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财報公布後,關于 " 奔馳放棄全電動車計劃 " 的傳言甚嚣塵上。其實,這隻是奔馳基于自身成本和收益之間的一場博弈。當前,受政策和市場影響,不少傳統汽車廠商在電動化布局上都較此前更謹慎了。
作者 | 劉冬雪
編輯 | 田晏林
運營 | 劉 珊
正當國内新能源汽車廠商喊出 " 電比油低 ",搶食燃油車市場的蛋糕時,另一邊卻有廠商悄悄放慢了腳步。
2 月 22 日,梅賽德斯 - 奔馳集團發布了 2023 年财報,盡管受到供應鏈、宏觀經濟波動等因素影響,奔馳在全球的整體銷量仍然取得了正向增長。
總結過去的财年,該集團董事會主席康林松說,集團持續推進企業轉型,在電動化和數字化領域開展前沿創新,電動産品規模也在持續擴大。
然而,奔馳集團嘴上肯定着電動化轉型,腳下卻忙踩 " 刹車 ",将新能源車型銷量占比最高達 50% 的目标時間節點,向後推遲了 5 年。另據外媒報道,奔馳計劃今年年底,在下一代緊湊型電動汽車上市時,棄用公司專門推出的全新純電動品牌 "EQ"。
消息很快傳入國内,關于 " 奔馳放棄電動車計劃 " 的傳言沸沸揚揚。3 月 7 日,梅賽德斯 - 奔馳正式回應稱,奔馳對電動化轉型的堅定決心不變。在中國市場,奔馳将繼續推動電動化轉型,給客戶帶來豐富豪華産品選擇。
雖然關于 "EQ" 品牌是否會消失,奔馳沒做說明,但能看出其對中國市場反應的重視。畢竟去年超過三分之一的梅賽德斯 - 奔馳汽車都在中國銷售。
一個小插曲是,3 月 12 日,康林松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談及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的反補貼調查,他呼籲歐盟降低從中國進口電動汽車的關稅,并直言保護主義 " 正在走向錯誤的道路 "。
全球電動化計劃推遲
" 奔馳放棄電動車計劃 " 的傳言是從公布 2023 年财報後開始的。
在這份财報中," 審慎 " 是奔馳公司的關鍵詞。數據顯示,2023 财年,奔馳的營業收入爲 1532.2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2044.2 億元),同比增長 2.1%。在銷量上,集團乘用車和輕型商務車銷量累計約 249.2 萬輛,僅同比增長 1.5%。
在營收與銷量微增的背後,2023 年,奔馳集團的息稅前利潤爲 197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548.6 億元),同比下降 3.9%;淨利潤爲 145.31 億歐元(約合人民币 1142.3 億元),同比下降 1.9%。
面對這樣的成績,集團對于 2024 年也是審慎樂觀。奔馳方面認爲,今年全球經濟形勢和汽車市場将繼續充滿高度不确定性,預計乘用車銷量将與 2023 财年持平,乘用車業務調整後銷售利潤将低于 2023 年,預計在 10%~12% 之間。其中,純電車和插混車的銷量占比不會有太多變化,仍保持在 19%~21%。
相較于對今年業績的預期,奔馳在财報中對電動化轉型的态度更讓外界感受到 " 寒氣 "。
财報顯示,集團不會放棄内燃機,并且按計劃将在 2030 年前,新車銷量中新能源車型占比最高達 50%。
然而,三年前奔馳可不是這樣說的。2021 年 7 月,梅賽德斯 - 奔馳公布了最新的電動戰略規劃,宣布要向 " 全面電動 " 轉型。按照奔馳的計劃:到 2025 年,新車銷量中新能源車型占比最高達 50%;2030 年全面達成産品電動化。
▲(2021 年 4 月 7 日,北京王府井,王府中環購物中心,奔馳在北京的首家 EQ 體驗站,奔馳 EQC 純電 SUV 新能源豪華車)
奔馳當年做出這份火力全開的規劃有一個大背景,就是歐盟在 2021 年 7 月提出的 "Fit for 55" 提案。
環保主義在歐洲地區有廣泛的群衆基礎,是歐洲各國力推的事項。
歐盟的 "Fit for 55" 提案,意在到 2030 年将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55%。提案中指出,到 2035 年歐洲銷售的新車碳排放要減少 100%。這也暗示車企,2035 年後,隻能銷售純電動汽車。
反應快的汽車巨頭很配合,陸續釋放出自家的禁燃時間表。
比如,美國通用汽車計劃 2035 年在全球範圍内停止銷售傳統燃油車;福特汽車表示,到 2030 年之前,在歐洲銷售的新車全面切換爲純電車,集團旗下林肯品牌更是宣布 2022 年全面停售停産燃油車。日本的日産和本田也分别表示在 2025 年後和 2040 年開始全面停售燃油車……
而身處歐盟的創始國、也是汽車工業曆史最悠久的國家,德國的汽車品牌也做出動作:奧迪宣布 2033 年逐步停止生産内燃機車型;大衆集團計劃在 2035 年前在歐洲市場停售燃油車。
