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第一職場網
"教練式"職業規劃首創者
專注職場——定位、規劃、晉升、轉行
更有一群上進積極的小夥伴
一起分享一起成長
一起活出自信美麗的自己
♥
文/楊毅
春天的腳步正在來臨,這是持續了3年的疫情放開後的第一個春天。在這3年裏,面臨疫情反複和經濟下行的雙重沖擊,每個人都感受到了陣陣寒意,但有的人能撐得住,有些人撐不住,到底誰在裸泳,恐怕你們自己心裏有數。
年輕人可能還有機會,但對于那些35歲以上的大齡人士來說,這樣的沖擊幾乎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前幾天有兩個人在知乎上給我發私信求助,恰好他們都是36歲。
第一個人的私信内容原文:"我今年36歲,本科一批,現在從事職業與本科專業毫不相關,目前找不着前進方向,不甘心這麽一直混下去,想咨詢,期待您的回複。"
第二個人的私信内容原文:"您好,我現在36歲了,有點職業迷茫。之前做過8年的物業客服,沒有在合适的機會争取晉升,後來做到部門經理職位,有些厭倦客服的工作,而且自己管理水平也比較欠缺,就跳槽到另一家初創國企物業公司做綜合崗,幹了一年覺得項目上壓力比較大,而且也沒有晉升空間,就離職了,現在這家單位也是國企,但是更是初創,制度相當不健全,雖然是跟着之前的領導一起過來的,但是承諾的薪資福利都沒有,而且國企的局限性更大,就想着要不要在現在換一份工作。"
還有第三個客戶,在微信上聯系我們想做咨詢,我們拒絕了,恰好也是36歲,畢業12年,換了8份工作,最後3份工作終于算是在一個行業穩定下來了,但這個行業卻在走下坡路,步入蕭條期。
對于前兩個問題,我尚未回複他們,因爲我不知道在裸泳之後如何才能體面地把衣服穿上。
我以前所解決的所有問題,都在告訴我的客戶,如何提前把衣服穿好,确保你35歲之後活得更加體面些。而一旦你被迫在35歲之後把衣服脫掉了再想重新穿上,就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因爲人生本就是一場連環局,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取決于你30歲所做的選擇,而30歲的職業生涯又取決于你25歲所做的選擇。隻要一步走錯了,假如你沒有很強的糾錯能力,那麽就意味着你很可能會被迫延續以前的錯誤。
這樣的例子我不用舉太多,當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你隻需要回憶你自己的親身經曆,看看自己曾經犯過的那些愚蠢的錯誤爲你以後的發展帶來了多大的負面影響,你自然就會對我所說的話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在3年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告訴年輕人在人生最重要的起步10年,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假如你認真執行了這篇文章中的建議,那麽,你應該會在30歲之前已經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定位,并且進行了4年的能量積累,從而讓你30歲以後的職業生涯發展得更爲從容。
我在10年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如果你讀懂并執行了文章中的建議,那麽你應該會在35歲之前就完成了你的專業化品牌構建,具備自己的核心競争力,成爲"向上有高度、向下有深度"的優秀人才。
假如把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當成一個項目來看的話,此時的你已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項目經理,能夠操盤自己的職業生涯,并且擁有成功的項目案例。無論是走管理路線,還是專業化路線,你都已經成爲職場中那15%的佼佼者。而這一切成績的取得,都取決于你30歲之前所做的正确決策。
我曾經反複強調的職業生涯的時機問題,一定要在正确的時間做正确的事,一旦錯過,不僅彌補的代價極高,更重要的是很有可能永遠錯過彌補的機會。
前文第一和第三個人所遇到的問題,應該在10年前就解決,第二個人所遇到的問題,應該在6年前就解決,但他們都拖到了36歲。如果不是現實逼得他們要做選擇,恐怕他們到了46歲也不會考慮這個問題的。
近兩年流行的一個職場話題,就是35歲職業生涯的出路問題。
假如從你大學畢業的時間算起,到了35歲時至少已經有了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積累。如何衡量你這10年的經驗價值,則決定了你35歲以後的出路。經曆了10年的職場磨煉和洗禮,他們的職業發展會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态:一部分人能力平平、眼界平平,幹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拿着行業的平均工資水平,既沒有熱情,也看不到前景。
他們在工作中已經成爲熟手,但卻不知道如何進一步突破瓶頸,從而陷入長期重複的狀态。這種人是職場上典型的"老油條",35歲已然是他們人生當中的高光時刻,以後的路隻會越來越黯淡。這部分人大概占比85%左右,甚至更高。另一部分人則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機遇,能力成長速度明顯快于常人,能夠抓住機會,主動創造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職業生态,職業生涯步步高升,很多已經成爲公司的總監級或者專家級角色,在公司扮演者頂梁柱的角色。這部分人大概占比15%左右,甚至更低。
