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未露面的張泉靈,在最近一期《再見愛人》婚姻紀實觀察真人秀中現身,短短幾個發問,便令當紅夫妻黃聖依與楊子面露難色。
51 歲的張泉靈一出山,依然是當年風采。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由于 " 央視著名主持人 " 這一鮮明頭銜的存在,每每她的出現,都會在大衆視野引起關注。
這一次,也不例外。
九年前,年過不惑的張泉靈決絕地離開央視," 生命的後半段,我想重新來一次 "。
她稱好奇心已經在魚缸之外,如果自己的身體繼續留在魚缸内,心會混亂。
從記者轉型到投資人再到創業者,由新聞從業者到商人,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她做出每個決定,無疑都需要巨大勇氣。
隻要好奇心與勇氣還存在,什麽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不論身在何處,張泉靈總能找到一條萬全之路,她與不停翻頁的世界,暗自吻合。
在最新一期《再見愛人》綜藝中,張泉靈采訪黃聖依與楊子,短短幾個問題,問得黃聖依不知所措。
張泉靈:" 你有個人資産嗎?"
黃聖依:" 我個人名下嗎?不是我們夫妻共有的嗎?"
張泉靈:" 你搞不搞得清楚,個人财産是什麽意思?你是掙錢的人,你知道你的錢在哪嗎?"
黃聖依的臉上滿是錯愕,一向愛說教的楊子沉默不語。
張泉靈犀利發問黃聖依
黃聖依表示自己不清楚個人資産狀況,不少人對她的财務管理能力産生了質疑。
張泉靈以一貫的敏銳,繼續向楊子抛出更爲尖銳的問題," 如果黃聖依消失了,對你有什麽影響?"
楊子:" 其實沒啥影響。"
張泉靈都看不下去了,繼續追問:" 你真覺得她對家庭沒有貢獻嗎?"
楊子一臉不屑:" 她不是帶着孩子走嗎?"
那次對話結尾,張泉靈留給黃聖依的最後一句話是," 姑娘,花點兒心思吧 "。
在烏鎮戲劇節,張泉靈走在路上,被遊客抓住問道:"《再見愛人》有劇本嗎?"
" 沒有本,沒有本,沒有本!真實世界比劇本癫狂多了!"
多年過去,張泉靈依然真實、犀利。
近些年,光鮮亮麗的央視女記者從不缺少話題,從倪萍到周濤、朱迅、董卿 …… 有的已經退居幕後,有的依然堅守,有的成功轉型。
在這其中,張泉靈是一個頗爲特殊的存在。
2015 年,42 歲的張泉靈從央視離職,投身創投界,之後加入少年得到,擔任董事長。
" 我要跳出去的魚缸,不是央視,不是體制,而是我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
這種心性,從很早便可窺見一二。
年輕時的張泉靈
張泉靈是上海姑娘,生于弄堂,成長于石庫門,一共七戶人家,大家共用一個水龍頭。
爲了上學不遲到,她從小就踐行效率二字,也學會了上海人的 " 識趣 ",她接上一杯水,索性蹲在路邊迅速刷牙。
高考那年,原本想做律師的張泉靈卻陰差陽錯地學了德語,1992 年,她考入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德語專業。
剛入學那段時間,班裏同學用德語向她打招呼,她聽不懂,面露尴尬,還被同學嘲笑:" 你難道不是來學德語的嗎?"
