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話題,在網上總是一點即炸。
無論是産傷、生育焦慮還是不育觀念,都常常引發熱議。
但,這些話題卻極少能出現在當下的國産劇中。
相反,生育在一些劇中被過度美化,忽視了背後的問題。
甚至出現各種離譜失真的細節。
比如前段時間《歸路》就被吐槽上了熱搜。
女主角坐月子的狀态不像真實的産婦。
還說「喝奶茶能催奶」。
和回避現實的内娛相比,最近一部外國新片反而讓我更有共鳴。
它不僅拍出了一對夫婦決定不再生孩子的過程。
還道出了深層的症結。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它——
《家庭負擔》
比起這個豆瓣譯名,台版的譯名「腹荷」一語雙關。
揭開了生育背後的家庭困境。
女主埃絲拉生活在一個五口之家裏。
而在偶然的一天,她發現自己意外懷孕,開始惡心嘔吐。
但她并不期待這個孩子的出生。
這并非是因爲她不是一個好媽媽,而是現實所迫。
埃絲拉一家在也門,雖然緊鄰沙特,但卻是世界上經濟最落後的國家之一,戰亂不斷。
而她們又處于最窘迫的境地。
埃絲拉是家庭主婦,沒有收入。
丈夫則有 3 個月沒有拿到工資了。
隻能當黑車司機,勉強維生。
雪上加霜的是,物價突然飛漲。
房租、學費、食物的價格也不斷攀升。
一公斤土豆就要 2300 也門裏亞爾(約爲 67 元)。
但工資卻根本沒漲。
這讓他們的生活更加困苦。
埃絲拉一家隻能與大家一樣,開始消費降級。
從寬敞明亮的公寓搬到破舊狹窄的房子裏。
早餐從雞蛋變成了面包。
他們的生活捉襟見肘。
在跟母親、妹妹一家聚會的時候。
埃絲拉和丈夫連買一袋蘋果的錢都拿不出。
而丈夫偶然闖下的大禍,更是噩耗。
一次,在堵車的時候,丈夫發現車被後面等得不耐煩的軍車故意撞了。
這明顯是士兵的責任。
但由于連年戰亂,丈夫早已看穿士兵恃強淩弱的真面目,隻能忍氣吞聲。
任由軍車揚長而去,然後自己付錢修車。
這就平白無故多了筆支出。
當然,會有人說,窮有窮的活法。
哪怕生活捉襟見肘,但隻要一家人幸福美滿就好了。
可埃絲拉還想給孩子們更好的教育。
她從新聞裏得知,由于發不了薪水,公立學校的教師已經罷工,而且還缺少書桌和課本等教學資源。
相比之下,送孩子們去價格高昂的私立學校成爲了唯一的選擇。
面對如此高昂的教育成本,她自然不敢再生一個孩子。
在這種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壓力,埃絲拉的生活開始入不敷出。
隻能節衣縮食,還将自己的金首飾當掉。
如果再多生一個,隻會加速滑向崩潰邊緣。
這正是現實中,許多選擇不生育的人的縮影。
讓自己過上好的生活已經很難,又怎麽能保證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呢?
生育成爲一種負荷,但想不生也沒有那麽容易。
片中,主角們生活在伊斯蘭國家,身爲穆斯林的他們要承擔許多來自宗教文化的壓力。
根據教義,孩子是一種恩賜,不能因爲貧窮扼殺孩子。
而堕胎則是一種禁忌。
其實,這種言論離我們也不遙遠。
就如一些極端的催生話術一樣。
言外之意總是,隻有生了孩子才能獲得幸福。
不生孩子或者堕胎,甚至陪朋友去堕胎都會招緻厄運。
而埃絲拉身邊的許多人,都被這類空口許諾的美好願景所迷惑。
最親近的妹妹,一聽到埃絲拉不想生下孩子就立馬阻止。
覺得是一種罪過。
丈夫朋友也不認同他們對生育的擔憂,反而覺得是埃絲拉一家想太多了。
醫院裏,許多孕婦的生活同樣不富裕,不想生孩子。
但都沒有勇氣反抗。
隻能退一步,期待能生一個女兒。
「女孩能幫上很多忙,男孩是麻煩精。」
在這種情況之下,埃絲拉無法将内心的焦灼袒露給身邊人,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也因此陷入糾結。
一邊想盡快堕胎,另一邊又害怕自己真的是在扼殺生命。
隻能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說 120 天以内都可以堕胎的科普視頻,緩解焦慮。
她小心翼翼地在宗教和科學之間平衡。
又立馬被偶然刷到的,提倡「一天大的胚胎也算生命」的視頻打回原形。
她開始猶豫。
但就如埃絲拉丈夫所說。
「恩賜變得難以承受就成了一種不幸。」
這本質上,隻是在利用人們對未知的恐懼,達到目的。
而埃絲拉還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因爲醫院有嚴格的堕胎規定。
不僅要得到産科醫生的首肯,還要得到急診室醫生的批準。
同時,醫生們同樣局限于宗教思想,不會輕易替孕婦堕胎。
給埃絲拉做産檢的醫生不僅強硬拒絕,而且還羞辱埃絲拉,直接站起來趕人。
