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盒飯财經官方,作者 | 劉星志,編輯 | 趙晉傑
" 内部面對華爲的心态是統一的:80% 是學習,20% 是尊敬,0% 是抱怨。"
相比何小鵬與餘承東在 AEB 上的激辯,選擇不和華爲吵架的李想,在三季度财報會上進一步向華爲釋放善意," 作爲一家初創企業,在邁入 1000 億元收入規模的時候,遇到一家實現過近萬億元收入規模的科技榜樣,我們感到非常幸運和興奮,這是我們的真實心态。"
主動避戰一方面是由于問界強勢回歸,理想需要暫避鋒芒,另一方面,随着理想銷量節節攀升,有關技術路線和産品的質疑聲逐漸減弱,李想也沒有必要在微博上 " 大殺四方 " 了。
當下,理想可能是比亞迪以外活得最滋潤的國内車企。11 月 9 日,理想汽車公布 2023 年第三季度财報。三季度,理想營收 346.8 億元,同比增長 271.2%,創曆史新高,同期經營利潤和淨利潤分别爲 23.4 億元和 28.1 億元,實現連續四個季度盈利。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三季度毛利率達到 22%,遠超特斯拉的 17.9%,隻比比亞迪低 0.1 個百分點,
這不僅是理想的勝利,也是增程式這一技術路線的勝利。盡管增程式是 " 過渡技術 " 早就是行業共識,但其生命周期之持久顯然超出了行業預期。
今年 1 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增程式電動汽車産業發展報告》預測,2025 年增程式電動汽車銷量有望突破 50 萬輛。根據 36 氪爆料,理想 2024 年規劃銷量将達到 80 萬輛,其中絕大部分是增程式電動車。
增程式提振銷量的另一個範本是問界新 M7。理想發布财報的同一天,餘承東在華爲智慧出行解決方案發布會上透露,問界新 M7 系列上市 50 天,累計大定已達 8.6 萬輛。
在增程 = 銷量的現實面前,其他車企選擇打不過就加入。曾辟謠研發增程式的小鵬推出了增程式飛行汽車;比亞迪旗下的高端品牌仰望 U8 沒有使用 DMI,而是擁抱增程式;姗姗來遲的小米汽車,在首款純電汽車還未正式發布之際,就被爆出組建增程式研發團隊的消息。始于理想的增程式風暴,正席卷車圈。
理想是當之無愧的年度 " 黑馬 "。
從交付量來看,今年三季度,理想累計交付新車 105108 輛,同比增長 296.3%,月交付量在 35000 輛上下。到了 10 月,理想交付量 40422 輛,突破 40000 大關,是小鵬的 2 倍,蔚來的 2.5 倍。
截至 10 月 31 日,理想全年交付累計 284647 輛。接下來,理想将挑戰 11 月 4.5 萬輛、12 月 5 萬輛的目标,倘若實現,理想全年交付量将達到 38 萬輛,遠超年初制定的 30 萬輛目标。
這還是目标下調後的結果。今年年初,理想團隊給出 36 萬輛的全年交付目标,在考慮到經濟形勢問題,以及組織結構調整可能帶來的增長停滞,李想力排衆議,将目标下調至 30 萬輛。" 我最近每天都在拼命錘自己的胸口,今年唯一沒聽團隊的就是全年目标。" 李想在微博表示。
在李想的 " 錯誤指揮 " 下,理想遇到了和特斯拉首次實現全年盈利時同樣的煩惱——産能不足。" 這兩個季度,因爲一個錯用一票否決權的白癡,活活累死供應鏈團隊,拼命地追供應量。" 李想表示。
此外,11 月 9 日晚的财報電話會上李想表示,之前遇到的供應瓶頸問題都已經順利解決了,理想在北京和常州有兩個生産基地,常州生産基地有三條産線來生産 L6、L7、L8、L9。" 理想的産能可以滿足未來兩年的銷售目标。"
強勁需求加持下,理想各項财務指标也全線走高。
三季度,理想錄得 346.8 億元的季度營收,前三季度累計營收 821.2 億元,随着四季度交付量進一步提高,全年營收破千億闆上釘釘。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隻腳邁進千億俱樂部之際,理想保持了超 20% 的毛利率。三季度理想汽車業務毛利率 22.0%,目前理想和特斯拉之間的毛利率差距已經從二季度 2.6 個百分點擴大到三季度 4.1 個百分點。
營收、利潤雙雙大漲的理想,現在最愁的可能是錢怎麽花。三季度,理想自由現金流 132.2 億元,現金儲備也從 737.7 億提升至 885.2 億。
雖然在規模上,理想與第一梯隊的比亞迪等車企還有不小的距離,但從盈利能力上看,理想的利潤率與比亞迪旗鼓相當,淨利潤超過了廣汽。可以說,理想和比亞迪,是今年活得最滋潤的兩家國内車企。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家車企的重心,都不是純電車型。DM 車型占據比亞迪銷量的半壁江山,理想則是 All in 增程式,全部銷量都來自增程式車型。反觀純電陣營,特斯拉國内市場增速疲軟,新勢力中的小鵬、蔚來仍持續虧損,爲了降本," 輕易不裁員 " 的李斌剛剛砍掉了蔚來 10% 的崗位。
财報發布當天,李想連發兩條微博,爲增程式站台。
" 中國自主品牌,還在堅持多檔 PHEV 的車企,會在未來一兩年都轉換成增程式的技術路線。這個判斷可以 2025 年來驗證。" 李想在微博上說。
随後的微博裏,李想開始向李書福、魏建軍兩位車圈老前輩 " 帶貨 "。" 我認爲長城系和吉利系都會轉向增程式路線。"
