面模糊的問題。小米 15 Ultra 終于在視頻錄制上有了跟 iPhone 對打的能力。
總體而言,小米 15 Ultra 的影像體驗還是用小雷之前的那句話總結:指哪兒打哪兒,在拍照的時候有種如臂使指的暢快感。用它拍照會給人一種信心很足的心裏暗示,就像我之前看到的那條評價一樣:讓普通人也能拍出有質感的照片,這就是最有意義的進步。
其實最考驗廠商對影像風格理解的場景,還是黑白。
市面上幾乎每一台影像旗艦,我都會優先嘗試一下它們的黑白濾鏡風格做得如何。想要做好黑白,就需要對黑白有一套獨特的理解:照片的光影、灰階的過渡以及畫面的對比,才能讓整張照片看起來更加有魅力和故事感,或者說真正的黑白影調可以通過淡化色彩的方式來強調主體内容。
在自帶的徕卡單色 HC 濾鏡下,小米 15 Ultra 的樣張畫面觀感通透,它在對比度、灰度、黑色、白色亮度上的調控相當到位,無論是樓梯的陰影,還是玻璃反射燈牌的高光,都被準确記錄下來,很好地還原了真實光影的層次關系。

而且在色彩方面,小米 15 Ultra 也提供了很多特色鮮明的濾鏡,還可以自定義風格預設,例如我們可以調整影調、色調、飽和度等參數。在徕卡經典和徕卡生動風格下,調整不同的自定義風格,還可以再疊加徕卡自然、徕卡鮮豔、HC 等濾鏡,多重的自定義下能使之直出非常多不同的風格的作品,适合不同的場景。
我們也可以在專業模式中設置各種預設場景,裏面的所有參數均可自行設置,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還可以通過導入外界壓縮包的方式來獲取,有一點我在使用尼康 ZF 時的感覺。

小米的風格化照片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并影響消費者的審美,在審美普及這件事上,小米做得很好。
而這些,還隻是小米 15 Ultra 的冰山一角,下面說說手柄。
從小米 13 Ultra 開始小米就爲其配備了一套攝影手柄,不過早期的手柄确實談不上好用,除了能讓手機看起來更像相機更有逼格外,似乎沒什麽亮點。

而小米 15 Ultra 這套手柄,無論是操作邏輯還是所提供的情緒價值都有了巨大提升。
最明顯的就是快門按鍵上的螺紋旋鈕以及快門撥杆,這兩個小東西并不會給拍照帶來實際提升,但複古和玩樂屬性一下子就提升上來了。

跟之前一樣,小米 15 Ultra 攝影手柄内置有電池可爲手機供電,上方的波輪、快門按鍵、錄制按鈕可直接操控拍攝頁面,後方的 67mm 的濾鏡轉接環可以無縫接入白柔、黑柔、偏振鏡等各種濾鏡。
比較有意思的是,當你接入這套手柄後,在手機的街拍模式中就會出現一個新界面,熟悉徕卡相機的讀者們一定發現了,這不就是徕卡 M 系列相機的經典界面嗎?無論是布局、操作邏輯還是最細節的字體,小米 15 Ultra 都做到了完全一緻。

還是那句話,情緒價值拉滿,這台小米 15 Ultra 極大地激發我出門掃街拍照的欲望。到了周末,我再也不想宅了,我隻想用它出門拍照,哪怕廣州下雨也沒所謂。
作爲攝影發燒友,小雷一直十分看重手機的 RAW 拍攝能力,它決定了手機照片的後期上限,但在這方面目前能讓我滿意的隻有 iPhone 一家。
那麽小米 15 Ultra 又如何呢?在一些特定場景中,其能實現 16bit 色深的 UltraRAW 錄入,而 RAW 照片最高隻能到 14bit,這應該也是目前唯一一款不依靠第三方軟件實現 16bitRAW 輸出的手機。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上爲 UltraRAW,下爲原生 RAW)
後期調整時,UltraRAW 的色彩信息也會比 RAW 文件好很多,能夠回拉出更多的色彩細節;對于一些高對比場景,我更推薦使用 UltraRAW 進行拍攝。
在存儲方面,一張 1250 萬像素的 UltraRAW 格式照片占用儲存體積在 40M 上下,如果像素全開(5000 萬像素),體積就會飙升至 70M 左右,如果你很喜歡小米 15 Ultra 的這套 UltraRAW,我建議購買頂配的 1TB 版本。
順帶一提,小米 15 Ultra 的四顆鏡頭都支持拍攝 UltraRAW 格式,不過估計是現階段的 UltraRAW 格式無法做到全像素輸出,所以在切換到超長焦的 2 億像素時,系統會彈出僅支持 jpg 的選項。
這裏順帶給各位對比一下兩億像素全開和默認模式下的解析力差距。

(圖片來源:雷科技制圖,作爲 2 億像素,右爲默認輸出)
差距倒是一眼就能看出,但兩億像素那恐怖如斯的占用體積和處理速度,小雷建議是沒有特殊需求沒必要打開。
小米 15 Ultra 的特性就決定了它的周邊配置沒有太多可聊的地方,這裏簡單羅列一下:226g 機身重量、骁龍 8 至尊版處理器、2K 分辨率 120Hz 支持專業原色的 6.73 英寸屏幕、6000mAh 電池、90W 有線充電 +80W 無線充電、天通衛星通信、北鬥衛星通信等等,旗艦機該有的配置它都有,影像外的評測以及産品解析,歡迎大家全網搜索 " 雷科技 " 查閱。
最後,按照慣例,我們用雷科技評測模闆簡單總結一下小米 15 Ultra 的影像表現。
優點:
1、硬件和軟件算法提升明顯,成片率進一步提高;
2、焦段齊全,每顆鏡頭都是主攝級别。
2、UltraRAW 讓後期空間變得更大,是 " 大衆設備專業化 " 的思路;
3、徕卡字體、徕卡相機界面和攝影手柄,将情緒價值拉滿;
缺點:
1、握持感比較一般;
2、附贈的手機殼質感一般。
價格方面,小米 15 Ultra 的售價如下:
12+256GB:6499 元;
16+512GB:6999 元;
16+1TB:7799 元;
16+1TB(雙衛星版):7999 元。

(圖片來源:雷科技現場攝制)
無論是作爲一款超大杯的旗艦手機,還是一款主打拍照的影像利器,小米 15 Ultra 都幾乎沒有短闆。而在影像影調方面,小米也繼續鞏固了自己的風格,完美诠釋小米對于影像的理解,把影像基因深深地和小米 Ultra 系列綁定在了一起。
另外小米 15 Ultra 的周邊配置也證明它是一台徹徹底底的頂級旗艦手機,不管你是需要超強的影像、旗艦的性能還是更專業的屏幕,它都能夠完美滿足你的需求。
影像 Ultra、強度 Ultra、電池 Ultra、通信 Ultra、性能 Ultra,小米 15 Ultra 是迄今爲止小米最好的 Ultra 手機。先不說它能不能算得上是「安卓機皇」,但起碼友商的産品想要超越小米 15 Ultra,确确實實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小米 15 Ultra 會是小雷 2025 年的主力機之一,它所給我帶來的驚喜已經完全超過售價本身,要影像有影像、要性能有性能。幾乎我需要的所有東西,它都能滿足我。這就是小米手機高端化的成果,強大的技術研發驅動下,小米産品更能打,爲此,用戶願意付出更高的品牌溢價,而這,正是高端化的結果——而非目的。
雷科技也非常期待後續友商們會拿出什麽級别的産品,才能跟小米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