張泉靈這才得知,原來報考北大德語專業的同學大多有一些德語基礎,隻有自己一片空白。
她咬牙決定從大一開始給自己設定詳細的德語學習計劃,自那之後,圖書館、自習室幾乎都能看見她的身影。
日子一天天過去,張泉靈成爲了同學裏最不合群的那個人。
年輕時的張泉靈
上天會厚待那些努力、執拗的人。大學第一年結束,張泉靈便修完四年所有選修課的總學分,這讓老師與同學都感到很意外。
讀書期間,張泉靈主持了北京大學與央視共同制作的欄目《中華文明之光》,一百多集節目,她帶着攝像團隊去到全國各地追溯中國曆史的發展故事。
" 記者這個職業太好玩了,永遠在見新鮮的人和新鮮的事情。"
到了大四,張泉靈拍了一部電視劇《陽光路》,參加全國大學生電視劇展播,她在劇中飾演男主角撒貝甯的女朋友。
撒貝甯與張泉靈
1997 年,從北大畢業後,張泉靈遇到央視招人,她想到讀書時做記者的奇妙體驗,毫不猶豫地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對社會的公開招聘,之後順利考入中央電視台國際部,成爲《中國報道》的記者與主持人。
在這裏,張泉靈先後做了無形資産、中國第一批國有企業改制等選題,宏大命題下的個人命運,最爲牽動她敏感的神經。
在三峽,她趕上第一次大壩截流,之後三峽的清庫爆破張泉靈也在。
在衆生相中,張泉靈感知到命運與世界的複雜性。
張泉靈到敦煌采訪樊錦詩
千禧年來了,新的世界正在逼近。
張泉靈先後成爲《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會客廳》的主持人,通過采訪接觸到了中國社會基層群衆,更爲真切地感受到新聞本身的動人之處。
不過張泉靈不滿足于坐在舒服的演播室,她總說自己是一位記者,再是主持人。
" 記者的一輩子相當于别人活了幾輩子,這能滿足我蓬勃的好奇心。"
張泉靈在采訪現場
2002 年,張泉靈主動要求到阿富汗北部地震災區作電視采訪,她成爲第一位親身到戰地進行報道的女記者。
那時的她根本來不及害怕,她隻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當時的她所處之地四周一片廢墟,放眼望去是滿目瘡痍的景象,地上到處是子彈殼,還有随時準備開火的坦克。
最危險的一次,子彈明晃晃地從她耳邊呼嘯而過,她甚至來不及反應自己的耳朵是否還健在。
奔走在異國危險的硝煙之中,她隻爲探尋發生在個體生命身上的故事。生存環境極爲艱苦,沒地方休息,張泉靈就和幾個大男人睡在一間屋子裏。
在外采訪,她總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人,别的記者不敢去的地方,她去。
張泉靈在采訪現場
非典期間,她更是每天做到三小時的直播,不憚以素顔甚至狼狽的模樣,出現在攝像機前進行報道。
身邊很多人不理解張泉靈爲何要讓自己如此辛苦,她隻知道這是自己喜歡做的,她找到了被鎂光燈照耀的主播台上沒有的自在。
當張泉靈從舒适的演播室裏走出去,甚至離開了自己感到安全、熟悉的城市,她反而找到了歸屬感。
演播室的張泉靈
最廣爲人知的那場報道,發生在汶川地震。
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14 點 28 分,四川汶川縣發生裏氏 8 級特大地震。
彼時的張泉靈,剛剛結束奧運聖火登頂珠峰的傳遞,本應回家休息的她主動請纓,第一時間從拉薩趕到汶川,成爲第一批進入災區的央視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張泉靈原本計劃 13 号抵達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休整三天,以此緩解從高原直接到平原的醉氧反應。
地震發生後,張泉靈不敢想象如果自己早一天去了青城山,會是如何不堪設想的結果,逃過一劫的她心想:
" 我是做新聞的,我必須要去地震現場。"
張泉靈在四川地震災區現場進行報道
她翻山越嶺到滾石塌方處進行現場報道,徒步走了整整 9 個小時。
這場災難規模浩大,無數人生死未蔔,看到眼前的廢墟後,張泉靈内心承受巨大的折磨,她跑到帳篷裏放聲大哭。
她隻允許自己短暫悲痛幾分鍾,随後站在攝像機前爲所有關注災情的人進行專業報道。
在接下來的十天時間裏,張泉靈從成都、都江堰、綿陽、汶川、北川等地,發回大量現場報道。在災區的所見所聞,無不觸動着她的内心,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在汶川災區現場有幾個場景,是她永遠忘不掉的畫面。
張泉靈記得那天走了 9 個小時進漩口,一路上餘震不斷,她剛剛經過,半座山就垮了下來。
到現場後已經是深夜,漆黑一片什麽也看不見,她問一個路過的老鄉:" 你們受災了嗎?"
