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馬卡龍曾經的浪漫别名 " 少女的酥胸 " 随着時代語境的變化被漸漸淡化,我們意識到,馬卡龍在這些年裏跟着大環境一起改變了。
作者 | 翡拉莉
編輯 | 宋爽
題圖 | pexels
近日,一位自稱 " 吃不了甜的 " 的網友,嘗試了一款 " 變态 " 新甜品——肉夾馍馬卡龍,引來同樣不喜甜的網友的圍觀。
位于西安的店家透露,這款國慶限定新品用磅蛋糕模拟了 " 肉肉的亂七八糟外形 ",肉餡爲提拉米蘇風味,外殼在保留傳統馬卡龍的杏仁味的同時,用噴火槍燎出了 " 炕焦的白吉馍 " 的質感。
(圖 / 小紅書)
在衆多傳入中國的西式甜品中,馬卡龍堪稱 " 初代網紅 "。可是,漸漸地,它的面目變得越來越模糊。對一些新世代消費者而言,近年蹿紅的 Pierre Hermé Paris,是他們認識或重新認識馬卡龍的窗口。
而今夏,巴黎奧運會吸引大批遊客赴法,其中不乏被當地知名甜品店的馬卡龍齁到,然後帶着 " 罪魁禍首 " 回來 " 禍害 " 家鄉父老的 " 馬卡龍受害者 "。
不過,既然馬卡龍沒有退出國人視野,就說明依然有喜歡它的人。眼見它在國内的形态越來越花哨,口味越來越離譜,人們不禁想問:現在的馬卡龍到底誰在吃?
" 春晚劉謙餅幹 ",1000 元一斤
各界普遍認爲馬卡龍起源于 16 世紀的意大利,其最初形态是杏仁小圓餅,常見于威尼斯地區的修道院。
據說,馬卡龍是由美第奇家族的面點師在 1533 年帶到法國的。還有一種說法是,馬卡龍在 17 世紀末才傳入法國。而無論哪種說法,都改變不了法國人重塑并推廣了馬卡龍的事實。
20 世紀初,随着法國在時尚界地位的确立,以及 Ladurée 等糕點師的有力宣傳,馬卡龍從法蘭西走向了世界,一步步成爲時尚與奢華的象征。
(圖 /pexels)
許多國人早就記不清自己第一次見到馬卡龍是在什麽時候了。因爲在風靡中國之前,它便是海外影視作品中的常客,而一些奢侈品廣告片裏也出現過它的身影。隻是那時,我們中的大多數,還沒有品嘗正宗馬卡龍的機會。
我第一次吃正宗馬卡龍是在 2011 年春天。在巴黎 " 留子 " 朋友的帶領下,我買了一個大名鼎鼎的 Ladurée 馬卡龍——說是大名鼎鼎,但我壓根不記得自己最早是從哪裏知道這個牌子的。
又貴又甜——這四個字就是我對馬卡龍的初印象。在幾歐元就能買一個大比薩解決一頓午飯的當年,賣到幾歐元一個的小小馬卡龍,簡直令人無法想象。而且,我從未吃過糖精味這麽重的甜品!
但是,我能理解 Ladurée 店裏門庭若市的景象——出來旅遊嘛,該嘗試的當地特色還是要嘗試一下。盡管當時沒有 " 網紅 "" 打卡 " 等概念,但 " 來都來了 " 的自我暗示,一直根植于國人的血脈裏。
(圖 / 小紅書)
因此,我也估計這款甜品能夠在國内掀起熱潮。且不說它有多好看或多有象征意義,單說售價高這一點,就足夠吸引很多人,因爲總有這樣的消費者,越貴的東西,越要得到;總有這樣的産品,越是賣得貴,越是有人買。
不到一年,我的猜想就得到了印證。
2012 年龍年除夕夜,劉謙在中央電視台春晚上用馬卡龍變了一個魔術,說道:" 這是我個人非常非常喜歡的一個小點心。它們有很多的顔色,非常好吃。" 于是乎,馬卡龍在大江南北迅速走紅。
(圖 /CCTV1)
據報道,在上海,國金中心一家甜品店的馬卡龍标價 28 元 / 顆,店員稱,法國空運來的馬卡龍賣得不錯。
在網上,馬卡龍也标出了天價。一位《重慶時報》(今《新渝報》)記者在淘寶網上輸入 " 春晚劉謙餅幹 "" 春晚魔術道具甜點 " 等關鍵詞,出現了 1000 元一斤的馬卡龍。
這個售價高到什麽程度?2012 年,一線城市的豬肉價格,不過十幾元一斤;根據一位網友曬出的老照片,廣州奶茶店的飲品一杯 7 元,餐廳裏的刺身一盤五十幾元。
成爲網紅的馬卡龍,不是誰的唯一
馬卡龍爲什麽這麽貴?
一方面,原材料昂貴、做工複雜是主要因素;另一方面,馬卡龍在從法國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牢牢跟 " 奢華 "" 格調 "" 時尚 " 等形容詞 " 鎖死 ",把自己變成了品位、财富乃至身份、地位的象征。
這麽貴的馬卡龍,一開始到底是誰在吃?
