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投中研究院發布今年 2 月創投市場報告,重點談及市場回暖過程中的機構新發募集态勢,據分析,2 月人民币基金完成募集規模大幅提升,而美元基金逐步放緩。今年 2 月,人民币基金的募集也再次超過美元基金,或預示拐點再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VCG111363577655
不過,就當前市場投資分析來看,節奏依然被放緩,且管理機構在募投兩端的效果呈現出兩極分化态勢,另外在推出端,高效的并購市場也有所降溫,完成規模降幅超六成,階段性 " 退出難 " 現象再現。
VC/PE投資機構腳步放緩
根據投中研究院近日發布的 2 月創投市場報告來看,VC/PE 投資機構腳步放緩。統計顯示,2023 年 2 月,投資案例數量 401 起,投資規模 95.18 億美元,市場的緊張情緒逐步放緩,但升溫步伐較爲緩慢。
記者注意到,整個 2 月制造業項目的投資數量仍趨高位,完成 93 起融資事件,同比上升 52%,顯示出消費複蘇态勢顯著;但另一方面,熱門概念 ChatGPT 輻射的多邊賽道投資狀況一般,雖然 AIGC 領域相關項目備受關注,但項目局限性和營收的不确定性使得投資方較爲謹慎。
投中研究院分析指出,經曆市場大洗牌的背景下,資本出手仍然謹慎。雖然消費闆塊逐漸回暖,但資本投向并沒有在擴大内需方面給予更多子賽道以關注,仍局限在零售餐飲特别是咖啡賽道等。
不僅如此,投資輪次也相對前移,A 輪交易占比破四成,但另一方面,案例規模持續收縮,大額交易數量再度縮減,億美元級交易市場占比僅 2.3%。分析指出,宏觀經濟影響下,市場低迷和對未來不确定性的擔憂導緻新增融資規模呈現持續收縮的趨勢。
人民币基金募集再超美元基金
前不久,華平投資籌集 30 億美金組建首隻人民币基金的消息在創投圈引發熱議。核心關注點在于,頂級外資 PE 擁抱人民币基金的動作在最近幾年已十分少見,與此同時,有關境外投資人及資本對中國投資者及專業機構的認知也在進一步深化。
這也是人民币基金獲得更廣域資本關注的一個縮影,而在今年 2 月,人民币基金的募集也再次超過美元基金。據統計,2023 年 2 月,人民币基金完成募集規模大幅上升,美元基金逐步放緩。
其中,中金資本旗下多隻基金在本期完成募集或完成首關。中金同富(泉州)大消費基金募集規模 10 億元(首關),基金将重點圍繞以科技創新爲驅動、具備一定行業壁壘的優質大消費細分賽道頭部企業開展股權投資。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投資依然趨于謹慎。2023 年 2 月,投資案例數量 401 起,投資規模 95.18 億美元,市場的緊張情緒逐步放緩,但升溫步伐較爲緩慢。經曆市場大洗牌的背景下,資本出手仍然謹慎。
據記者與業内多家機構此前交流的情況,外資投向中國内地的渠道正在被拓寬,但政策上的疏導暫時沒有解決資金發揮本地化管理的 " 最後一公裏 "。體現在一些外資 PE 仍手持不少雙币基金,存量投放額度中僅關注于互聯網、消費等行業,但在最近幾年的二級市場退出效果來看,估值承壓甚至倒挂的情況長期存在,因此新發募集基金繼續投放的意願有所降低。
有創投界人士表示,部分硬科技賽道籠絡大量國資系背景機構參投,前期對于估值及成本的看法分歧巨大,導緻一些美元基金很難與新晉人民币基金抗衡。
從目前人民币基金規模再超美元基金,以及外資 PE 組建人民币基金的種種現象觀察來看,外資有意進駐内地并進行本地化管理或成趨勢。
2月市場再現階段性 " 退出難 "
當然,人民币基金新發募集的改善并不能短期内作用到整個行業投資端,增量資金的進場尚需要時間。但涉及估值承壓及退出的壓力,2 月份階段性 " 退出難 " 問題再現。
據投中研究院統計,2 月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中企并購市場整體降溫,超 10 億美元完成并購交易僅一筆。
具體看來,2023 年 2 月,披露預案 269 筆并購交易,環比下降 17.23% ,同比下降 58.03%;當中披露金額的有 197 筆,交易總金額爲 103.31 億美元,環比下降 37.16%,同比下降 54.46%。并購案例數量與交易規模再度走低。
需指出的是,雖然創投界長期備受退出難困擾,但在并購市場相對靈活及活躍,體現在短平快的交易模式,即便回報倍數有限,但仍有多數 LP 願意理解 GP 針對退出策略的調整。
記者注意到,在全面注冊制的背景下,2023 開年以來,A 股已有逾 200 家上市公司發布并購重組相關動作。從所屬行業看,通信、電子設備、機械設備、醫藥生物等領域成爲 " 主戰場 "。
但針對目前并購市場降溫的現象,有分析人士判斷,仍與部分宏觀因素有關。疆亘資本近期表示,三大沖擊将在宏觀、政策、産業、金融周期影響下逐步消退,預計并購市場将呈現前低後高、溫和複蘇态勢。
在疆亘資本看來,一是外需在國外高利率、高通脹、高債務、低增長的影響下可能出現回落,引發國内外向型企業出現局部供給過剩,抑制産業擴張需求;二是内需恢複存在滞後性,短期内企業和居民受收入增長不足的預期影響,資産負債表脆弱,去杠杆動機增強。
" 預計 2022 年的供給沖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将在 2023 年逐步好轉,一是供給沖擊将随上遊價格回落、國企改革效率提升而緩解;二是需求收縮在外需回落影響下延續,但内需有望在産業周期帶動下在下半年好轉;三是預期轉弱将在全年金融供給持續增強和政策托底下逐步好轉,并購市場預計将呈現前低後高态勢。" 疆亘資本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