那位老鄉說:" 我們的房子碎了。"
張泉靈走了 9 個小時,終于走到汶川縣漩口鎮
直到次日清晨天蒙蒙亮,張泉靈看見眼前的景象,才體會到老鄉口中的用詞 " 碎了 " 極其準确。
房屋倒塌,電力設施也遭到了完全的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下,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這些房子都是磚木結構,因此對人的傷害不算很大。
在成都軍區總醫院,在人群中,張泉靈見到令自己畢生難忘的畫面。
她來到災區十幾天了,第一次見到臉上化着淡妝、挂着微笑的人。這個女孩姓王,看上去年齡不大,來災區給災民們做心理疏導。
女孩說:" 我和你們不一樣,我做這個工作必須得讓所有地震後受傷的人、躺在病床上的人覺得有陽光,有未來。"
張泉靈采訪一位災區心理疏導師
在前方的救災現場,救災人員的主力大多數是八零後。那段時間,張泉靈經曆的都是感動的事情,她在醫院采訪過一位八零後的大學生志願者。
當時這位志願者在軍區總醫院陪護病人,張泉靈看見她正在替病人揉骨折的腿,輕輕地按摩。
張泉靈故意沒有先去采訪她,心想這個動作,她會堅持多久。
半小時後,張泉靈回到那個病房,發現那位女志願者依然在重複同一動作,一邊輕柔地按摩,一邊與病人聊天。
張泉靈從病人的臉上看見明顯的平靜,她和這位年輕的女志願者聊了幾句,得知女孩 20 歲,做志願者的這些天,她除了給病人按摩、還要爲其接屎接尿。
對話末了,張泉靈問女孩,覺得自己有什麽變化,她回答:" 我以前隻會照顧我自己,經曆這件事情後,我可以更多地去關心别人。"
張泉靈采訪一位 20 歲的災區志願者
這場地震,讓很多人一夜長大,包括張泉靈。
隻有親臨災區現場,才會深切地感受到在自然面前,人是那麽渺小與脆弱,也感受到人是如此頑強,有的人可以在廢墟底下呆 200 多個小時,還能堅持活着,活着出來甚至還有笑聲。
5 月 22 日,張泉靈接到央視新的工作指示,她将結束這次在四川災區的采訪報道,回到北京。
在成都機場,她看到一排排專賣店,一件衣服可以折合成幾頂帳篷,張泉靈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很久緩不過神。
回到北京後,這種感覺并沒有消失,直到她帶兒子在小區裏轉悠,不到兩歲的小孩,并不會知道地震意味着什麽,他像以往一樣快樂無憂地笑。
那一刻,張泉靈覺得沒有損傷地活着真好。
這次深入重災區,進行長達十天的汶川特大地震報道後,張泉靈被公衆稱爲 " 震地玫瑰 "" 最美地震前線女記者 "。
從四川回到北京後,張泉靈被兒子治愈
在過去将近 20 年的時間裏," 采訪 " 兩個字是張泉靈做得最多的一個人生動作。
那已經不再隻是她的職業角色,記者已經成爲她的一個人生角色。一個動作重複了十幾年,她癡心不改。
張泉靈在新聞報道中感同身受,适時的自我疏導成爲記者的必要能力。
作爲一次次重大事件的親曆者,她感到社會的變化與自己緊密相關,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這是最好的新聞平台,她身處最好的位置。從世俗意義上而言,張泉靈無疑在最好的新聞平台,做到了功成名就。
在漫長的新聞人生涯中,她幾乎囊括了一名新聞從業者所有重量級獎項,成爲央視的台柱子,她的眼神中總透着笑意,融化了陌生感。
張泉靈被譽爲 " 震地玫瑰 "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她認爲自己會當一輩子記者,直到那次 " 虛驚一場 " 的到來。
2015 年初,張泉靈頻繁咳嗽,她決定休假,到帕勞學習潛水,結果咳得久了,最嚴重的一次她咳吐血,她懷疑自己得了肺癌。
醫生建議她立刻停止潛水,回國檢查身體,張泉靈心想," 從最壞的角度看,如果是肺癌,到每天咳血的程度,我更應該享受一下曼妙的水底 "。
好在,這是一次誤診。
