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夏天,NBA 球星哈登來上海參加一場商業活動,結果一行人因爲騎電瓶車違反交規,被上海交警單防,順便帶火了自己的紅色小電驢——小牛電動 UQi。随後,小牛電動的創始人胡依林興奮地上線認領:小牛喜提哈登。
小牛電動創辦于 2014 年,當時特斯拉剛剛在中國交付第一輛 Model S,蔚小理還停留在理論層面,離賈躍亭出國生态化反還差兩年。胡依林在融資過程中結識了當過華爲副總裁的李一男,兩人一拍即合,共同創辦了小牛電動,主打兩輪電動車。
2015 年 6 月,小牛電動的第一款産品小牛 N1 發布,采用特斯拉同款的松下锂電池,搭配動能回收系統和車載大屏,手機 App 實時監控,标配定價 3999 元,比 Model S 便宜 70 萬。
小牛 N1
高檔的配置,性感的智能化,颠覆式的創新故事,小牛上市後一路蹿上了 40 億美元市值。然而,公司的走向卻在此後一路向下,掌舵者李一男锒铛入獄,業績增長也逐漸放緩,直到去年全線潰敗,市值隻剩下 3 億美元。
反而是看似平平無奇的雅迪與愛瑪,依然維持着百萬銷量和百億市值。
同樣在做高端智能化,怎麽少了兩個輪子,尖端技術就不值錢了?
衛視刷臉,村頭刷牆
雖然都是電動,但兩輪電動車的市場特征其實和新能源車大相徑庭,反而更像空調、冰箱這類白電。
兩輪電動車的技術門檻極低。一輛車其實隻有三個組成部分——電池、電機和車架,且都可以外購。随便來個動手能力強的大爺,搞不好就能徒手拼裝出來。
雖說純電車的核心部分也是三電系統,但無論是電池的性能和工藝,還是芯片算力,都有很大的叠代空間。而兩輪電動車既不需要 500 公裏的續航,更犯不上裝自動駕駛芯片,産品天花闆極低,絕大部分外觀、功能和價格都相差無幾。這就會導緻一個嚴重的問題:産品同質化。
産品沒得卷,就隻能靠三闆斧:營銷、渠道、價格戰。這個市場的發展軌迹也和空調非常類似:先通過營銷和渠道汰小留大,然後經過慘烈的價格戰固化寡頭格局。
2006 年,新日請來了成龍,一句 "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新日電動車 ",締造了第一個全國品牌。随後,雅迪不甘示弱請來 SHE,比德文力邀劉德華,林志穎和周迅也代言過電動車,最後是愛瑪豪擲 3000 萬,簽下周傑倫殺死比賽。
一邊是衛視刷臉,村頭刷牆,反複做人民群衆的思想工作;一邊則是緊鑼密鼓的渠道建設。電驢這種大件商品高度依賴線下渠道,不僅線下銷售比重占比高達九成 [ 1 ] ,從維修到更換配件的售後環節漫長,也離不開網點服務。
目前,排名前二的雅迪和愛瑪分别擁有 2.8 萬和 2.5 萬家門店 [ 2 ] 。
從結果來看,點位數和市占率幾乎完全成正比。
2017 年後,電驢行業經曆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最終隻剩下了雅迪和愛瑪兩家寡頭。爲了争奪行業第一,雅迪愛瑪又來回好幾輪價格戰,結果就是兩家淨利率常年隻有個位數。
2018 年 5 月,《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業内稱之 " 新國标 ")正式發布,次年 3 月生效。新國标對電動自行車的車速、重量、電機功率、電池電壓都進行了規定。
随着新規發布,大量電驢需要在過渡期期間替換,帶來了大規模的市場增量,而嚴格的準入使中小企業競争力大減,行業進一步集中。
随後,雅迪和愛瑪不約而同地再次掀起價格戰,搶占份額,逼迫小企業加速退出市場。
本質上,兩輪電動車是一個絕對的紅海市場,産品同質化嚴重,難以切割出多個價格帶,拼的隻有渠道和成本。2015 年小牛殺進市場時,剛好是市場出清整合的尾聲。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重複漫長的渠道和供應鏈建設,所需要的投資是天文數字,已經殺出來的寡頭也不會坐視不管。因此,小牛選擇了 " 高端智能化 " 作爲突破口。