李想的信心,不僅來自自家汽車的銷量大漲,還有增程式在内的混動車型整體增速的走高。據乘聯會數據,今年 1-8 月,混動車型銷量同比增長 89.6%,遠高于同期純電車型的 19.7%。
實際上,自新能源起勢開始,關于增程式和純電兩種技術路線孰優孰劣的争論就持續不斷。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增程式的擁趸都隻有李想一人,反對者中除了一部分新勢力,甚至還有傳統車企。
何小鵬曾對外透露,小鵬研究過增程路線,但最終放棄,原因是内部認爲該路線會很快被淘汰;李斌則認準了純電路線,不做折返跑;大衆中國前 CEO 馮思瀚更是直接炮轟增程式是一種 " 糟糕的解決方案 ",是幾年前他們就放棄的 " 落後技術 "。
但增程式汽車在國内的生命力遠超何小鵬等人的預期,這一 " 糟糕解決方案 " 的銷量節節攀升,反倒是由于純電車型銷量不振,上任不到三年的馮思瀚被大衆撤換。
尤其是在 " 價格戰 " 愈演愈烈的當下,增程式路線的成本優勢,正成爲國内車企應對激烈市場競争的武器。
與其他插混車型相比,增程式汽車的結構更爲簡單,技術實現難度更低,供應鏈管理也更容易;而與純電車型相比,增程式電動車電池容量小,成本也就更低。
除了車輛本身以外,不論是充電還是換電,走純電路線的車企都要在補能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大量資源,進一步拉高着運營成本。
而在消費端,增程式超長的續航裏程、更高的性價比等因素疊加,擊穿了消費者的心理防線。
" 價格戰 " 無疑也爲增程起勢添了一把火。車企進入 " 價格戰 " 階段,意味着汽車行業整體供過于求,走向買方市場階段。換言之,當下的市場走勢由用戶決定,用戶願意買單的技術,才是 " 先進技術 "。
增程路線的優勢因此開始凸顯。增程車型既可以将電池上省下的成本用在内飾、懸挂等配置上,在用戶體驗上與同價位段産品拉開差距,退則可以大幅降價,同時保持健康的毛利率。今年 8 月起,理想推出最高 3.1 萬元的優惠政策,但促銷帶來的增量,讓理想三季度毛利率不降反升。
随着理想銷量攀升,問界新 M7 不到兩月大定超 8.6 萬輛,越來越多車企選擇加入增程式陣營。
動作最快的是零跑和長安。去年底,長安深藍 CEO 鄧承浩表示,不論是 PHEV(插混)還是 REEV(增程式),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都大有可爲。今年 4 月,零跑增程版本 C11 上市,次月銷量随即破萬;長安深藍增程版上市後,在該車系銷量占比達到八成。
随着增程起勢,競争不可避免,投資者對理想未來業績的焦慮也在加劇。
在三季報發布後的電話會上,華爲和問界被反複提及。對此李想直言,當下華爲和理想的産品形成了競争。
目前,問界 M 系列是理想 L 系列最直接的競争對手,而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今年 8 月透露,華爲正與江淮汽車合作開發百萬級 MPV,或将與理想 MEGA 形成競争。
面對華爲,一向怼天怼地的李想一直是 " 學生 " 姿态。今年 6 月,理想在微博上列出了自己學習華爲的一長串書單;問界上市後,理想内部秋季戰略會上,華爲代替比亞迪,成爲理想的頭号對手。
理想内部從上到下如臨大敵的情緒也反映在了股價上。在公司業績不斷突破新高背景下,理想股價在 8 月觸頂後持續走低,10 月底才開始反彈。
而與此同時,A 股 " 華爲線 " 公司在過去兩個月股價則持續走高。10 月 19 日,江淮汽車公告宣布,拟以挂牌方式轉讓兩家與蔚來合作的工廠,由此,市場對 " 華爲和江淮汽車合作 " 預期升溫,江淮股價連續四個漲停。
面對投資者的擔憂,理想汽車銷售與服務副總裁鄒良軍在電話會上回應稱:" 頭部車企的集中效應會越來越明顯,相信已經積累的用戶基礎和市占率,會在之後愈加激烈的市場份額競争中,支持理想汽車的交付量和市場份額繼續提升。"
可以預見的是,乘着增程式東風,理想業績将維持上漲勢頭,但随着華爲、小米等競争對手入局,理想的市場份額、毛利率等指标将迎來新的挑戰。
除競争對手以外,投資者關注的第二大問題,是公司的純電戰略。
由于理想 L 系列今年的熱銷,投資者普遍不擔心家族新成員 L6 的前景,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明年即将發售的幾款純電車型上。其中,号稱 "50 萬以上銷量第一 " 的理想旗艦 MPV 車型 MEGA 将在年底發布,明年 2 月開啓交付。
這意味着,理想即将開啓增程和純電并行的 " 雙線作戰 ",李想一面要繼續爲增程式站台,一面又要宣傳自家純電産品技術的先進性。财報電話會上就有投資者提問稱,如何平衡技術領先性和消費者認知的關系。
對此,李想表示,公司純電車型将堅持三個原則:" 充電的突破 "(充電速度和充電基礎設施)、" 空間的突破 "(理想所有産品都将做到同級空間最大)、" 造型的突破 "(堅持把未來幾十年後的設計放到現在,突破各級别車型設計風格)。
短期來看,吃到增程式第一波紅利的理想現金流充裕,但随着其産品線擴張,經營複雜度提升,充電設施等方面的投入也将加大。用錢的地方越來越多,加上越來越激烈的競争,理想的資源分配和運營能力即将面臨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