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年代劇的觀衆有福了。
因爲這次的陣容真的犯規了。
總導演,康洪雷。
拍出中國最好的軍旅劇和戰争劇——
《士兵突擊》豆瓣 9.5、《我的團長我的團》9.6。
編劇,趙冬苓。
執筆過《青島往事》、《紅高粱》、《幸福到萬家》、《警察榮譽》等等大熱好劇。
演員,郭濤+劉琳,夢回《父母愛情》。
還有 " 陳延年 "張晚意," 林有有 " 張月等憑借出圈角色讓觀衆記住的年輕演員。
這配置說啥都要瞅瞅——
好的電視劇是時代的注腳,好的導演是優秀作品的注腳。
康導以往的作品情緒往往是激昂的,像紅彤彤熱辣辣的火鍋。
相較之下,《父輩的榮耀》就像一碗白米飯。
講述了 20 世紀 90 年代末東北林業開始 " 減産、限伐、下崗 ",以顧長山爲代表的林業工人守護林場、實現傳承的故事。
單看故事梗概沒什麽意思。
但它卻有一種魅力——
閑暇時看一眼,就忍不住再往下看。
在派爺看來,這一魅力源于一種習焉不察的日常感和真實感。
這種生活的真實感該如何營造?
《父輩的榮耀》提供的方法是——累積。
首先是種種瑣碎生活細節的累積。
寒天凍地的村莊、熱氣騰騰的豬肉酸菜炖粉條、煙霧缭繞的澡堂子。
開篇就感覺到這部劇很有質感。
一下子把觀衆帶回了上世紀 90 年代的東北。
還是讓東北本地人都覺得百分百還原的程度。
可見劇組在服化道上下了苦功夫。
這一點也在對康導的采訪中得到印證,他坦言自己對細節的要求非常 " 變态 "。
變态到連一個基本的飯盒都不會放過。
除此之外,演員的表演也必須細膩。
爲了更貼近林業工人的生活,部分演員們還參與了前期的采風。
和林場的工人交流,參觀當年他們的居住地。
正是因爲準備得夠充足,劇中的角色才如此鮮活。
他們說話做事的樣子完全符合咱對東北沒有 i 人的刻闆印象。
舉幾個例子。
東北老娘們進男澡堂子就和進自己家似的。
兩口子吵架,男人說話哆哆嗦嗦,主打一個敷衍。
等女人上手了,實在苟不住了,才蹦跶出一句狠話。
但其實都是虛張聲勢。
東北男人那種大氣但又怕老婆的二極管狀态可太真實了。
不過最讓樂呵的還是小孩。
比如鳳菊,人小聲高,一天天說話沒個消停。
酷愛接大人的話,存在感十足。
不過好在姑娘有眼力見,但凡大人有點情緒,她是一秒認慫。
可人家虎起來也挺 " 吓人 " 的。
在外面聽見有人說她姐的閑話,她是上去就開怼。
怼完還要回家拿菜刀去幹。
主打一個一勸就聽,一下就炸。
再加上欠兒登、吵吵巴火、十個頭的等等這些地道的東北詞彙。
整個一東北小品的味兒。
賊好笑!
諸如此類偏離主線的閑筆劇中有很多。
乍一看瑣屑,斷續,沒有邏輯。
可也正是這些平行的、互不相幹的人物,事件,場景呈現出了劇中那個平凡的空間、那些平凡的人物、那些平凡的日常。
總之,真實是吸引觀衆了解故事的前提。
何況這還是年代劇。
找準了時空就成功了一半,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劇情。
坦白說,看完後覺得這部劇有點高開低走。
前十集很精彩,可後面有點流水賬了。
先簡單說一下劇情。
郭濤在劇中飾演的角色名叫顧長山,是林場工隊的隊長,和劉琳飾演的存花是一對夫妻。
兩人屬于重組家庭,長子兆成是存花的,次子兆喜是顧長山的。
九十年代末,國家對東北地區的天然林實施禁伐和限伐。
按林業局的意思,顧長山所在的工隊隻有 20 個人能保住飯碗,那剩下的十幾個家庭就要喝西北風了。
顧長山不忍心,于是決定不按照上面的要求縮減人員,而是讓所有人一起上山,大夥一起分 20 個人的工資。
可偏偏這次上山卻出了意外。
工友陳尚友在伐木中不幸喪生。
因爲林場收益不好,陳尚友的妻子之前就琢磨着要出去打工。
這下更沒有了留下來的必要。
爲了自己和兒子陳興傑(張晚意 飾)的未來,她決定出去闖一闖。
這樣一來,陳興傑就成了 " 空巢 " 小可憐。
一天晚上,陳興傑光顧着學習沒照看爐火,連房子燒塌了。