所謂35歲失業,其實是一個僞命題,我覺得哪怕你45歲要想找一份工作,都不是那麽難,關鍵是你對工作的要求有多高。
第一種人自認爲有10年以上的工作經曆,他們想當然地認爲自己有對工作挑三揀四的權力,通勤遠的不幹,加班多的不幹,規模小的不幹,沒面子的不幹,不穩定的不幹,薪水不過兩萬的不幹……等等各種要求。而假如他們的各種要求都滿足之後,結果發現他們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卻配不上這樣的崗位,陷入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夾心狀态。
假如你35歲之前的職業生涯真的是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驟地穩紮穩打,那麽在經曆10多年的積累之後,35歲不應該成爲你職業生涯中一個需要跨越的門檻,相反,它會成爲你向上實現突破發展的鋪路石,你會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在未來獲得更豐厚的回報,無論是精神回報還是物質回報,你的職業生涯其實才剛剛開始。
理由很簡單:從一個人長期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認爲35歲之前的階段統統都屬于成長階段,此時你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積蓄能量,這種能量用一個詞來衡量,就是"核心競争力",你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有核心競争力的人。
這個所謂的"核心",再具體點兒說,就是以自身優勢爲基點,不斷深耕,向上有高度,向下有深度。高度,即從系統性、全局性看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你能夠高屋建瓴,見他人所未見;深度,即從細節層面去掌控、執行和推進的能力,讓你能夠看待問題如庖丁解牛,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很多人認爲達到這種境界非常難,但隻要掌控了正确的方法,随時時間的積累這其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所接手的VIP咨詢客戶,都會抽出專門的時間,告訴他們如何才能達到這種能力水平。
人生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要解決的問題不同。30歲之前要解決的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找準自己的職業方向,并進行初步的資本積累。而職業方向的問題,最好不要超過27歲。
有人跟我擡杠,說有些博士畢業已經30多歲了,如何能在27歲就确定方向?能提出這樣愚蠢問題的人實在不少。方向的确立與你什麽時候畢業并無直接關系,我在本科大三的時候就已經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無論你是讀碩士還是讀博士,你所讀專業方向的選擇應該與你長遠的職業規劃保持目标上的一緻性。
假如你本科讀了A專業,但并不想從事這個專業對口的工作,那麽你在讀研之前就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定位,并在研究生選擇專業時進行方向的轉換。明知A專業不适合你,研究生依然讀A專業,這個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決定。同樣有些人沒有底氣跨專業考研,但又想獲得一個高學曆,于是被迫選擇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方向上繼續深造。這樣的選擇也沒有問題,但你需要在讀研期間提前思考畢業以後的出路,并做出應對措施。
無目标,不讀研。最悲催的是那些讀了碩士、雙碩士甚至博士的人,到最後都不知道适合幹什麽,到底是哪塊料,最後所從事的工作也與曾經的努力付出基本沒什麽關系,這就是典型的無效努力。
30歲之前把方向問題解決掉,并實現初步的資本積累,那麽你30-35歲這個階段就會進入一個非常快速的成長階段,成爲在公司内甚至行業内有一定話語權和影響力的角色。假如你在35歲之前完成了快速成長,那麽35歲之後的職業應該如何進一步突破呢?我覺得可以用3個關鍵詞來概括。
大概在10年前,我遇到一個向我求助的客戶,她給我寫了一封很長的郵件,描述了她在職場中遇到的難題。
她是一個牙科碩士,畢業後在一家醫院的牙科工作,成爲了牙科主任的一名助理。牙科主任經驗豐富,在當地比較有名氣,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但時間久了,她發現一個問題:有些病人的病情不是很嚴重,隻需要幾十塊、幾百塊錢就能治好,但主任卻給他們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藥物,這樣就導緻他們要花費數千元的費用。
有些人的病根本就沒有治療的必要,即使治療了也不會有什麽效果,隻是起到心理安慰作用,但主任同樣給他們開具治療方案,同樣要收取數千元甚至更高的費用。她并不認同主任的這種做法,她覺得作爲一個醫生,要以治病救人爲第一責任,要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最合适、最經濟的治療方案,而不是利益至上。她也曾私下裏問過主任爲什麽要這樣做,但卻遭到了訓斥。不僅如此,同科室的其他醫生也會采取同樣的做法。
後來她實在受不了這種行爲,就辭職了,自己開了一個牙科診所,想按照自己的理念爲患者解決病痛。
但她的這個診所沒有維持多久,就因爲患者稀少而掃地關門了,她也因此而失業。她明明有很正的三觀,想要以最經濟的方案爲患者解決問題,這種經營理念并沒有什麽問題,但爲什麽卻倒閉了呢?
