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機械工業出版社,商業閱讀新風向 2023 年度知識發布第 2 場。
分享嘉賓:施炜,北京華夏基石管理咨詢集團領銜專家。
高級筆記達人 | 歸一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少将
第 7322 篇深度好文:5367 字 | 13 分鍾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企業成長,指的是什麽?
影響企業成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大家好,很高興和大家分享關于企業成長的話題。
一、什麽是企業成長?
企業成長,是企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
它表現爲一系列經營業績指标,如營業收入、利潤等的持續增長。也可以是資産規模以及企業價值的持續增長。
從組織發展角度看,企業成長是組織競争力的提升。所有顯性标志如财務指标都是競争力的表現。
從進化的角度看,成長是企業和環境的互動,是在殘酷競争的生态環境下,适者生存的演進。
二、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
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有哪些?這裏有一個最具概括力的、抽象卻很有力量的模型,叫 " 一心開二門 "。
" 一心開二門 " 最早出自于佛經。它和企業成長非常吻合。
1. 一心:成長之心
企業想要成長,首先,企業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以及企業的領導團隊,要有一顆成長之心。
也就是說,欲使企業持續成長,企業領導者一定要有心願,即願景和使命。它們可以轉化爲一種力量,叫 " 心力 "。
心願和心力構成了企業的成長之心,它是企業的動力之源,是一種最根本的牽引力。
" 一心 " 也可以是戰略意圖,是雄心勃勃的夢想。戰略意圖的背後實際上還有戰略意志。
企業的成長是永無止境的,它會不斷地面臨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如果創始人、領導人和領導團隊沒有強大的願望、強勁持久的心力,企業就很難發展下去。
2. 二門:戰略之門和組織之門
但是,光有心願和心力還不夠,想讓企業持續健康地發展,還要打開兩扇門,一扇是戰略之門,一扇是組織之門。
我們既要明确成長的目标、成長的路徑、成長的邏輯,找到成長的算法。
同時,所有的戰略都要靠團隊、靠組織去落地執行,組織是使戰略得以實現的支撐性的力量。
任正非先生有句話廣爲流傳:一個企業要發展,戰略要大體正确(因爲一個企業的戰略不可能絕對正确),組織要充滿活力。
所以,戰略是彈性的、框架性的。組織充滿活力,能夠校正戰略,影響戰略。
① 戰略之門
戰略就是企業具體的成長方向、目标和途徑、手段,它具有整體性、長期性、框架性的特征,是一種選擇和共識。
② 組織之門
組織是具有特定功能和目的的共同體。
"1+1>2" 是組織的基本表達。
"1" 是指我們每個個體,"+" 是把組織裏的每個個體連接起來的因素。">2" 就是系統效應,叫做整體大于局部之和。
德魯克(管理學之父)說:什麽是組織?是讓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業。
所以,">" 是組織裏最神秘、最神奇的力量。"+" 指兩種連接因素:一種是規範性契約。
我們和組織之間,人和人之間都有很多規範性的契約,表現爲制度、流程、組織架構、組織分工,以及組織内部的責、權、利的安排。
另一種是心理性契約。
組織不僅是理性的,還充滿了感性的因素。一個真正的團隊,還要有信任、關懷、情感等。
就像兩個年輕人組建一個家庭,兩個人之間不僅存在《婚姻法》《民法》等規定的雙方權利和義務,還要有感情。沒有情感很難共居于一個屋檐之下。
3. 二門生六翼:戰略與組織的三大變量
戰略和組織各有三個基本變量,我概括爲 " 二門生六翼 "。
① 戰略的三個基本變量
第一,做什麽?
不同的企業在社會中形成不同的分工,有的企業做電商,比如京東、阿裏巴巴;有的企業做遊戲,比如網易、騰訊;有的企業做人臉識别,比如深圳的商湯科技。
企業做什麽?這個問題可以概括爲機會發現,或是機會辨識、機會洞察。
作爲一個企業家,必須要去分析、尋找、辨識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業務産業領域,需洞察需求空間和市場空間。
也就是說,企業會在一個什麽樣的空間下生存和發展?
比如,如果你是一條大金魚,那麽你要選擇太平洋;如果你是一條泥鳅,那麽你可以選擇一個小池塘。
選擇做金魚或泥鳅本身不存在貶義或褒義,在這個市場競争中,能夠做一條健康的泥鳅也非常不容易。
所以,企業的大小,是由各種各樣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我們發現,有兩個變量影響企業 " 做什麽 " 的選擇。
A. 社交網絡。即企業創始人認識哪些人,别人給他介紹什麽樣的機會。
B. 個人特質。有的人給你介紹房地産,但你不太喜歡,你可能更喜歡沿着一條崎岖小道做一個 " 專精特新 " 的冠軍。這就與個人特質有關。
對企業領導人來說,不管你選擇什麽樣的領域,總要選出來,而且還要持續不斷地選擇。
這不是讓大家盲目多元化,而是企業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第二曲線、第三曲線,尤其是百年老店。
第二,如何做?