即便如此,張泉靈也開始重新思考人生下半場的走向。
" 今後,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視主持人,因爲生命的後半段,我想,重來一次。
42 歲雖然沒有了 25 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 43 歲了。從頭來過不是否定,是敢放下。最難放下的不是名利,而是思維模式。
我想,我做好了準備,放下,再開始一次。"
自 1997 年來到中央電視台到決定離開這年,張泉靈在此地駐足了整整 18 年之久。人生不論從哪個視角算,都過了一半。
社會在變化,互聯網風生水起,央視也開始接觸新媒體。
張泉靈一直在關注互聯網,漸漸理解一些全新的邏輯與想法,比如羊毛可以出在豬身上,而狗死了。
一些出租車司機的電台節目收聽率下降,完全不是因爲有更好的節目出現了,而是司機都在用滴滴接單便不再聽廣播。
總之,這是另外一個世界。
巨變的社會語境,讓張泉靈心生恐懼,她想到《三體》裏那句相當無情的話: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面對未知,可以順從,悲情陪着傳統媒體老去,也可以跳脫出來,擁抱變化。
張泉靈選擇了後者。
她坦言,離開央視特别像離婚," 很難跟一起奮鬥了那麽久的同事們開口,說不能陪你們一起把這條路走下去了,我還是有愧疚的 "。
人到中年,她主動辭掉央視主持人的體面工作,跳出魚缸,跳出自己習慣的安全環境,全身心投入到嶄新的創業領域,擔任紫牛基金創始合夥人。
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需要加速學習,這讓張泉靈想到 90 年代末在北大瘋狂學習德語的日子,她向來目标明确,說幹就幹。
張泉靈先跟随行業頂尖人才到國外參觀了 Google、Airbnb 等公司,她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回國後,她通過投資參與其中,每天工作 18 個小時,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壓力大到深夜默默落淚,她調侃自己哭的次數比之前十年加起來都多。
幸運的是,張泉靈成功了,創業是一個借假修真的過程,她做出大量嘗試,在坑裏找到了金子,過往這些年做記者的經驗與人脈加速了成長。
她咬牙熬過最難熬的日子,時刻保持警惕,張泉靈不再是報道者,而是成爲了參與者,一位成功的投資人。
偶爾,她會短暫回歸老本行,前有《奇葩說》《吐槽大會》,如今有《再見愛人》,張泉靈在節目中邏輯在線,直擊要害。
幾年前,在《奇葩說》的辯論中,張泉靈從不慌張,有理有據地讓對手甘拜下風。
蔡康永稱:" 泉靈老師是專門講數據的人,人家是拿科學數據講話,讓我們這些鬼扯的立刻現形。"
有些心性,永遠都不會消失。
張泉靈在《奇葩說》的精準發言
今年夏天,張泉靈一段介紹故宮文物展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關注,因爲她那兩鬓斑白的景象。
昔日的北大才女、央視女記者頭發白了很多,臉上的皺紋也顯露出來,整個人看起來有些蒼老。面對衆多網友的調侃,51 歲的張泉靈顯得豁達:
" 我決定接受自己的白發,白發同樣可以展現優雅之美。"
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她突然不想再與白發較勁,與其和解作罷。
放過自己、一次次果敢的背後,來自于她一直在用底層邏輯去理解這個世界。
張泉靈年過半百,她時常懷念做記者時的日子,那些失聲痛哭的時刻,那些被陌生人治愈的時刻,那些被命運庇護的故事。
沒有什麽準确的語言可以描述出生命的況味,張泉靈隻知道,自己完全、絕對地主持着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