她說,同樣治療一種牙病,有兩種方案,一種要花50塊,一種要花5000塊,如果你推薦患者使用50塊的治療方案,患者會認爲你這診所的實力不行而對你産生不信任,因爲其他診所都會推薦患者使用5000塊的方案。有些患者的病根本沒有必要治,即使治了也是浪費錢,她就會勸患者放棄治療,但患者卻認爲你這個醫生的醫療專業水平不行。
久而久之,相信她的患者就會越來越少,口碑越來越差,到後來就沒有人願意再找她來看病了。她也可以學習她的主任的做法,不僅可以賺更多的錢,也會獲得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但她卻覺得那種賺錢的方式令她很不舒服。一邊是她内心裏想要堅持的,作爲一名醫生的責任和恪守的價值觀,要她講真話,不能欺騙人,一邊卻是嚴酷的現實,讓她栽了跟頭,她不知道何去何從。
面對這封郵件,我同樣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在責任與利益之間,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答複她。
後來我想通了,我覺得這二者之間并沒有矛盾,而是可以統一起來的,你完全可以在恪守責任的基礎上賺錢,這樣你就會心安理得。我告訴她,當有患者找你的時候,你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告訴他們這個病是怎樣産生的,治療的原理是什麽,治療方案又有哪些,不同的方案之間又有何不同,使用的藥物、材料、費用又有何差别,你需要一一向患者解釋清楚。
你不需要向患者有任何隐瞞,也不要有虛假宣傳,你隻需要體現出作爲一名醫生的專業度即可,最終的方案如何選擇,該花多少錢,由患者自己來做決定。我覺得這是我能想到的解決責任與利益之間最好的方案。
後來,在我自己的職業生涯咨詢工作中,我也一直在堅持恪守自己的責任,不該賺的錢堅決不賺,更不會通過欺騙、誘導等手段誤導客戶。我深知,假如我使用了更高明的"套路",我肯定會獲得更多的客戶,但久而久之,這種做法卻會失去他人的信任,并最終反噬到自己身上。
我之所以把"責任"當成35歲以後那些身居高位、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的第一個關鍵詞,是因爲他們本身所處的位置會産生巨大的能量,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同樣的一句話,從一個無名小卒的口中說出來,和從一個有影響力的人口中說出來,會産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假如他們的言行不負責任,缺乏約束,甚至爲了利益而不惜放棄責任的約束,那麽這個社會将不會再有信任,不會再有權威,不會再有公信力,這樣的社會将會是一盤散沙,這樣的國家将會是一個虛弱的病體,不堪一擊。
爲什麽大家都很反感所謂"專家"的言論?就是因爲他們身居高位,本身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但卻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做一些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你自身的能量越大,你的責任也就越大,也應該具備更強的自我約束能力。
無論你是什麽樣的職業,從事什麽樣的工作,醫生、教師、律師,甚至是自媒體、網絡大V,當你在這個位置上擁有較大能量的時候,請相應地擔負起與這個能量相匹配的責任,不要辜負别人對你的信任,更不要利用這種信任,做一些有危害的事情。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用戶的提問:
一個35歲的質量經理,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依然擔任質量經理,工作直接向總經理彙報。來到新公司兩個月了,但總經理卻沒有給他安排具體的工作内容,他也因此閑了兩個月,同時在考慮要不要辭職的問題。
前兩年咨詢了一個客戶,海歸碩士,在大型外企擁有10年的工作經驗,也做到了總監級,後來接受朋友邀請,出來一起創業。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公司規模很小,規章制度、崗位職責也不明确,創始人也沒有給他安排具體的工作,隻說讓他自己來規劃工作。但他已經習慣了外企那種職責明确的工作方式,什麽時候做怎麽工作,怎麽做,大領導都有清晰的安排。但到了自己創業、給了他足夠的空間和平台之後,他反而不知道如何規劃和安排了。
很多人在工作崗位上都有一種思維惰性,即領導安排我做什麽我就做什麽,領導安排我怎麽做我就怎麽做,如果領導不安排,我就閑着沒事幹。這種人才就是典型的"工具型人才",他們把自己當成一個工具,領導需要他們的時候,這個工具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就會被遺忘在角落裏,無人問津。
而當你到了35歲時候,要想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千萬不能再秉承"工具型人才"的思維方式,而要考慮向"價值型人才"的轉變,即:
·當前公司的發展戰略方向是什麽?