即使都是從事電子商務,但京東和拼多多顯然是有差異的,目标市場的選擇、商業模式的設計、競争策略的選擇等等,都不太一樣。
所以,選擇了業務領域之後,企業還要基于目标市場和顧客價值的定位,設計和構造價值創造的機制、途徑,以及獲取收益的方式。
概要地說,即企業爲顧客創造什麽價值?用什麽方式獲取收益?這本質上是屬于商業模式的問題。
第三,憑什麽做?
實現價值、獲取收益需要依托多種資源。
比如,企業要做一條全球性價比最高、最便宜的價值鏈,有沒有資源條件?
傳統的資源是土地、資金、人。可以擴展到上遊的供應鏈,以及包括供應鏈的供應鏈——這就涉及到價值網絡了。
還可以擴展到下遊的渠道鏈。到了數字化時代,還有數據資源。
通常情況下,大部分企業的戰略決策,其思路是先選擇機會,再進行價值定位,最後整合資源。
但另一種思路是反向思考:有了一定的資源之後,再考慮資源能轉化成什麽樣的價值;價值能開辟出什麽樣的市場空間。
所以,戰略,從機會出發,是由外而内邏輯;從資源出發,是由内而外邏輯。這是兩種不同的戰略構建路線。
自從喬布斯等人出現後,出現了第三種思路,就是不考慮機會,不考慮資源,先考慮創新性的顧客價值,再去創造需求以及整合資源。這種邏輯,可以說是 " 石破天驚 "。
② 組織的三個基本變量
打開戰略之門相對容易,打開組織之門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組織也有三個基本變量。
第一,組織的規則是什麽?
組織的規則,也叫組織的秩序。員工好比是演員,他們來演戲,你要給他一個劇本。這個劇本就是他們的行爲規範,包括企業内部的組織分工、架構、流程等。
第二,怎麽打造一支團隊?
即使企業人力資源豐富,有很多高層次人才,有很多博士、碩士研究生,但他們是不是一個團隊呢?
未必。足球世界杯的冠軍,未必是單個球員水平最高的球隊,但一定是最團結的球隊。
企業内部形成合作和信任關系,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這是非常艱難的管理任務。
第三,如何形成文化?
影響組織長治久安的最重要因素是組織的靈魂,也就是價值觀、企業精神以及組織氛圍。
提煉價值觀、傳播價值觀、踐行價值觀,是企業文化建設的主要内容。
三、戰略和組織的相互關系
戰略之門和組織之門之間是有聯系的。欲實現戰略,就必須把戰略和組織打通。戰略是牽引,組織是支撐。
企業的戰略過程,是企業戰略從制定到執行的總流程。
首先要有戰略意志,戰略意志轉化爲戰略意圖,戰略意圖衍變爲戰略思想——實現戰略意圖的結構性、框架性的思路。
有了戰略思想,還要制定戰略規劃。規劃中要有具體的戰略目标,比如五年、十年的經營目标。基于戰略目标,規劃需包括關鍵性的戰略任務以及行動藍圖。
戰略規劃之後,則進入戰略執行環節。通過一系列戰略活動,最終形成戰略結果。
在戰略執行過程中以及戰略成果形成時,要有戰略的檢讨、複盤、總結等。
1. 支撐企業戰略的三種力量
在整個戰略過程中,企業的支撐來自三種力量。
① 凝聚力
即 " 上下同欲,力出一孔 "。整個組織上下有共同的目标、理想,而且在整個組織機制設計上,要讓所有的力量都圍繞戰略的方向。
② 戰鬥力
在競争的環境下,團隊想把仗打赢,就一定要有戰略以及細化的戰術動作。而動作做到位,除了能力之外,還源于動作背後的動力。
③ 生命力
組織不能僵化,不能衰朽,不能過于複雜;組織需動态變革、與時俱進。
2. 保證戰略實現的六大機制
我們把凝聚力、戰鬥力、生命力分解爲組織内部的六大機制。
① 共識機制。即形成文化共識和戰略共識機制。
② 共力機制就是合作、協同機制。包括流程協同、數字化協同、決策協同、團隊心理協同等。
③ 動作機制是進行戰略解碼以及能力匹配。
④ 動力機制是要設計驅動機制,表現爲多維激勵。
⑤ 活力機制是組織的負熵機制:反複雜、反僵化,反失範。
⑥ 演變機制是組織适應變化的機制,包括前瞻性洞察機制、關鍵時刻的重大選擇和變革機制等。
3. 如何打通戰略之門和組織之門?