車載大屏屬于标配,彩色液晶才夠檔次;LED 大燈和 USB 充電口應加盡加,刷卡解鎖比用鑰匙更有格調;人機交互通過 APP 來實現,每分鍾 200 次監測車輛健康,防火防盜還防你無聊,精心準備了一個車友社區。
一套加法做下來,标配版小牛售價近 4000 元,能買三台雅迪,一輛頂配 NQiGT 更是達到 2 萬元,外加每年 58-129 元不等的 " 智能服務費 "。
2015 年,小牛推出首款産品後半年就賣出 5 萬輛車,與當年特斯拉的全年交付量不相上下。雖然 2018 年小牛赴美上市時,李一男連敲鍾的機會都沒有,但他的缺席絲毫不妨礙 " 兩輪特斯拉 " 的故事風光開場。另一位靈魂人物胡依林驕傲不已:
" 這個行業在 2500 到 3000 元的車有很多選擇,但還是有十萬人選擇了我造的車 [ 3 ] 。"
一個新時代即将降臨——至少小牛是如此相信的。
失敗的逆襲
從 2016 年到 2019 年,小牛分别賣出 8.5 萬、18.9 萬、33.9 萬、42.1 萬輛電動車,雖然看上去增長強勁,但同一時期,處在行業第一梯隊的雅迪和愛瑪銷量均超過 500 萬輛 [ 4 ] 。
而在敲鍾上市的 2018 年,小牛創下 3.49 億人民币的淨虧損新高,相當于每賣一輛兩輪電動車,還得往裏倒貼 1032 元。
在這種情況下,小牛不得不放下身段,在 2019 年推出了中低端車型 GOVA 系列,起步價 " 隻需 "2499 元,後者迅速成爲銷量主力,到 2021 年占公司營收比例已超過六成,而高端的 N 系列營收貢獻不足 10% [ 2 ] 。
2019 年也成爲小牛扭虧爲盈的分水嶺——通過大砍三費和研發支出(同比分别減少 37.9% 和 26.8%),小牛實現全年淨利潤 1.9 億人民币,由此開始艱難盈利的三年。
但正是這份處處在省錢、彎腰做下沉的财報,提前宣告了小牛高端化策略的失敗。而小牛的妥協不僅沒能挽救自己,反而爲接下來的全面潰敗埋下伏筆。
2022 年本該是兩輪電動車行業形勢一片大好的一年。一方面是《新國标》的實施進入第三年,許多地方城市用于過渡的臨時牌照即将失效,倒逼大批車主置換新車 [ 1 ] ;另一方面,疫情的反複打擊和防疫政策的空前優化,也讓小電驢承載更多日常出行和配送外賣的需求。
以雅迪愛瑪爲首的行業龍頭吃飽喝足,增收又增利。2022 年,雅迪的全年營收和淨利潤同比增長 15.2% 和 57.8%;愛瑪前三季度的營收大增 37.7%,淨利潤更是暴漲 138.3%。
小牛卻再次活成了反面教材。這一年,小牛隻賣出約 83.16 萬輛車,同比減少了 20%,國内市場銷量穩定下滑,同比數據一降再降;全年營收也同比下滑 14.5%,淨利潤更是同比暴跌 121.9%。
事後來看,小牛的潰敗實屬無奈。它自降身價以求生存,但也因此進入對手的舒适區——中低端市場。而在這片滿是泥濘的戰場上,渠道點位才是兩輪車企競争的命脈。
截至去年底,小牛的中國專賣店數量爲 3102 家,和動辄幾千個經銷商、幾萬個網點的雅迪愛瑪相比,還不到後者的一個零頭。再多的車載大屏、再花哨的智能交互,也隻能在消費者看不見的地方蒙塵。
所以當整個行業迎來需求紅利,小牛的定位差異盡失,渠道劣勢盡顯,終于逆勢走上了下坡路。
如今,小牛的市值距離前兩年的最高點已經跌去超過 90%,逆襲劇本以失敗告終。另一家同講高端化故事、給小電驢裝黑匣子的九号公司,雖然晚生了幾年,境況也與小牛相似,營收與利潤增長已現疲态。
詭異的是,小牛、九号的前車之鑒猶在,本來躺赢的雅迪、愛瑪居然又盯上了 " 高端智能化 " 的生意:
2021 年 4 月,愛瑪推出走輕奢路線的子品牌 " 小帕電動 ",頂配售價 9999 元。還請來了設計蘋果經典 Logo 的設計師羅布 · 簡諾夫(Rob Janoff)親自操刀,設計了一個原研哉看完直呼内行的新 Logo。
幾個月後,雅迪也推出了号稱和保時捷共用一個設計師團隊的子品牌 VFLY,把價格上限拉到 19800 元。
小牛沒能做成的兩輪特斯拉,換兩家龍頭來做就能成功了嗎?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
不存在的叠代空間
實際上,每一家做電驢的公司,多多少少都有過高端化的夢想。
