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手機市場好不熱鬧,各家都擠在一起推出新機,就這幾天小米和魅族就分别發布 Redmi K70 系列和魅族 21 系列,後面一周我們還會見到一加、realme 和 iQOO 的新機。
但要說這場新機「競速賽」有什麽亮點,那可能就沒辦法繞開各家都在宣布的屏幕「亮度」了。
就在本周,小米剛宣布 Redmi K70/K70 Pro 搭載的「中國屏」峰值亮度達到了 4000nit,緊接着一加就宣布一加 12 系列搭載「東方屏」峰值亮度突破到了 4500nit,再随後 realme 也跳出來宣布自己的「無雙屏」也達到了 4500nit。
4500nit 的東方屏,圖 / 一加
卷,還是手機廠商會卷。
事實上,各家卷屏幕亮度也并非這周才開始的。從 iPhone 15 系列的 2000nit 峰值亮度開始,Pixel 8 系列、小米 14 系列以及 iQOO 12 系列都能看到屏幕亮度的突飛猛進。
還有一個插曲。雖然一加 12 系列還要等到下周才發布,但時至今日其實已經開了多場「發布會」,最早的一場可以追溯到 10 月下旬聯合屏幕廠商京東方在重慶舉辦的「東方屏」發布會。
圖 / 一加
在這塊屏幕上,核心優勢之一就是超高的屏幕亮度,一加宣稱屏幕發光亮度遠超 2600nit。但就在這場屏幕發布會的一天後,小米開始宣傳小米 14 系列屏幕 3000nit 的峰值亮度,當時還被不少網友嘲諷。
第二天,圖 / 微博 @小米手機
不過一直還要等到這周,我們才知道一加「東方屏」确實是「遠超」2600nit,但再怎麽放飛想象力,我也沒想到現在手機屏幕的亮度已經卷到了 4500nit。
屏幕亮度的提高并不意外,核心還是用戶需求推動産品需求,再由産品需求倒逼供應鏈升級換代,但這其實無法解釋手機屏幕亮度在廠商宣傳口徑中的「突飛猛進」。
皮褲套棉褲,必定有緣故。如果留意個别廠商的宣傳海報和官網數據,就能發現,很多手機廠商吹的 4000nit、4500nit 峰值亮度,跟普通消費者理解的手機屏幕亮度,根本不是一回事。
更甚者,屏幕峰值亮度與屏幕最高亮度也是兩個概念,更高的亮度也不意味着更好的使用體驗,這也是爲什麽手機廠商早就用上了超過 1000nit「亮度」的屏幕,還是有很多用戶對手機屏幕的「亮度」并不滿意。
首先,我們還是先要明白手機廠商将「屏幕亮度」做到 4000nit、4500nit 亮度的「關鍵條件」。
事實上,雖然小米和一加都沒有提醒,但 realme 在宣傳海報中明确指出了,4500nit 屏幕亮度實際是指「局部」峰值亮度。
「局部峰值亮度」,圖 / realme
局部峰值亮度,顧名思義,其實就是在隻點亮屏幕局部時的最高亮度,這也算是 OLED 屏幕時代的一個特點。
我們都知道,現如今除了少部分中低端機型,絕大部分手機都是采用 OLED 屏幕,而 OLED 屏幕的一大特征就是像素自發光,不需要 LCD 上有的背光層,意味着手機可以隻點亮部分區域的像素。
同時在屏幕輸入功率一定的情況下,這部分被點亮的像素能激發出更高的亮度,由此得到所謂的:
局部峰值亮度。
局部峰值亮度本身并沒有問題,主要的應用方向是 HDR(高動态範圍)顯示,即在部分需要更亮的區域激發更高亮度,以實現「該亮的地方更亮」。
比如在這裏,圖 /《龍之家族》
但現在的問題在于,很多廠商在刻意混淆「局部峰值亮度」和「全局峰值亮度」,直接用「峰值亮度」一概而論,誤導消費者認爲旗下手機的屏幕亮度已經遙遙領先于其他手機。
考慮到一加和 realme 畢竟還是一家集團公司下的不同品牌,也共享部分供應鏈,一加所謂的 4500nit 實質也應該是指局部峰值亮度。至于 Redmi K70,幹脆在官網信息也沒有指明這一點,反倒是小米 14 還有在注釋中指出:
3000nit 峰值亮度的真正含義是「強光下播放 HDR 内容時,小窗口激發 3000nit 局部峰值亮度。」
小字内容,建議官網看,圖 / 小米
其次,一加、realme 所謂的 4500nit 就比 Redmi 的 4000nit 亮度高嗎?那也未必。
局部峰值亮度本質上是特殊模式下小窗口(屏幕的一小部分)被強光可能激發出的最高亮度,但「小窗口」的定義一直不存在統一的标準。
理論上窗口越小,更可能激發出更高的亮度,這就導緻廠商不同手機給出的局部峰值亮度,無法進行直接的比較。所以也有人開玩笑,「1 個像素能達到 1000nit= 屏幕最大亮度 1000nit」。
不過具體到日常使用,按照 Redmi K70/K70 Pro 屏幕獨家供應商 TCL 華星的介紹,Redmi K70/K70 Pro 的手動最大亮度就隻有 700nit。
手動調整亮度,圖 / 蘋果
所謂「手動最大亮度」,不難理解,其實就是我們日常在手機裏手動調整亮度時能拉到的最大亮度,也基本決定了普通消費者對于手機屏幕亮度的「體感」。
但必須指出的是,手動最大亮度的「高低」并不直接意味着屏幕的好壞,因爲這個數值更多時候是廠商基于各方面的因素而定下,比如:
- 用戶日常需要多高的亮度?
- 到了多少亮度比較影響功耗和屏幕壽命?
- 屏幕本身的素質如何?
- ……
那到底什麽才是手機屏幕真正的「最大亮度」?
不同于電視主要在室内使用,所以日常最大亮度需求普遍隻在 300nit 左右(HDR 顯示另說),手機很多時候需要在戶外使用,有的時候甚至必須在大太陽下導航、看微信,自然也就需要更高的亮度。
這就需要牽引出手機屏幕亮度的另一個概念:戶外峰值亮度,即在戶外強光下屏幕能夠激發的最大的亮度。
通常來說,當戶外光線達到一定強度時,手機會自動感知并開啓對應的「戶外模式」,比如小米就是「陽光模式」,提供超出手動最大亮度的屏幕亮度。還有一些手機,可能會提供相應的功能開關,用戶可以手動開啓或關閉該模式。
基本上,戶外峰值亮度就是手機屏幕的全局亮度上限。以 iPhone 15 爲例,戶外峰值亮度爲 2000nit,就遠遠高于日常最大亮度的 1000nit;realme 也在近期的預熱海報中指出,GT5 Pro 的全局最大亮度達到了 1600nit,手動最大亮度爲 1000nit。
至少在亮度上,隻比 iPhone 15 差一點,圖 / realme
不過大部分國内廠商都不會告知消費者這一數據,更多還是在強調特定條件下的小窗口激發亮度,試圖借此建立「屏幕亮度高、屏幕好」的市場認知。
說到底還是「營銷先行」。
然而在 HDR 内容遠未普及,普通用戶根本不了解 HDR 内容的當下,坦白講,廠商所謂的「峰值亮度」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隻能說價值很小。
相比之下,屏幕亮度之于手機亮度的真正價值,在于在合适的光線環境下給出合适的亮度,包括在戶外等各種強光場景下保證屏幕顯示的可看性,至少不用使勁聚焦才能看清内容。其中關鍵無非是兩點:
一是通過傳感器與自動亮度算法,實現精準甚至個性化的屏幕亮度調節;二是在不影響性能和壽命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提高全局最大亮度。
所以對絕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廠商拼命在卷的「峰值亮度」(實質是小窗口峰值亮度)其實沒有任何參考價值,我們應該關注的反而是手機的自動亮度調節,手動最大亮度以及在戶外強光下全局亮度。
可惜的是,太多人并不在乎用戶的實際體驗,他們甚至不願意在官網用「灰色小字體」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