這裏提出 5 個 " 打通 "。
① 戰略和流程的打通
戰略思想,需體現在價值創造活動中,包括内部核心活動如研發、制造、銷售,外部核心活動如供應鏈、渠道鏈等,以及内部支持活動如财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等。
完善、優化所有可規範化、可重複進行的活動,就形成了流程體系。流程體系既解決做正确的事,也解決正确地做事的問題。
戰略和流程打通的操作原則是:戰略活動化,活動流程化。
② 戰略和組織架構的打通
組織設計的基本依據是流程,先有流程,後有組織。流程劃定之後,組織的圖景自然浮現出來。
另一個路徑,是戰略思想延伸爲戰略規劃。設計組織架構時考慮戰略規劃中的關鍵任務。
舉個例子,要辦一屆成功的奧運會,其中一個關鍵任務是開幕式準備。要完成這項任務,就需在奧運會組委會裏設立開幕式工作部門。
如果沒這個部門,那誰來請導演?誰來做預算?誰來動員群衆演員?……這些都落不到實處。
③ 戰略和人員能力的打通
戰略轉變爲流程以及關鍵任務,都需要人去做,需要團隊去完成。而人以及團隊的能力是否與流程和關鍵任務匹配呢?這就涉及組織能力建設問題。
④ 戰略和目标責任的打通
我們借鑒華爲的 DSTE 模型和流程(從戰略到執行的戰略管理框架),可以打通戰略和實體及個人績效。
戰略規劃中包含長遠戰略目标和戰略任務,繼而可以把長遠戰略目标、戰略任務分解爲年度經營計劃和預算。
年度經營計劃和預算裏的目标、任務,可分解爲部門(機構,即實體)績效目标以及個人績效目标。最終實體和個人都形成 PDCA 循環。
這是組織實現 " 力出一孔 " 的主要機制。
⑤ 戰略和行動方案的打通
通過關鍵任務層層分解,同時抓實與之對應的具體行動方案和舉措,實現戰略和戰術一體化。
四、企業成長是戰略和組織的雙維展開
1. 企業成長階段劃分
我在《企業成長導航》一書中,根據中國企業的實踐,概括出企業成長的 5 個階段。這一模型不同于企業生命周期的一般理論,它是本土企業經驗的總結。
第一個階段是創業階段。這是從 0 到 1 的創造。
第二個階段是機會成長階段。外部市場機會是企業成長的主要因素。
第三個階段是系統成長階段。組織成長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特點。這是企業主營業務高歌猛進的階段。
第四個階段是分蘖成長階段。系統成長之後,有些企業的主營業務已經變成了行業或者國内乃至全球的領導者,就會有多樣化發展(分蘖)的内在要求。
第五個階段是重構成長階段。分蘖階段之後,某些企業的多個業務已經做到了行業或全球領先;或者傳統領先業務遭遇天花闆,這時就需要重構成長,重新選擇新的發展方向,進行二次創業。
2. 企業成長是戰略和組織的雙維展開
創業期的戰略任務是尋找機會,進行商業模式試驗和産品試錯。這時候的組織隻是胚胎組織,但已有一定的文化基因。
機會成長階段,企業的戰略任務是抓住機會,通過營銷驅動實現規模躍升。這時候的組織是激情組織,通常主張 " 狼性 " 文化。這一階段是濃縮的發展過程,會出現組織能力缺乏的問題。
到了系統成長階段,企業的戰略任務是複制成功。這時候價值鏈較均衡,企業人、财、物各要素都有了堅實基礎。
這一階段企業有了一定的人才密度,構建了管理體系,變成一個高能力的組織。
分蘖成長階段,戰略任務是開辟新的成長方向,這時機會和能力重新互動。組織重新變爲敏捷組織。它是疊加狀态的:既是大企業,又是小企業。
3. 企業隻有變革才能成長
企業成長是分階段遞進的。因此,在某個階段遇到問題,就解決這個階段的問題。不用太着急,不要把後面的煩惱提前到現在。
但隻有變革才能成長,不變革,就到不了下一個階段。從機會成長向系統成長遞進,需經過以能力發育爲中心的職能變革;從系統成長向分蘖成長轉變,需經過以分權共享爲主題的體制變革;從分蘖成長向重構成長轉型,需經過以文化重建爲核心的整體變革。
每個階段的成長邊界,就像一個鐵絲網一樣,上面布滿了荊棘和障礙,隻有很少的魚能夠遊過去。
也就是說,每個階段之間的邊界,就是一個淘汰和過濾機制。
4. 解決企業成長的 3 組矛盾
組織成長過程中,企業需持續解決三組矛盾:
① 戰略和組織的矛盾。
這一矛盾表現爲要麽組織跟不上戰略,要麽戰略跟不上組織。
② 戰略層面機會和資源的矛盾。
是機會導向,還是資源導向?有機會沒資源怎麽辦?有資源沒機會怎麽辦?
③ 組織層面組織化和反組織化的矛盾。
随着生命周期的延續以及規模的擴大,組織内部結構會越來越複雜,熵增必然發生。
因此需要做一些簡化和負熵活動。例如減少層級、合并模闆、打通責任;或者是将一些邊緣性活動分離出來,形成内部阿米巴式的交易模式。
5. 目前我國民營企業成長中的普遍問題
創業期的企業商業模式不堅實,不能快速形成競争壁壘。
機會成長階段的企業難以進入系統成長階段。這是一個時代命題,是中小民營企業普遍遭遇的問題,也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問題。
有些企業沒有經過系統成長階段,而是由機會成長階段直接進入分蘖成長階段,盲目進行多元化擴張。
也有些企業的第二曲線(新業務)成長滞後,發展不力;傳統産業頭部企業雖然做到全國第一,甚至全球第一,卻還沒有找到重構成長的方向。
我的分享就到這兒。謝謝各位!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