于是顧長山幹脆把陳興傑留在了自己家,當兒子養。
之後顧長山又收養了一兒一女。
男孩叫劉自強,他父親劉玉良因犯罪被判入獄。
女孩叫鳳勤,是工友梁富寬家超生的孩子。
原本留在山東老家養,結果老家人生病的生病,下崗的下崗就把孩子送回來了。
突然冒出來的鳳勤給工友家吓得夠嗆。
弄不好會因爲鳳勤這件事丢了飯碗。
然而,該來的還是來了。
省裏派了新場長專門處理停薪留職。
爲了起到帶頭作用,顧長山把自己的名字寫了上去。
可即便如此,一同經風曆雪的工友還是對他有意見,甚至還去舉報他。
最後,耽誤了兆成入伍的政審,導緻一直夢想穿上軍裝的兆成沒當上兵。
說實話,這一家夠倒黴的。
一而再再而三的 " 撿孩子 " 劇情也挺魔幻的。
但又不可否認它是好看的。
因爲它鋪滿了人情味,一般人很難忍住不掉小珍珠。
比如陳興傑 " 寄人籬下 " 的小心翼翼。
他到顧家之後的第一頓飯是餃子,熱氣騰騰溫暖而隆重。
可他不敢要醋也不忍多吃。
謹慎着守着自己的自尊,卻忘了不是所有的愛都是明碼标價。
比如劉自強去監獄探視。
他爹泣不成聲,可這個屁大點的孩子卻是笑臉相迎,甚至還安慰他爹。
然而一出監獄,隔着高大的鐵門,這孩子一整個淚水決堤。
看得人鼻酸。
總之,顧家的家長裏短沒有以往年代劇或家庭劇 " 婆媳矛盾 "" 姑嫂沖突 "" 妯娌鬥法 "" 兄弟反目 " 等惡俗狗血的橋段。
劇中的矛盾像是一個個波紋的積累,一茬接一茬地讓這個家不安生。
但它們也終究是波紋,很快便又随着漣漪化解到生活的大海中去了。
或許這就是優秀年代劇所具有的共性——
帶給觀者的不僅是一部劇,更是一種對時代的懷念和情懷的讨論。
但該說不說,孩子們長大後的劇情節奏太快,有點太流水了。
爲了讓陳興傑這個青年才俊早點回村建設家鄉,扛起林業改革的使命。
編劇直接給他的人生開了二倍速。
上一秒陳興傑還在大學當助教,苦惱自己工資不高,沒法和女朋友在深圳安家。
鏡頭一轉,他就帶女朋友看房了,還承諾自己繳首付。
不知道前面是裝窮還是賺錢速度和李佳琦一樣。
反正編劇這樣省墨水,咱看着真的有點懵。
最直觀的感受是,前面每一集都有淚點。
後面很多劇情線都不夠豐滿,淚點沒幾個,尿點倒是多了。
特别是看到大結局,雷點都有了。
咱就是說爺爺站着去世會不會有點違背常理啊?
我問了見多識廣的百度,它都沒敢吭聲。
當然,這樣的處理考慮更多是精神象征意義。
作爲第一代林場工人,爺爺心中一直有愧。
一是覺得對不起後代,認爲是自己這一代把樹砍伐光了才導緻他們失去工作。
二是覺得愧對自然,大山變得光秃秃,動物失去了庇護所。
所以他把自己和工友砍伐的三萬六千二百一十二棵樹都種回來了,才離去。
爺爺一輩子都在跟樹打交道最後歸于山林。
" 站着去世 " 有神性的意味——爺爺去做山神了。
很理解看到這段哭死的觀衆。
但派爺第一反應是有點誇張,有點出戲。
不過吐槽歸吐槽,這部劇的質感是值得咱追下去的。
以前提到東北,大家想到的可能是 " 大背頭,BB 機,舞池裏的 007……"。
是喧嚣的。
但随着《膽小鬼》《平原上的摩西》《漫長的季節》等懸疑類東北題材電視劇的熱播。
隐藏在喧嚣下的時代陣痛被掀開了一角。
同時," 東北文藝複興 " 也被反複提及和讨論。
那麽 " 東北文藝複興 " 到底在複興什麽?
我認爲是一種話語權的崛起。
經濟環境下行,年輕人從學校畢業,找工作、買房,遭遇到生活的不如意,不再相信 " 成功學 " 所炮制的世界。
大家開始去理解失敗者和落寞者,比如 90 年代下崗的東北工人。
簡單說," 東北文藝複興 " 就是普通人的複興——
我們不隻看到了北上廣,我們還能看到沈陽這樣的城市。
這不就是《父輩的榮耀》想表達的嗎?
它站在曆史的角度,用三代林業工人的故事,傳遞出人的精神。
老一輩的吃苦耐勞,年輕一代的勇于創新。
不論面對什麽樣的挑戰,都不輕言放棄。
相信,每一個看過的人都能學到些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