埃絲拉走關系找到的另一個醫生,同樣忌諱堕胎。
覺得自己是在扼殺生命。
所以,沒辦法直接把孩子打掉。
之後,埃絲拉隻好繞過醫院,找一家黑診所打胎。
但沒想到,卻被偶然遇見的醫生朋友阻止。
埃絲拉無計可施。
但好在,盡管醫生朋友依然無法接受堕胎,但出于同情,還是幫她打掉了。
生育話題的背後,同樣還關乎婚姻。
如今,不少情侶和夫妻都因爲生育觀念的不同,而選擇分手。
最近,就有一個極端案例。
一男子因爲不想養孩子,給女友下堕胎藥,緻其流産。
埃絲拉和丈夫的故事,同樣聚焦于生育選擇帶來的婚姻危機。
但并非是非黑即白,一定要選擇生或不生。
而是剖開了背後對女性的隐藏壓迫。
埃絲拉和丈夫的選擇看似前衛。
但這并非是追求自我,還是在爲家庭考慮。
而且,這種選擇還建立在女性的痛苦之上。
爲了避孕,埃絲拉曾做了很多努力。
但沒想到,吃避孕藥沒用。
而帶的節育環還導緻嚴重出血。
這讓她十分痛苦。
「還不如切除整個子宮呢。」
但丈夫卻沒想過做結紮手術。
不隻是避孕。
在堕胎問題上,埃絲拉還被丈夫指責說服不了醫生朋友,開始甩鍋。
埃絲拉實在受不了,開始怼丈夫。
「不是你讓我懷孕的嗎?你來打掉孩子啊。」
這讓丈夫啞口無言。
顯然,誰都清楚這不是埃絲拉一個人的錯。
那個未出生的孩子,成爲丈夫甩鍋的理由。
而現有的三個孩子,也是埃絲拉身上的枷鎖。
在堕胎完,她和勉強幫忙的醫生朋友開始冷戰之後。
埃絲拉感到内疚,覺得是自己逼着醫生朋友做不想做的事。
于是,一遍遍地撥打電話。
擔心朋友開始讨厭她了。
但這些情感起伏卻被丈夫完全忽略。
對方隻說了一句「爲了孩子們,你也隻能接受」。
甚至她打電話的聲音都被丈夫嫌太吵。
和丈夫相處時,埃絲拉聽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開心點,爲了孩子們」。
然後她就必須收起情緒,表現得一切正常。
這正是埃絲拉這段婚姻的縮影。
仿佛她隻是一個接受指令的機器,而開機口号就是「爲了孩子們」。
除此之外,埃絲拉還承受了更多的傷害,要容忍丈夫的暴脾氣和動手。
在被丈夫推搡了一下之後,她沒有當場發作,隻是委屈地抽泣起來。
之後,兩人便陷入冷戰,互不理睬。
而鑒于這是丈夫第三次朝她動手,埃絲拉曾想過不原諒,忽視丈夫示好的信号。
但沒想到,丈夫開始示弱,直接哭了起來。
「我不知怎麽會這樣,好像不是我的手。」
她手足無措。
最終,還是選擇和好。
隻放下狠話,警告丈夫。
「你不能再對我動手了。」
這就如她所說,「我這一輩子就是在不停原諒别人」。
而與她的忍讓相比,丈夫活得更加自我。
正處于失業的他原本有好的工作機會。
但爲了堅守氣節,他不想給政府拍馬屁。
于是,不願尋找私人電視台的優渥工作。
面對别人介紹的優渥工作時,态度也吊兒郎當。
沒有認真準備面試。
而且,隻因爲不願媚權,看不慣妹夫的軍官身份,所以就拒絕妹夫幫他找撞他車士兵,賠償損失。
他厭惡權貴,還會同情普通人。
而在當黑車司機,遇到隻付得起一個人車費,卻有三個人要坐車的時候。
他欣然答應,讓三個人都一起上來。
這固然是一種美好的品質。
但卻是以愈加捉襟見肘的生活,和埃絲拉在背後的犧牲爲代價的。
他把自己的品格看得比家庭責任更加重要。
這導緻兩人的婚姻關系始終是不平等的。
直到最後,看似是一個完美大結局,埃絲拉如願堕胎,一家五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但兩人之間依然有着不可逾越的鴻溝。
一個專心開車,一個面無表情地看着外面的風景。
始終沒有開口說話。
仿佛是陌生人。
生育和婚姻話題的交融,透露出毛骨悚然。
他們已經不是在追求幸福。
隻是在被家庭綁定的當下,做出一個相對有利的選擇。
似乎隻有自扇巴掌,才能感到疼痛,清醒起來。
這種無能爲力的結局,才讓人窒息。
雖然影片講的是也門的故事,但卻入圍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還在台北電影節拿到了獎項。
可見,其中呈現的問題和帶來的共鳴都具有普世性。
生育絕不僅僅與女性有關,它還關乎婚姻、家庭、社會。
近幾年,内娛也出現了一些涉及生育話題的影視劇。
但大部分沒能引起共鳴,反而被批懸浮。
有的是經過美化、浪漫化。
把生孩子當成男女主角愛情的陪襯。
有的則是避重就輕。
雖然點出了種種社會現象,但最後還是以團圓和解收場,回歸催生催婚的套路。
說到底,現實主義題材的份量,在于真實二字。
不矯飾,不逃避,不虛僞。
真實地關照人的處境,便能引起共鳴。
這部也門電影之所以能跨越地域,吸引全世界的關注,也正源于此。
而這也正是内娛需要繼續修行的課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