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收盤,滬指失守 3000 點。
A 股三大指數 20 日集體收跌,截止收盤,滬指跌 0.74%,失守 3000 點大關,深證成指跌 0.88%,創業闆指跌 0.88%。市場成交額超過 7000 億元,北向資金淨賣出近 20 億元。
闆塊題材上,锂礦、房地産開發、電力設備等闆塊逆市上漲;光刻機、CPO 闆塊跌幅居前。
盤面上,锂礦、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賽道股超跌反彈,威力傳動 20CM 漲停,吉翔股份、順發恒業、大金重工、江特電機漲停,永興材料、贛鋒锂業、海力風電漲超 6%,福斯特、鹿山新材、愛旭股份等跟漲;房地産開發闆塊逆市上漲,金科股份、華麗家族、榮盛發展漲停,中南建設、華夏幸福、中迪投資等跟漲;光刻機闆塊全天跌幅居前,張江高科跌停,藍英裝備跌超 10%,銳新科技、新萊應材、茂萊光學等多股大幅下挫;人氣股方面,聖龍股份尾盤再度漲停,錄得 11 連闆。
漲幅前五的行業分别是風電設備 3.82%、能源金屬 2.84%、房地産開發 1.17%、光伏設備 1.15%、房地産服務 1.05%。
跌幅前五的行業分别是通信設備 -3.25%、通信服務 -3.2%、互聯網服務 -3.05%、半導體 -3.05%、遊戲 -2.72%。
方正證券近日研報指出,A 股市場 " 市場底 " 特征出現,或許由于大市值藍籌股的補跌拖累,大盤還會走勢反複,大盤是否跌破 3000 點已不重要。從曆史規律看,大盤最後一跌,就是藍籌股下跌拖累的虛跌,虛跌指數的同時,結構性牛市行情就已興起,與其臨淵慕魚,不如挖掘新投資機會,關注近日率先企穩逆勢走強的行業與個股。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三季度 GDP 增長超過市場預期,财政、貨币、産業政策協調運行共同承托增長。他分析,前三季度經濟持續恢複向好,多數指标均已處于觸底反彈态勢,爲 A 股市場提供了支撐與上行動能。章俊認爲,宏觀經濟基本面的邊際改善程度是 A 股市場起勢的最關鍵因素。前三季度經濟持續恢複向好,多數指标均已處于觸底反彈态勢,在風險可控的背景下,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積極因素逐漸增多,爲 A 股市場提供了支撐與上行動能。
國盛證券研報表示,市場情緒底部回暖,注意華爲産業鏈高擁擠度。
( 1 ) 市場情緒維持低位修複趨勢,環比擡升至 19% 曆史分位數水平,其中北上資金是主要驅動。盡管近期北上整體流出,但外資交易盤穩定維持回流狀态,驅動情緒底部反彈;其餘分項中,股民情緒、量價動能均已見底。另一方面,機構對後市仍持樂觀态勢,從對市場領先性上看,大盤仍有修複空間。
( 2 ) 結構層面,當前 " 強趨勢 + 低擁擠 " 優勢行業指向家電、計算機、石油石化、傳媒、商貿零售,短期需注意華爲産業鏈炒作帶來的高擁擠度風險,通信行業擁擠度已至曆史 97% 分位。
"3000 點保衛戰 " 又打響," 茅 " 已過去,未來或看科技
據每日經濟新聞,從 2021 年抱團股的全面瓦解,到後來各類闆塊的輪番演繹,缺乏領頭羊的行情之下,各類型産品,尤其是主觀多頭确實經曆了至暗難熬的階段。
而長時間的陰跌,考驗的不僅僅是各類投資人的投資能力,更重要的是對其心态和心性的磨砺。
" 可能‘冬天’持續時間比預期長了些,原本大家預期會有比較有力的财政政策。" 在香港的一家中資機構相關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
值得一提的是,據記者觀察,此前,對于是否跌破 3000 點,各券商研究所的關注度顯得并不高,近 3 個月内标題帶有 "3000 點 " 的相關研報十分罕見。而在 2021 年之前,3000 點還是一些券商研報熱議的話題。相比糾結于 3000 點究竟能否守住,四季度乃至明年的市場展望是目前各券商更爲關心的話題。
在大盤逼近 3000 點之時,安信證券金工團隊 10 月 19 日發布點評坦言:" 中長期看,上證過去 30 多年從未有過年線三連陰,而且過去 30 多年的大級别調整經驗表明,一旦調整進入到 18 年與 20 年均線區域,随後或将迎來較大級别的反彈;當前上證已經進入該區域,或已進入最佳左側時間。另外,對今年四季度保持樂觀的券商不在少數。"
再聚焦個人投資者群體,在不同的時間背景下,投資者對 3000 點的感官也在發生變化。回眸 2018 年那輪令人猝不及防的熊市,對于不少投資者而言,3000 點堪稱是一道 " 心理防線 ",當時在投資者群體中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是:"3000 點是不可能跌破的。"
而今,在同樣面臨 3000 點大關時,投資者群體的心态産生了分化。對于 3000 點的得失,一部分重倉 " 各種茅 " 的投資者心态會比較焦急。日前,東方雨虹董秘的 " 靈魂之問 " 引發了市場熱議,而公開信息顯示,其本人持有該股市值幾百萬元。
一些長期沉浸市場的投資者則顯得頗爲淡定。有市場人士最近告訴每經記者:" 不破不立嘛,(3000 點)也不是第一次了,大風大浪都經曆過的,強扭的瓜不甜,跌到位了自然就漲了。大家都被市場教育過好幾輪了。" 而倉位輕的投資者目前的心态更爲輕松。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公開資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王海慜 李娜)
免責聲明:文章内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