奔馳雖然也跟進了,但管理層之後一再透露出對電動車市場的擔憂。2023 年年底,康林松稱,多項研究表明,客戶對電動車猶豫不決,到 2030 年,哪怕是歐洲也不見得準備好推出全電動産品線。那時的他就認爲,應該讓内燃機自然消失,不能強制人爲轉型而忽略市場需求。
如今,随着财報的披露,奔馳終于下定決心,及時調整腳步。
不必急于求成
作爲德國車企的标杆,相比高談理想,奔馳還是偏務實的。
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 年歐洲乘用車銷量合計爲 1284.75 萬輛,同比增長 13.7%,其中電動汽車銷量爲 301 萬輛,市占率爲 23.4%,僅比上一年增長 0.4%。
消費數據分析公司 Langston 認爲,歐洲純電車銷量之所以增長,隻是在消化之前因供應鏈瓶頸産生的積壓訂單,并不能反映出真實的市場需求。《福布斯》則直接指出,歐美電動車市場可能已進入 " 平台期 ",導緻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電動車價格高于燃油車、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等。
咨詢公司 Ptolemus Consulting Group 做過統計,2015 年 ~2022 年間,中國電動車的價格從 6.7 萬歐元降至 3.2 萬歐元。而歐洲生産的電動車價格卻增長了 17%,從略低于 4.9 萬歐元上漲至超過 5.5 萬歐元,這讓很多普通歐洲人無法承受。
另據國信證券發布的研報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12 月末,歐盟 27 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爲 62.1 萬台。相比之下,中國一年内新增的公共充電樁就有 92.6 萬台,是前者的 1.5 倍。
而在美國市場,雖然 2023 年電動車銷量迎來了重要裏程碑,美國消費者購買了 118.9 萬輛純電動汽車,同比增長 46%,但需求并沒有達到預期。
" 現在大量滞銷電動車停在我們的停車場,市場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去年年底,美國超 3000 家汽車經銷商緻信政府,呼籲放緩電動車發展計劃。
經銷商們認爲,美國缺乏充電基礎設施、電網不穩定、動力電池原料供應不足,并且電動車的價格比傳統燃油車貴出了 20%~30%,美國消費者目前不願進入市場。
▲(圖源 / 梅賽德斯 - 奔馳官網)
再看中國市場,自 2018 年以來,奔馳先後推出 EQA、EQB、EQC、EQE 和 EQS 等産品,但 "EQ 系列 " 屬于緊急上線的 " 油改電 " 車型,誕生之初就有不少争議,近兩年銷量也不甚理想。
2022 年,奔馳 EQ 系列車型在華累計銷售僅 1.48 萬輛。進入 2023 年後,EQ 系列銷量持續低迷,其中 EQE 銷量爲 8471 輛、EQA 爲 4012 輛、EQB 爲 6667 輛、EQC 爲 3172 輛、EQS 爲 2272 輛,一年的銷量加起來,還不如追着它打的國産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單季度的銷量。
歐美和中國市場合計占據奔馳 2/3 以上的銷量,前者是整體市場低迷,後者是競争過于激烈,導緻奔馳的電動車沒能複刻燃油車時代的神話。
财報顯示,2023 年,奔馳純電車銷量爲 24 萬輛,在其整體銷量占比中僅有 9.7%。若是按原計劃,奔馳需要在未來兩年,實現電動車銷量占比從不足 10% 到 50% 的增長,難度可想而知。
奧緯咨詢董事合夥人張君毅告訴「市界」,奔馳的電動車高投入低産出,可以說是賣一輛虧一輛。" 這種情況下,放緩節奏比急于求成得當。經曆幾代車型叠代後,奔馳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解決方案。"
奔馳暫緩電動化的消息公布後,資本市場表示認可,公司股價一度上漲了 5.9%。
放緩不是放棄
不隻是奔馳,不少傳統汽車廠商在電動化布局上都較此前更爲謹慎。
比如,去年 12 月,奧迪官方宣布,會放緩推出電動車的速度,短期内繼續推出内燃機、插電混動汽車。通用汽車同樣在去年年底确認放棄之前制定的:從 2022 年 ~2024 年中期生産 40 萬輛電動車的目标,并将旗下電動皮卡的生産節點推遲了一年。
上個月,福特汽車推遲了數十億美元的電動領域投資計劃,并削減了電動車産量,調低了相應利潤率目标。目前,福特汽車正着手開發成本更低、并能更迅速盈利的小型電動車,因爲此前福特汽車在電動車領域的虧損每年都達到數十億美元。
隻不過,不同汽車廠商調整電動車計劃的理由不盡相同。市場冷淡、入不敷出是共性原因,除了這些,大家也有自己的算盤。
如果說,三年前 "Fit for 55" 提案的 " 一刀切 " 促使汽車廠商定下激進目标,那此番大家放緩節奏,與歐盟對内燃機的豁免也有一定關系。
