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車産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News
作者:蟹老闆本人
今天這篇短評,想聊一聊「奔馳有沒有放棄電動車?」這個話題,進而順延開來聊一聊最近的電動車大變局,或者說電動車危局。
先給自己的答案:并不是!
甚至,我會認爲電動化的競争正在加劇,因爲全球關于電動化,包括電動車的競争正在進入下一個階段——全球大廠從速勝論中清醒過來,在充分認知到中國車的威脅後,正在用時間換取空間,打磨産品、打磨體系、打磨新一輪的進攻方向。
你可以把當下看成是
中場戰事的靜默期。
接着往下聊,則要從 23 年開始聊起。因爲,這一輪電動車、電動化的競争變局,早在 2023 年 4 月上海車展就已經萌發了。
當時國内一些言論,情緒上都比較激昂。大緻就是,疫情三年,老外一來都懵逼了,被中國車給震驚了等等 …..
但正如任何情緒都會有正面與負面效果一樣。如上的情緒也是。從正面來看,是中國車今非昔比,值得驕傲;從負面來看,則是引起了國際大廠的重視,重兵相待。
重兵相待,帶來的是什麽?
可以看到的,是最近引發讨論的電車危局。
很多人舉例來證明。
譬如,蘋果放棄了自己的 iCar 項目、馬斯克預測 24 年特斯拉銷量放緩、拜登高調宣布對中國智能電動車的抵制等等
實事求是說,從 23 年年頭到 24 年年頭,我們的确看到一些思路上的轉變。
以奔馳爲例,在 2021 年時,奔馳曾宣布要在未來 10 年提速電動車,将「電動優先」轉向「全面電動」,但在 23 年,奔馳的官方口徑其實已經變爲「油電雙行」了。
但是,如果你去看奔馳的行動,你會發現,在 24 年,奔馳依然有多款高端純電産品要上市,包括全新純電 G 級越野車、全新邁巴赫 EQS 純電 SUV、新一代 EQA 和 EQB 純電 SUV 等等。
甚至,我去問奔馳的人,他們會說,真的要辟謠下,奔馳對于電動化轉型的堅定決心是不變的。
他們想強調的是兩點,一個是會繼續聚焦電動化轉向,另一個是會保持靈活性——也就是,在不具備條件的市場,将繼續帶來電動化的内燃機車型。
必須保持這樣的靈活性!
這一點,中國車企在出海時其實也已經意識到了。
譬如,前陣子參加了上汽集團的海外市場新春媒體溝通會,上汽國際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趙愛民就說,未來幾年,上汽集團會在海外投放 14 款新能源汽車以及十幾款傳統燃油車的的原因,根據不同區域消費者的需求投放不同的産品。
至于沒有看到的,或者大家沒有意識到的,則是當下國内的「變态内卷」正在讓中國車企産業持續失血,開始更多地關注短期效益,進而出現喪失長期創新和持續領先的可能性。
一個例證是,中泰證券最近的一份研報顯示,從 2019 年末到 2023 年末,雖然乘用車的月銷量大緻保持上升,但成交均價從 23 年 3 月達到高點後,在半年時間内重新掉落到 2019 年年末的低水平。(來自 Autocarweekly 文章《「向上」,國産車面臨的誘人陷阱》)
看到這個數據時,我想起了正在打響的價格戰。有朋友說,當下不是卷,而是變态卷。
但如果中國車企唯一能祭出的武器隻有降價,并引導所有消費者隻去關注價格的話,那麽中國汽車向上的通道就會被關閉。
因爲,在短期的變态内卷下,品牌建設會是第一個被放棄的。
江小花老師,前兩天寫了一篇文章,還提出一個看法:現在最劃算的,就是把中國新能源車關在中國市場。
誠哉斯言!
當下的價格戰,當下中國車企,已經不僅僅是失序了,甚至可以說日漸血腥。
在近期以來的輿論戰中,這體現得淋漓盡緻。無論是被說成「軍兒你出來」的小米汽車的 SU7,還是被惡意 P 圖的理想汽車的 MEGA,均是如此。
奔馳的人說,奔馳對于電動化轉型的堅定決心是不變的。很多人下意識忽視了,因爲大家手頭忙着的都是律師函。
秩序,其實是一個高成長性行業、變革性行業需要的必備條件。秩序,來自于尊重市場規律前提下的有效監管,也來自更爲健康、遵循基本倫理原則的輿論環境。
在我看來,任何勝利,隻要它不被認可爲體面的,那就隻能重複内戰内行,外戰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