·在這個發展戰略的指引下,當年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務是什麽,需要采取的行動/做法是什麽?
·公司目前的行動/做法又存在哪些問題?
·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應該采取什麽樣的方法/措施,才能夠有效匹配公司的發展戰略,推動公司的業務發展?
從這些角度出發,重新界定自己的崗位職責和角色定位,思考如何才能在當前的組織環境中發揮自己的能力,承擔應有的職責,你才能夠凸顯你的價值,才能夠奠定你在公司裏的地位。但是這種價值的構建,必須要建立在你的優勢基礎之上,一定要以你擅長的領域爲基點,構建你的影響力基石。
而要構建自身的價值,你可以考慮扮演三種角色:
一是導師,構建優秀的人才選拔和培養的體系,爲公司、爲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
二是頂梁柱,你可以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内深挖,将其鍛造成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劍,把阻礙公司發展的專業性障礙一一掃清;
三是掌舵人,要在影響公司業務發展的核心戰略性問題上擁有獨到見解,确保公司沿着正确的方向前進。
當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做職業規劃時,我寫了大量文章,告訴他們職業規劃的思路和方法,并且通過一對一咨詢的方式幫助他們在實踐操作層面進行落地,确保他們不走彎路。
但是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影響職業生涯發展的因素,除了你個人是否能夠規劃合理的職業方向和路徑之外,還有大量不在你的能力控制範圍内的因素同樣在影響着你的發展。
而很多人之所以選擇轉行,就是因爲原先的工作不适合而做出的止損行爲。
假如招聘官隻根據過往經驗來篩選人,從人崗匹配的角度來說,他大概率是會選錯的,這樣導緻的後果就是你招來的這個員工在工作崗位上表現平平,不會有更強的進取心,沒有驅動力和積極主動的付出精神,也缺乏穩定性。
再比如很多人有了明确的職業規劃,以後也希望能夠在這個方向上深入發展,但直屬上司的管理存在各種問題,導緻他們不得不再次離開,從而影響了職業生涯的連貫性。
無論是招聘官的能力水平,還是中層管理者的團隊領導能力,都會在深層次上影響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假如招聘官更具慧眼,管理者更懂得以人爲本,企業的運營效率也會因此而上一個台階。但事實上,這些環節存在很多問題,而這些因素又不是作爲個體的求職者能夠控制的,但這些問題又需要有人去改變。
所以,我打算在以後的日子裏,抽出更多的精力,撰寫更多的關于人才招募與團隊管理方面的文章,以改善中國本土企業的管理生态,營造一個良好的管理環境,這樣無論是對于企業的發展還是對于員工個人的發展,都是雙赢的。
我寫了大量的專欄文章,對職業規劃的方法、經驗和規律進行總結,形成一套符合本土實踐的理論,這是我的本職工作。但如果工作僅僅局限于此,則會限制你的能量。
而正因爲上述人才招募、團隊管理等客觀問題的存在,我覺得還應該跨越職位本身的邊界限制,橫向拓展,形成以職業規劃爲核心,以人才招募、團隊管理爲兩翼的職場生态格局,并同樣形成可複制、可操作的方法,這是一件更爲重要的事情,我願意不懈努力,并将其當成下半生的使命,孜孜以求。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一句經典台詞:"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你能夠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這屬于強者。我之前的文章,都在告訴你如何在35歲之前成爲強者,但35歲之後我們還要肩負更大的責任,以你自身的能量跨越職業邊界,如何在更大的範圍内去渡人,如何爲這個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如果能夠做到這一步,你也就達到了馬斯洛需求的最高層次,即自我實現。
在這個位置上,你需要學會如何輸出,要将既往的經驗進行總結,形成高屋建瓴的理論、流程和體系,以及可操作、可執行、可複制的方法。要學會"造鍾",而不是"報時"。
此刻,你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負有神聖使命的布道者,在用自己的力量推動和改變社會文明的進程。使命,是一種更大的責任,亦是你個人價值的升華。
