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宗明 / 文 雙 11 電商大戰正酣,昔日明星鮮花電商 " 花加 " 卻靜悄悄。年初曾立下 " 三年千店、萬畝花田 " 目标、單月銷售額最多破億元的它,已身陷至暗時刻。
據媒體報道,自今年 7 月以來,花加接連被曝出延遲發貨、減少送貨、訂單不送、退款不理、工資不發等問題。10 月份,花加人事部門發全員信,稱公司遭遇 " 前所未有的壓力 ",花加決定進入停業整頓階段。目前花加小程序處于暫停配送狀态。
花加陷入困境,并不令人意外。環顧鮮花電商賽道," 鮮花電商第一股 " 愛尚鮮花登陸新三闆後,因連年虧損于 2019 年被迫退市,已成 " 明日黃花 ";擁有近萬家鮮花加盟店的花集網,連 IPO 體驗卡都沒拿到;門店生活則在 2019 年 3 月暴雷;花點時間 2020 年曾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得到資本輸血後情況好轉,但背後仍存憂患。
鮮花電商 " 保鮮期 " 難續,隻是垂直電商普遍境遇的縮影——這幾年,垂直電商幾乎是哀鴻遍野:昔日明星美妝電商平台聚美優品、樂蜂網,奢侈品電商平台尚品網、寺庫,母嬰電商平台蜜芽、貝貝,生鮮電商玩家每日優鮮,文玩電商天天鑒寶等,無不是高光時成資本寵兒、墜落時成一地雞毛。像唯品會這樣靠私域精細化運營活得好好的,少之又少。
億邦動力曾統計,僅 2021 年前 8 個月,就有 36 家垂直電商倒閉,其中包括衣二三、同程生活、環球易購、找油網等昔日一級市場大熱标的。
曾盛極一時的垂直電商未能将 " 小而美 " 的故事講下去,卻活成了 " 時代的眼淚 ",不是什麽偶然:許多垂直電商往日的表面輝煌,或許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繁榮,隻不過,現在到了夢醒時分。
過去數年,互聯網行業的 " 打開方式 " 似乎就是:遍地是風口,無處不商機。從 B2C 到 O2O,從共享經濟到私域電商,都被人嫁接到各個行業、催生出各種風口。但不是所有的風口都能從幼苗長成大樹,有些僞風口注定隻會難以持續,可在熱錢營造的烈火烹油氛圍下得到了揠苗助長。
垂直電商的興衰,也成了互聯網風口起與落的直觀投射。很多垂直電商,原來都是包裝概念講故事的好手,它們攤子本不大,可憑着販賣的新潮概念、兜售的性感故事,照樣能獲得資本青睐。
拿鮮花電商來說,踩着鮮花消費從節日儀式變爲日常悅己需求的風口,它曾得到 VC 們的追捧。2013 年至 2017 年間,鮮花電商領域共有 47 筆融資,總金額超過 10 億元。
但深耕于單個品類的以 " 窄而深 " 爲特點的垂直電商,通常規模偏小、用戶偏少、流量偏低,技術保障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物流運輸能力、品牌打造能力、大數據分析能力、算法匹配能力等都偏弱,相當于走在梅特卡夫定律的反面,很難産生雙邊效應,發展易觸及天花闆,還容易被綜合電商降維打擊。鮮花電商也不例外。
鮮花電商模式重、成本高,甭管是設前置倉,還是到店 + 到家模式,比其他生鮮的倉配運輸成本更高,特别是 " 最後一公裏 ",很難打破高損耗、低毛利的魔咒。因此也被視作巨頭們的試驗田,創業者的修羅場。
在運營初期,鮮花電商們還能用補貼引留量、虧本賺吆喝,可自我造血能力的羸弱,導緻其 " 将利潤後移,先擴張規模,再獲取規模效應 " 的路子很難跑通。
到 2018 年前後,資本市場退燒," 虧損換規模 " 的路子逐漸失效,盈利能力與現金流成了衡量企業績優與否的硬核指标。以往靠資本輸血才能将跑馬圈地遊戲玩下去的鮮花電商,由此失去了彈藥庫。資料顯示,這些頭部鮮花電商的最近融資記錄,基本都停留在 2019 年以前。
而随着即時零售平台美團閃購、生鮮電商平台盒馬和叮咚買菜、短視頻直播平台抖快紅等巨頭湧入,将價格戰服務戰卷到鮮花零售領域,留給供應鏈成本高、品牌護城河低鮮花電商的空間就更逼仄了。這其中,直播電商跟 " 最快 30 分鍾送達 " 帶來的便捷體驗與價格優勢,對鮮花電商的降維打擊讓其存量粉絲流失尤爲嚴重。
到頭來,鮮花電商固然談不上昙花一現,卻終究是難逃一 " 謝 " ——模式短闆、形勢驟變,擊中了它們的命門。
這多少讓人有些唏噓:作爲 " 鮮花訂閱 " 模式開創者的花加們,曾用 " 按月訂購、花田直采、每周配送 " 的創新玩法滿足了很多人的悅己消費需求,也助推了 " 浪漫經濟 " 升溫,可其結局卻難言浪漫。
這也許再度驗證了一點:如果說,商業運行規律是地心引力,那現實中,沒有哪個企業可以輕易離地飛升。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