早在 2016 年,雅迪就推出過定位高端的 Z3 系列,售價高達 8588 元,還找來韓星李敏鎬做代言,結果市場反響平平、全年銷量下滑。壓力之下,雅迪隻能認命地喊出 " 全線降價 30%" 的口号,随後用一年時間反超愛瑪成爲行業第一 [ 5 ] 。
範 · 迪塞爾也傾情代言過雅迪
和空調、冰箱等白電類似,電瓶車的市場增長最大動能,來自城鎮化的滲透。在這個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伴随着不城市擴張,随之帶來了大量公共交通無法覆蓋的短途通勤需求。
一旦市場紅利期衰減,市場的自然增量往往就隻剩下了置換需求,品牌想要保持增長節奏,就隻剩下了漲價一條路。
2018 年的《新國标》幾乎是這個市場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增量,在頂層設計的推動下,大量的置換需求爲 " 利潤換份額 " 創造了可行性,但這種甜頭正在逐漸消失。
2021 年,國内兩輪電動車保有量爲 3.4 億輛,行業首次出現增速放緩、僅爲 4.08% [ 6 ] ;與此同時行業集中度愈高,幾乎就是雅迪、愛瑪兩家互毆。面對可預見的規模上限,留給兩輪車企的隻剩漲價這一條路。這也是爲什麽一個小牛倒下了,還會有無數個 " 小牛 " 站出來。
以雅迪爲例,在推出售價更高的冠能系列後,雅迪的銷售均價在去年上半年同比提升了 18%,達到 2234 元,淨利率也從 4.7% 同比上漲爲 6.4%。
高端化的目标不難理解,但電瓶車其實是個迷惑性很強的市場——看似有很多創新的空間,實際上并沒有那麽多真實需求。
所謂 " 智能化 ",本質上是一個将技術能力變成産品差異化,再将産品差異化轉化爲定價能力的過程。
比如手機 SoC 的性能不斷提高,可以滿足越來越多軟件對算力的需求。芯片設計公司通過高性能芯片的利潤,支持下一代芯片的研發,形成技術 - 産品 - 研發資金 - 下一代技術的循環。
但這麽做的前提是,消費者使用的軟件或遊戲需要更高的算力。
集成電路誕生的幾十年裏,晶體管的數量從個位數擴張到了數以億計;早半個世紀誕生的空調,制冷溫度的上限也就是 16 度。
電瓶車也是大同小異,雖然電池和電機性能有着很大的進步空間,但作爲使用場景局限在通勤買菜的電瓶車而言,往往既不需要 1000 公裏續航的電池,也不需要 3 秒的百公裏加速。至于大屏車載導航,在确定性極高的通勤場景,軟件可能還不如人肉導航方便。
即便是電瓶車最複雜的使用場景——送外賣,比起一輛高性能的座駕,外賣小哥更煩惱的可能是小區物業。
在有限的創新空間裏,電瓶車企們并非沒有努力,目前行業主流的鉛酸電池存在壽命短、充電時間長等問題,小牛電動車的锂電池來自特斯拉同款供應商松下,雅迪也自研出了石墨烯電池。
但這也帶來了更高的研發投入和原料成本壓力,而且由于下遊市場的購買力有限,又不足以支撐上遊像隔壁新勢力一樣無休止地燒錢。
兩輪電動車本質上是一種主打性價比的中短途出行工具。鉛酸電池之所以市占率高達 76.6%,正是因爲其價格低廉,而锂電池的價格最初卻是它的 4.5 倍,近兩年仍有兩倍之多 [ 1 ] 。
曾經以特斯拉同款電池爲傲的小牛,已經偷偷地把供應商從松下換成了國内的遠東電池,電機供應商也從德國博世替換爲國産廠商。
歸根結底,無論是零部件性能還是軟件的智能化,留給電瓶車的創新空間也就那麽點。更何況兩輪電動車的上限,其實早已被另一個行業給封死:爲什麽不加點錢,買一輛能遮風擋雨的五菱宏光呢?
李一男應該是第一個參透這個問題的人。出獄後的李一男沒有回到小牛,而是轉身創立自遊家,去做一輛真正的四輪特斯拉。
參考資料
[ 1 ] 家電行業深度報告:行業格局持續優化,高端智能打開空間 , 長城證券
[ 2 ] 電動兩輪車行業:市場擴容 + 格局優化持續演繹,兩輪車市場亮點紛呈 , 天風證券
[ 3 ] 中國兩輪電動車智能化白皮書 , 艾瑞咨詢
[ 4 ] 雅迪、愛瑪、小牛電動公司财報
[ 5 ] 兩輪電動車,十年龍虎鬥 , 遠川研究所
[ 6 ] 兩輪電動車的下一站,是增長還是泡沫?D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