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英特爾正在加緊開發尖端半導體「Intel 20A」。20A 中的 A 意爲「埃米(angstrom)」。埃米是表示 1 納米的 10 分之 1 的長度單位,20A 指 2 納米。英特爾提出新的技術指标,在與台積電(TSMC)和三星電子的競争中試圖扭轉劣勢。
目前,衡量半導體尖端技術的指标一般使用納米。具體是指半導體電路的線寬,電路越細半導體的處理能力和數據存儲容量越高,還能夠抑制電力消耗,并有助于半導體晶片的小型化。半導體廠商一直在競相推進全是益處的「電路微細化」。
回顧大規模集成電路(LSI)的曆史,英特爾在 1971 年推出的「Intel 4004」成爲起點。當時的線寬爲 10 微米左右,換算成納米是 1 萬納米。從那時起,按照半導體晶片單位面積的性能在約 2 年内翻一番的「摩爾定律」不斷實現微細化。
如果沒有這種半導體技術創新,智慧手機等 IT 産品就不會誕生。如今,汽車、白色家電、機器人、工業機械等所有工業産品的進化均由半導體拉動。
目前最尖端的是台積電和三星将量産的 3 納米半導體。與之相對,英特爾的最新技術是 7 納米。2010 年代後半期,英特爾在生産技術的開發上落後,被甩在後面。
這樣的英特爾能否一躍實現 20A、也就是 2 納米技術?答案是否定的。不容忽視的一點是,英特爾并沒有明确表示「20A」指電路線寬。
實際上,5 納米、3 納米等指标從約 5 年前開始與電路線寬的實際尺寸出現背離。目前還沒有關于應測量半導體電路的哪個位置的國際标準,台積電和三星正在量産的 3 納米也隻是「企業方面的說辭」(半導體設計公司高管)。
英特爾宣告「埃米時代的到來」,但沒有明确說明是長度單位。這隻是一個營銷口号,目的是彰顯先進形象。
那麽,現在的線寬指的是什麽呢?通常是把單位面積的半導體元件數與過去的自身産品進行比較,根據元件增加了多少來計算。
雖然因爲簡單易懂而經常被使用,但不能單純地用這個數值來進行性能比較。還需要關注實際的數據處理能力、數據存儲容量、省電性能、訂單量等。