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後,蘋果終于 " 頓悟 ",做出了一個讓科技圈連同造車圈一起驚掉下巴的舉動。
2 月 28 日,外媒報道稱,蘋果已經決定放棄造車計劃,并讓參與項目的部分員工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
馬斯克第一時間抵達 " 現場 ",把複雜的心情揉在一套 " 敬禮 + 抽煙 " 的表情組合裏。雷軍、李想、何小鵬、周鴻祎也紛紛表态,有表達震驚、意外的,也有分析原因的,唯獨當事人自己,自始至終保持沉默。
在紛雜的讨論聲裏,蘋果放棄造車在意料之外,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造車計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再加上技術、供應鏈等客觀現實因素以及蘋果一直以來塑造的 " 颠覆性 " 品牌形象,縱是再不差錢的蘋果,要想拿出一個既符合自己調性,又滿足消費者期待的汽車圈 "iPhone",不現實,也不劃算。
造車的事兒,做不到第一就不做,這很蘋果。但蘋果這次的決定引發軒然大波,也不僅僅隻是因爲造車的懸崖勒馬、及時止損,還在于放棄造車的另一面,對時下大火的人工智能的擁抱。
就像李想說的,汽車的電動化是上半場,人工智能才是決賽。周鴻祎則更一針見血:如果蘋果忙着去做智能汽車,忽視了 AI,那蘋果的根基就會被撼動。
蘋果的根是什麽?起碼就目前的情況看,還是手機。
大模型 " 卷 " 到最後,就是應用的爆發,而應用就意味着勢必要有一個載體,手機、電腦、戒指皆是選擇對象。但這其中被賦予最大想象力的,還是手機,而蘋果又恰恰是手機市場最大的霸主。
占據着載體的先天優勢,再加上 AI 的最強輔助,以蘋果的能力,不愁創造不出新爆款、新可能。
更何況,蘋果也曾試圖将重心從硬件轉向軟件服務,那麽 " 終端 +AI" 又何嘗不是一場 "1+1>2" 的嘗試。
友商都已經下場親身肉搏了,蘋果 "iPhone 手機上搭載生成式 AI" 的進展還停留在外界的預測上。
而微軟和英偉達,一個因爲關聯 OpenAI 市值一度反超蘋果,一個因爲擁抱人工智能市值無限逼近蘋果,如果蘋果再這麽 " 神秘 " 的 " 克制 " 下去,就真有點執迷不悟了。
盡管當下人工智能技術尚未成熟,也沒人能準确地說明,AI 到底會在什麽時候以怎樣的方式颠覆世界,但一個共識卻早已成型:如今的 AI 就像是當年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會順勢而上,抓不住可能就會錯過一整個時代。
有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在風口面前尤其如此。漫長周期裏蘋果未必能夠再造一輛 " 特斯拉 ",那麽即便數十億美元投入也無濟于事。
北京商報評論員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