哪有什麽歲月靜好,隻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而能夠擔任得起這得這種責任的,隻有35歲以上的精英。
35歲之前要"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以實現"修身"之目的。
35歲之後則要更進一步,具備家國情懷,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偉業。
當然,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無法身居高位,所謂"治國、平天下",可能沒法實現,但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國家的構成者,我們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内,盡量去承擔責任,重構價值,大家一起同步努力,把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你個人的價值亦會因此而升華,更多的人也會因你而受益,這個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至此,從20歲到50歲,每個階段的職業生涯怎麽發展,我已經通過3篇文章詳細闡述清楚。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經重點和大家強調過"時機"的重要性。農民種莊稼要想有好的收成,要看節氣,一旦錯過,則會耽誤一年的收成,把握了節氣就是把握了時機。同樣,一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也要講究時機,一旦錯過,将永難彌補。
職業目标的尋找一定要在30歲完成,從當下的經濟形勢來看,我強烈建議将這個時間提前到27歲。如果你說我在制造焦慮,那就當是吧,你願意裝睡,随你怎麽說,隻不過30歲之後走下坡路,别後悔就行。有些人30多歲了還依然在被職業方向選擇的問題折磨得焦頭爛額,此時才想起來要做職業規劃,說句不好聽的話,這是剛睡醒麽?
未來15年,湧進職場的高學曆新人會長期保持在高位,這也就意味着職場的競争會越來越激烈,就業難會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
要想赢得這場競争會很難,因爲90%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他們除了會考研、會考公、會留學、會走彎路試錯、會無意義地消耗自己的大好青春然後再被迫躺平之外,再無其他作爲來改變現狀。不需要别人淘汰他們,隻要時間到了,他們自然而然就會被淘汰,時間會自然淘汰那些走彎路、走錯路的人,他們自己就會知難而退,把位置和機會讓給那些優秀的人。
而要想赢得這場競争,也可以非常容易,隻要你在正确的時間選擇了正确的方向,然後不斷堅持去做,盡量避免無效的、與目标無關的事情,通過時間積累實現複利成長,你就可以在這場看似激烈的人生競争中披荊斬棘,成爲最終的赢家。
正如查理·芒格說:"我這一輩子隻做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去發現什麽是有效的,然後持續去做;第二件事情是尋找什麽是無效的,然後堅決避免。"
然而,這句話說起來挺容易,但執行起來卻隻有極少數人能夠做到。極少有人能夠未雨綢缪,在問題尚小甚至尚未産生之前就進行前瞻性思考,絕大多數的人都隻會在陷入危機之後以更高的代價尋找補救方案,但此時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他們不得不承受自己的錯誤決定所帶來的痛苦。這就是人生的弱點。
正如我在《一張圖看清窮人思維: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一文中所言,尤其是對于那些正在走彎路的人而言,他們并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未來,而是将許多時間用來走了一段又一段彎路,重複原來已經犯下的錯誤,從而導緻人生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真正能夠在正确時間做出正确選擇的人少之又少,隻要你做到了,你就可以從戰略上先發制人,一路披荊斬棘,破浪前行!
作者:楊毅,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首席顧問。原創文章,版權所有,轉載務必請注明作者信息。謝謝支持!
延伸閱讀: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