(圖 / 小紅書)
彼時,北京奧運會餘溫尚存,上海世博會餘音猶在,國人對世界尤其是代表品質生活的西歐文化,充滿了敬慕與向往。
2008 — 2012 年,中國的 GDP 增速一路飙升,盡管當時國内物價有不同程度的上漲,但多數消費者對花錢這件事,心裏都是有底氣的。
2014 年,Ladurée 在上海開設了中國首店,馬卡龍愛好者和對馬卡龍好奇的人蜂擁而至,将國内的 " 馬卡龍熱 " 推向了又一個高點。
之後幾年," 新一線城市 " 和 " 新中産 " 概念進入國人視野,渴望新的消費場景、擁有新的消費習慣的新潮消費者随之出現,馬卡龍這一既有曆史底蘊,又有顔值和象征意義的甜品,可謂長在了他們的消費點上。
于是,馬卡龍開始受到新中産媽媽的青睐,成爲年輕愛侶間的禮物,出現在白領的零食包裏,被餐飲、時尚等領域的品牌将其整體或部分元素運用在自家産品裏 ……
(圖 / 小紅書)
市場的火熱加劇了競争态勢。一些本土品牌和甜品店也坐上了馬卡龍的餐桌,渴望分一杯羹。既然曆史底蘊和品牌價值打不過,那就通過打價格戰和口味戰來争取市場份額。
實際上,馬卡龍的價格戰,早從 2012 年春晚之後就開始了。
在上海徐家彙美羅城,一家甜品店用 " 這是春晚上劉謙的魔術道具,現在 8 個隻要 23 元 " 的話術招攬顧客。店員表示,春節期間馬卡龍經常銷售一空;在淘寶網上,《重慶時報》的記者搜出了 100 元 10 個的馬卡龍。
一家網店的店長告訴《重慶時報》的記者,他們是在春晚之後跟風上架的馬卡龍,覺得馬卡龍 " 五顔六色 ",符合店内商品的特色,并且 " 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商機可循 "。
(圖 /pexels)
2016 年前後,随着社交媒體興起,衆多美食博主和時尚達人通過探店、曬照、産品宣傳等方式,将馬卡龍捧成了不折不扣的 " 網紅 ",大幅提升了這款原本富有精英感的甜品的國民度。
但是,受衆人群的擴大和關注度的提升,對任何産品來說都是把雙刃劍。馬卡龍的貴和甜很快成爲不喜歡它的人的進攻點,加上跟風的賣家太多,市場很快變得良莠不齊,暴露了馬卡龍色素超标等食品安全問題。
一些初嘗者如果碰巧吃到了低品質的馬卡龍,就很有可能再也不吃第二次了。況且,捧紅馬卡龍的社交媒體,也捧紅了其他甜品。對多數人來說,馬卡龍從來不是唯一。
馬卡龍的未來,要靠學生黨?
當馬卡龍曾經的浪漫别名 " 少女的酥胸 " 随着時代語境的變化被漸漸淡化,我們意識到,馬卡龍在這些年裏跟着大環境一起改變了。
烘焙市場一度火爆,本土品牌和個人店鋪不斷湧現,爲馬卡龍帶來在外觀、口味等層面的創新和本土化。
除了早幾年在西安萌芽的肉夾馍馬卡龍,一些大品牌也借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節日,推出了帶有中式韻味的馬卡龍,試圖吸引更多消費者買單。
(圖 / 小紅書)
文旅行業的蓬勃發展,也刺激了馬卡龍的 " 變革 "。
在一些旅遊大省和知名景點,機智的商家結合當地元素與傳統文化,開發出獨具特色和辨識度的馬卡龍,借助網紅式營銷,把中式馬卡龍做成了備受歡迎的文創品。
在制作和銷售模式上,本土店的入局讓馬卡龍市場進一步卷了起來。
一些主打自研、定制的自營小店向線上銷售傾斜,靠稀缺性和健康度吸引消費者;也有開在學區的甜品店,用自助的形式打價格戰;還有一些店靠适合拍照的網紅風格突出重圍 ……
甜品愛好者和動手達人,則在此前的居家歲月裏,自己做起了馬卡龍。他們親自把控糖分含量,不少人甚至開發出了新口味,從此實現馬卡龍自由。
(圖 / 小紅書)
然而,一直有人搬椅子來坐,不等于馬卡龍的餐桌沒有競争和威脅。
在大形勢的襯托下,吐槽馬卡龍性價比低、難吃和貴的聲音此起彼伏。做得好的馬卡龍賣二三十元一個,還可以令多數人接受,但賣到一個 50 元以上的馬卡龍,不管有多好,都會令很多人望而卻步。
不過,就算不被很多人理解,馬卡龍也依然以變幻的姿态在中國發展了這麽多年,且不乏号稱賣得特别好的商家。
大概對任何事物來說,隻要願意改變、能夠改變,就是充滿希望的。并且,隻要馬卡龍的悅己價值和社交價值存在一天,這種因人類文明發展而誕生的甜品,就會存在一天。
(圖 / 小紅書)
而當服飾、化妝品、汽車、電子産品,甚至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以 " 馬卡龍 " 命名的色彩或風格時,我們可以肯定,馬卡龍或馬卡龍文化必然不會消亡。
至少,那些上學時因零花錢不夠而留下遺憾的年輕人會在自己賺錢後,買一個幾十元的馬卡龍圓一個年少時的夢。
校對:周嘉華;運營:嘻嘻;排版:冼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