此前,歐盟在推進轉型上要求較爲嚴苛,這需要整個汽車産業鏈都做出變革,也需要汽車廠商在相對短期内進行大量的研發、生産資源投入,給廠商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因此,考慮到本國的支柱車企,德國與意大利聯合其他支持的國家組成了 " 反禁燃令聯盟 "。在該聯盟的堅持下,歐盟重新修改了于 2023 年 2 月 14 日通過的《2035 年歐洲新售燃油轎車和小貨車零排放協議》。協議修改的内容是,2035 年後,歐盟國家除純電車外,還可銷售添加 e-fuels(合成燃料)的新車。
理論上,使用 e-fuels 的汽車行駛的過程中就實現了碳中和,也能達到減少碳排放的目的。并且,e-fuels 能與傳統的化石燃料兼容。
對當地汽車行業來說,這意味着還可以繼續使用加油站等現有的設備,也能保存内燃機現有的産業鏈。像奧迪、保時捷、寶馬等在 e-fuels 上早就開始了研究,或是投資了相關的能源公司,都有一定的技術儲備。
傳統汽車廠商不願放棄自身領先的内燃機技術,也不敢把未來完全押注于電動車。歐盟通過 e-fuels 的解決方案,是各方博弈的結果,同樣也爲車企的能源轉型提供了開放路徑。
不過,雖然 e-fuels 技術有發展前景,但其在成本可行性上還未得到驗證,且補能設施數量也很有限。本田新型插電式氫燃料電池汽車 CR-V e 産品規劃經理 Junichi Miyahara 也承認 " 目前還沒有針對燃料電池電動車的完美解決方案 "。
▲(當地時間 2023 年 7 月 12 日,德國斯圖加特,博世集團的員工在公司的生産基地研究燃料電池動力模塊。)
原本奔馳早在 1997 年就成立了一家主要負責氫燃料電池研發、儲備的子公司。之後在 2013 年還與福特、日産合作開發了燃料電池車 GLC F-Cell,隻不過,三家企業入坑以後發覺,燃料電池耗資巨大,簡直就是個無底洞,于是 2018 年,該項目就被凍結了。
兩年後,也就是 2020 年上半年,奔馳正式宣布取消開發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的計劃。2023 年 4 月,奔馳 CEO 奧拉・凱倫尼烏斯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強調,集團不會投資 e-fuels 技術,而要全力發展電動車。奧拉指出,電動車的普及需要建立完善的充電基礎設施,這也是奔馳正在投資的領域。
奧拉表态後半年多,奔馳中國和華晨寶馬簽署了合作協議,雙方以 50:50 的股比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以運營超充網絡。
今年 3 月 4 日,雙方合資公司——北京逸安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地。按計劃,到 2026 年底,該公司将在中國建設至少 1000 座超充站,約 7000 根超充樁。
一位充電設備制造業人士告訴「市界」,現在高端車企都在做品牌站,投入費用高,規模有限,通過合資建站的形式,有利于分攤成本,實現資源共享。
除此之外,爲适應新能源化的中國市場,梅賽德斯 - 奔馳也像大衆集團一般,通過與中國汽車廠商合作尋求突破。
去年 7 月,外媒曝光了一組疑似新款奔馳 CLA 的路試諜照。據悉,新車是由奔馳與吉利聯合打造,雙方拟定在第三代 CLA 國産版車型上推出混動版本及純電版本,其中混動版車型将搭載吉利的雷神電混 8848 系統,預計新車将于今年上半年發布,年底上市。
而在歐洲市場,由于本土的電池廠仍未進入規模量産階段,據 36 氪消息,包括寶馬、PSA、雷諾、戴姆勒、大衆等車企,幾乎對中國電池廠商統一提出了相似要求,2027 年之後的電池必須本地化。
或許正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 3 月 10 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那樣,歐美企業并非不想發展新能源汽車,而是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成本等因素的挑戰。
至于歐美汽車巨頭推遲電動化進程對中國車企的影響,朱華榮坦言,可能會延緩中國汽車向這些地區進軍的速度。" 他們在放緩,我們在加速,兩者的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拉大,可能會形成新的更強的競争力。"
奔馳調整電動車步伐隻是車企基于自身成本和收益之間的博弈,綜觀世界各國對低碳、環保的重視,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隻能徐徐圖之。
© 市界原創出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